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何紅,藏名:央金卓瑪,央級媒體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策劃人、書畫評論人。,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執委會理事、聯合國藝術家收藏家聯合會副主席,著名書畫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徐悲鴻再傳弟子何江作品經紀人。中國文化遺產與中華民族品牌聯合會常務理事兼外聯部主任。著名畫家薛林興畫院作品經紀人;華人奇人藝術大師哈羅特別顧問兼特別經紀人;中國國家畫院范楊(中國著名國畫大師範曾侄子)工作室作品經紀人;北京“百名老將軍”書畫藝術品經紀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紅
  • 外文名:Jeane
  • 別名:央金卓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3月21日
  • 職業:資深記者、資深策劃人
  • 畢業院校: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 信仰:藏傳佛教
  • 主要成就:2003年獲記者特殊貢獻獎
    2005年獲甘肅省科技廳一等獎
    2006年被評為稿件二等獎
    2008年騰訊網評為"全國兩會"名記
    2010年獲甘肅省一等獎稿件
  • 代表作品:《高原水塔》《青海:三江源》《青海:大力發展》
  • 身高:168cm
  • 體重:55kg
人物簡介,社會兼職,工作簡介,個性特點,人物理念,個人榮譽,工作實錄,採訪工作,

人物簡介

何紅 藏名:央金卓瑪;央級媒體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策劃人、著名新聞調查記者、2008年全國兩會著名記者。書畫評論人。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執委會理事、聯合國藝術家收藏家聯合會副主席、著名書畫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徐悲鴻再傳弟子何江作品經紀人
記者何紅記者何紅

社會兼職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常務理事
世界華人書畫家收藏家協會董事長(會長)葉阿林(古子)助理
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助理,
中國長城將軍書畫院副院長助理,
中國文化遺產與中華民族品牌聯合會常務理事
著名畫家薛林興畫院作品經紀人
華人奇人藝術大師哈羅特別顧問兼特別經紀人
中國國家畫院范楊(中國著名國畫大師範曾侄子)工作室作品經紀人
中國百名將軍書畫作品經紀人
泰國及國際文物收藏家、鑑定專家葉阿林助理

工作簡介

記者何紅在《甘肅工人報》、《甘肅青年報》、《蘭州晚報》、《中國改革報》、《人民日報<大地>》、《中國經濟時報》、《國際日報》等任編輯、記者、主任記者、首席記者、副主編、主編、總編助理等職務。記者何紅在從事近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與人和善,盡力做到“上善若水”般的雅韻,堅貞的信奉善良先從孝敬父母開始,父母為大,“百善孝為先”。對工作兢兢業業,不畏艱難和困苦以及各種磨難,揭露和記錄社會不良現象,勵志為不斷剷除腐敗和蛀蟲盡到自己應盡的記者職責。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出女人的美麗與多姿多彩,相信氣質會戰勝美麗,涵養戰勝虛偽。
記者何紅與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周秉德記者何紅與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周秉德

個性特點

含蓄不失激情,理性不失浪漫!渴望寧靜,追求獨立思維的過程,用個性表現魅力。
記者何紅採訪“那達慕”賽馬冠軍記者何紅採訪“那達慕”賽馬冠軍

人物理念

用淡泊的心態面對大千世界,用睿智的思緒和堅強的胸懷包容人間滄桑。
記者何紅與著名影視明星斯琴高娃在一起記者何紅與著名影視明星斯琴高娃在一起
記者何紅與著名表演藝術家與於藍老先生合影記者何紅與著名表演藝術家與於藍老先生合影

