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衛(《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何紅衛(《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紅衛,男,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現任《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紅衛
  • 國籍:中國
  • 職業:《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
  • 簡介:一個敢講真話的記者
人物經歷,個人事跡,人物評價,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1982年~1986年,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專業學習。
1997年~2012年,《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

個人事跡

1、一個敢講真話的記者
講真話是記者的職責,敢講真話是記者最重要的素質。記者不講真話,社會不知其可。很久以來和很長時期,我們都是依賴記者採訪、媒體傳播來了解世界。所以說,常人作假假一事,幹部作假假一方,記者作假假天下。一個記者能保證終身不說假話很難,關鍵是重大問題上、重大事情中不要說假話、不要替人和幫人說假話。用何紅衛的話說:“農民日報的記者,在事關農民利益上要敢於講真話,不能講假話。我的底線是,哪怕一時不能讓我講出真話,但我絕不違心講假話。。”
農民的好記者何紅衛農民的好記者何紅衛
何紅衛最早寫過兩個名篇,就是講真話的重大成果。
一個是關於董陽的報導。1998年3月,黃石市石灰窯區有個鎮六位農民聯名寫的一份材料《要回董陽這樣的好官》,被寄送到湖北省不少新聞單位和有關黨政部門。幾位農民代表殷切呼喚好官“董陽”,為其鳴冤叫屈,盼他“回來”,而有關領導對他卻是不滿意,認為他“不稱職”,在他剛剛乾了11個月、正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當口,“平調”他到編制僅兩人的區科技局任局長。何紅衛得到這份材料,立即決定採訪。因為幹部民眾的看法相反,所以採訪極其艱難。何紅衛特別注重聽取老百姓的意見,也特別重視鎮、村幹部的說法,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經過一周深入的調查,寫出了6000多字的通訊《褒貶不一說董陽》,4月13日在《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加編者按刊出,報紙展開“董陽現象”討論,提出了“為什麼老百姓歡迎的幹部,上級說他不稱職,我們的用人標準到底是什麼?”這一幹部制度改革中的尖銳問題。
報導刊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華社、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經濟日報等一百多家新聞媒體轉載或發表幾百篇、20多萬字的關於“董陽現象”的新聞和討論文章。隨後,農民日報又發表了《再說董陽》、《董陽妻子說董陽》、《董陽:何處是歸途》、《董陽憾別河口鎮》、《董陽現象並未完結》等報導。朱鎔基胡錦濤張全景等領導引起關注並給予重要批示。中宣部“新聞閱評”以“農民日報報導'董陽現象'引起廣泛影響”為題,對該報導給予高度評價。農民日報社有位領導說了這樣一句話:“何紅衛一篇報導奠定了在新聞界的基礎,5年內可不寫稿。”
一個是關於李昌平的報導。說到李昌平,大家都知道他寫的《我向總理說實話》和他的著名的“三真”:“農村真苦、農民真窮、農業真危險”。平心而論,這三句話放在新中國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地方說出來都不容易,都要冒風險,都要擔責任,因為任何一個時期、任何地方我們聽到的都是“形勢一片大好”的捷報聲。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回過頭來評李昌平的這三句話,也會使用“當時農村局部地區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樣的語言。我和李昌平同在一個縣工作,當時他當鄉鎮黨委書記,我當縣級報社總編,他所說的事,包括“三真”還有“六如”,所有的鄉鎮委書記、縣市委書記都知道,但就是沒有人敢於“捅破這層紙”(或許有人捅了但沒有捅到總理的桌面上)。如同所有的人都知道皇帝沒有穿衣服,只有李昌平做了那個敢說實話的小孩。而今國人上下都知道敢說實話李昌平,未必知道第一個把李昌平說實話的事寫出來的何紅衛。就連我當時也只知道是南方周末把李昌平推成了新聞人物,而不知道是農民日報首發何紅衛采寫的報導。李昌平在他的《我向總理說實話》一書中寫到:2009年5月19日,《農民日報》記者何紅衛衝破荊州、監利方面對我上書中央事情的新聞封鎖,以《一位鄉黨委書記的心裡話》為題,對我寫給總理的信的內容進行了報導。《農民日報》發表編者按,開闢專欄,開展“落實黨的政策,解決農村問題”的大討論。在全國農村引起強烈反響。何紅衛當時敢寫、尤其是農民日報當時敢發都是需要膽識和氣魄的,就是現在也不容易。正因為有一個黨委書記敢說,一個報社記者敢寫,一個國家級報紙敢發,如此“三敢”才成就中國現代“三農”歷史的一個人物、一段傳奇,也是一曲悲歌。何紅衛和農民日報在其中的貢獻不比李昌平小,如果這件事情將在中華民族的“三農”歷史上留下一段,紅衛之筆堪稱“史筆”。
