何鳳姣,女,1964年8月出生,博士,現任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鳳姣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細菌、病毒感測器的研製與套用等
- 職務:導師
人物經歷,教育背景,工作履歷,研究領域,科研項目,學術兼職,獲獎榮譽,學術論文,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82.9-1986.7,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分析化學本科
1986.9-1989.6,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分析化學碩士
1991.9-1994.12,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分析化學博士
1997.1-1997.11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 博士後
1997.12-1998.12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博士後
工作履歷
1989.6-1991.8, 湘潭機電專科學校, 教師
1995.1-1996.12,湖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
1999---至今,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教授
研究領域
1.細菌、病毒感測器的研製與套用
利用壓電感測原理,結合納米技術、分子導線、表面修飾、叉指電極等,構建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進行細菌、病毒的生長和代謝研究,開發出實用的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
2.金屬表面處理方法與套用研究
研究新的金屬表面處理工藝及表面處理的廢水零排放,廢酸的回收循環利用,新型鍍層表觀形貌、結構的表征及相關性質的研究,側重在製造領域表面處理及套用研究。
利用壓電感測原理,結合納米技術、分子導線、表面修飾、叉指電極等,構建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進行細菌、病毒的生長和代謝研究,開發出實用的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
2.金屬表面處理方法與套用研究
研究新的金屬表面處理工藝及表面處理的廢水零排放,廢酸的回收循環利用,新型鍍層表觀形貌、結構的表征及相關性質的研究,側重在製造領域表面處理及套用研究。
科研項目
1. 壓電生化感測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經費80萬元
2. 分子導線壓電微生物感測新技術理論與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萬元
3. 結核桿菌壓電測試新技術研究與套用,36萬元
4. 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5萬元
5. 鎢合金表面處理工藝研究,湖南省重點計畫,20萬元
6. 全自動血培養儀產業化研究,長沙市重點計畫,50萬元
學術兼職
湖南省預防醫學會衛生檢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湖南省環境保護廳特約環保監察員
獲獎榮譽
2017年,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6年,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3年,湖南省十大同心人物
2012,入選國家創新創業人才
2011年,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
2009年獲第四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優秀項目獎;
2007年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術論文
[1] Ren J L, He F J, Zhang L L.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PPY-MSPQC for l-asparaginase activity assay.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10, 145:272-277
[2] He F J, Zhong M. New MSPQC-PLS method for the early clinic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ly encountered Candida species. Talanta, 2010, 80 (3): 1210-1215
[3] He F J, Tu J R. New Medium for Rapid Quantification of Micrococcus Luteus Cells byMultic hannel Series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Based Method. Sensor letters, 2010, 8: 1-5
[4] He F J, Li T, Zhang L L, Yuan H, Zhou J D. New MSPQC Method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alytical Letters,2009, 42(1): 58-67
[5] Su C W, Wang E L, Zhang Y B, He F J. Ni1−xFex (0.1 < x < 0.75) alloy foils prepared from a fluorborate bath using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474: 190-194
[6] Su C W, He F J, Ju H, Zhang Y B, Wang E L. Electrodeposition of Ni, Fe and Ni–Fe alloys on a 316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in a fluorborate bath. Electrochimica Acta, 2009, 54: 6257-6263
[7] Ren J L, He F J, Yi S L, Cui X Y. A new MSPQC for rapid growth and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8, 24(3): 403-409
[8] He F J, Ren J L, Liu Z H.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DE–PQC sensor.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7, 123(2): 1057-1063
[9] Ren J L, He F J, Zhang L L, Su C W, Liu Z H. A new B-PAn-P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a popula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7, 125:510-516
[10] He F J, Zhou J. A new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ethod of Escherichia coli against ampicillin by MSPQC.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Methods, 2007, 68(3): 563-567
[11] He F J, Zhang X Q, Zhou J D, Liu Z H. A new MSPQC system for rapid detection of pathogens in clinical samples.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Methods, 2006, 66(1): 56-62
[12] He F J, Zhang X Q, Liu Z H. A new sensor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effect of surfactants on the growth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6, 113(1): 42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