毛主席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記者講點真話也不難,難的是長期講真話,一直講真話。業內有人說何紅衛寫董陽和李昌平只是敏銳地抓住了機會,其實,敢講真話是何紅衛的本性和習慣,如同他每天吃飯睡覺一樣的平常自然。一個敢字了得,為了講真話,不怕得罪人,主要是不怕得罪領導。省里有位領導曾在大會上批評何紅衛“到處戳漏子”,有位主要領導曾向農民日報社長總編“反映”:何紅衛人才難得,特別優秀,建議調到總部去工作。言下之意很明白,不歡迎他在湖北,領導下逐客令了。到了這個份上,何紅衛本性不改,真話照說,批評報導照寫,只要發現“有漏子”,照戳不誤。與其說他寫揭露性報導太多了,不如說他說的真話太多了。我曾同何紅衛多次下鄉進村,很多農民兄弟都這樣說“老何講真話,是個真記者!”。
2、鐵肩擔道義,為農民造福
何紅衛還十分注重研究“三農”問題,為領導決策服務,從而為農民造福。
2003年8月,何紅衛和湖北日報記者在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採訪,偶然聽說長陽縣海拔1700多米的火燒坪鄉大規模種植反季節蔬菜,富了農民,但毀了生態。“火燒坪模式”是湖北各級政府多年來樹立的一個山區脫貧致富典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對“火燒坪模式”一片讚揚。(村支書為此還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為客觀辨證分析這種現象,他在兩個多月里兩次專赴火燒坪和鄂西一些縣市,行程幾千公里,發表《“火燒坪模式”能走多遠》的通訊,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省長羅清泉等作出重要批示,已開始向鄂西、神農架等地蔓延的“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生態保護”的“高山種菜”之風被緊急叫停。
2002年國慶節,何紅衛在陪父母回老家荊門市沙洋縣拾回橋鎮探親期間,偶然聽說該鎮領導違背稅費改革政策、加重農民負擔的作法。他當即放棄陪父母休假,進行了紮實、深入、艱苦的4天暗訪。材料報送後,省委書記俞正聲、副書記鄧道坤紛紛作出批示。10月26日,該鎮黨委書記、鎮長分別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同時被就地免職。沙洋縣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整改。
2008年7月底到10月,何紅衛校友先後三次專赴監利縣柘木鄉調查了解該鄉違背政策、加重農民負擔等問題,並向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等報送材料,引起高度重視。
3、不怕委屈、不怕恐嚇、不怕危險、抵制誘惑
何紅衛說:“為農民說話不僅要經受得住委屈,甚至還要不怕恐嚇和危險。”2000年他報導李昌平後,監利縣就流傳“是因為監利農民日報少了,所以何紅衛來搞監利問題”,2002年國慶節,何紅衛回沙洋報導了他的家鄉拾回橋鎮的問題後,沙洋縣又流傳“何紅衛回來,鎮裡不招待他大吃大喝他就搞別人的問題。”2002年十一前到監利縣採訪,縣領導許諾給6000元,還可發行報紙,唯一要求是不給俞書記送材料。2003年到通山、蘄春、武穴縣市採訪,縣領導的誘惑都是很大的。但後來他還是抵制了誘惑。同時,為農民說話,還要鬥智鬥勇,善於作為,不能趁匹夫之勇。他在監利、仙桃、通城採訪,都有差點被打的經歷(在通城被軟禁6、7個小時),幸虧得到巧妙的化解。
與百姓一起做農活與百姓一起做農活
在這種為農民說話精神的支撐下,何紅衛采寫的《一位鄉黨委書記的心裡話》、“英山縣數字造假系列報導”、《監利縣農民朱建華委託省委書記將14年負擔卡獻禮十七大》等3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十幾篇作品獲全國農民報和湖北新聞獎;每年都有幾篇報導被中央和省領導批示。

人物評價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他的作品3次獲中國新聞獎,所寫農民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還被請進中南海與總理共商國是;
都說輿論監督難,他的批評報導卻能贏得上下都滿意,5任省委書記多次予以批示,有力促進了社會和諧;
從事記者15年,他走遍了湖北境內所有的縣市,一年中大半時間在基層,乘汽車至少要跑4萬多公里;
他進村入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懼艱難為“三農”發展鼓與呼,生動詮釋了新時期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農民視他為親人,領導視他為參謀,同行視他為楷模;
他,就是《農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湖北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何紅衛。
何紅衛就是這樣一位植根田野,播種希望的記者。

所獲榮譽

1、3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
2、20多篇作品獲全國農民報和湖北新聞獎。
3、1998年獲全省抗洪救災宣傳先進個人。
4、1999年9月,以全票當選首屆“全國農民報系統十佳新聞工作者”之首。
5、1998年至2010年,連年榮獲《農民日報》“十佳職工”或“十佳新聞采編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