個人榮譽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國經濟時報三版發表《專家為甘肅發展把脈》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優秀稿件,獲甘肅省一等獎。
記者何紅在當周草原記者何紅在當周草原
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央級媒體記者唯一成功採訪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兩位省級領導的記者,即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委書記強衛和青海省省長宋秀岩的採訪
2008年3月,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青海:保護三江源 發展高原經濟》《青海:柴達木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兩會委員聯名提案: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為此,在全國兩會期間掀起全國保護青海自然環境、保護三江源、保護柴達木的熱潮,同時也給青海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很多商機。
被騰訊網評選為2008年度全國兩會名記。
記者何紅在藏區草原採訪記者何紅在藏區草原採訪
2000年7月21日《甘肅工人報》“股市怪事多多 炒股謹加小心”;迄2000年7月止,記者何紅在新聞媒體上首次披露蘭州證券黑市由社會黑幫製作模擬作業系統,坑害股民。因此,記者何紅的報導謹慎告誡了股民炒股需冷靜頭腦,辨別真假股市,行騙者手段高明,騙局多多。
2000年9月1日,記者何紅在《甘肅青年報》發表“千年古塔回歸故里”甘肅省華池縣一場強大沙塵暴過後,姊妹千年古塔其中一座神秘消失!這座宋代古塔被盜,引起當地民眾的驚惶,被視為不祥之兆。千年古塔很快被犯罪分子轉賣到了台灣省,警方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從台灣追回了千年古塔!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2003年7月24日,記者何紅在去鄉村採訪的路上,遇見一位貧困母親,因為自己兒子考上大學而無錢時,急攔記者採訪車求救!記者何紅在《蘭州晚報》以《貧困母親攔車求救》做了大篇幅的連續報導,引起甘肅省社會各界的關注。求救信件如雪花般從西北五省市區各地飛來。在此次的報導中呼籲社會擁有愛心的人士,幫助和關注這些貧困學子,發起社會力量救助貧困學生上大學。在一個月內籌集義款16餘萬元,救助貧困學子近56人。如今這些得到救助的貧困學子已經走出大學校門,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國經濟時報三版發表《專家為甘肅把脈發展》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優秀稿件。
2006年2月21日,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高原水塔告危瑪曲濕地急需列入保護區》,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3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專為此事召開會議,評審通過瑪曲濕地保護規劃,此項目與青海三江原濕地保護規劃已列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劃總投資66.4億元。從此解救了甘南州政府瑪曲濕地保護資金的重大難題!
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成功採訪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青海省省長宋秀岩,寫出“青海:保護三江源大力發展高原經濟”“青海:大力發展柴達木經濟”刊載在《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3月6日、7日頭版頭條新聞,在全國兩會期間掀起保護青海自然環境,發展青海高原經濟的熱潮,為青海的投資開發帶來了商機。幸運的被騰訊網評為2008年全國兩會名記。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2009年01年05日,在騰訊網發表“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征地調查”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土地被先征後批後,政府批下第一批補償款,為總額的40%,結果被村官揮霍一空,在民眾的告發下,村委會的相關違法人員被捕,但警方追回的資金所剩無幾。剩餘的60%補償資金一直未批下,資金無法完全到位,工地的工期越來越近,村民耕地被征還沒有拿到錢,村民據理力爭不讓工程開工,孰對孰錯?記者接到投訴後,前往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進行調查。
2010年4月14日,在河北長城網發表《寧夏青銅峽:無償收回移民耕地8.5萬畝》。2010年4月,記者何紅接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峽口鎮躍進村移民投訴,前往該地區進行採訪時,適逢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寧夏吳忠市鹽池縣花馬池鎮南苑新村考察,胡錦濤總書記不斷讚揚寧夏的經濟發展,即將離開吳忠市鹽池縣花馬池鎮南苑新村時叮囑幹部:“生態移民既是一項生態工程,又是一項民生工程,我們既要組織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民眾搬遷出來,又要解決好搬遷民眾的生計問題,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然而,胡錦濤總書記哪裡會知道,在離他視察不遠的地方,青銅峽市峽口鎮的移民正在經受著失去耕地 “命根子”的煎熬,總共8.5萬畝耕地,被當今青銅峽市政府無償收回,村民竟然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補償。村民的合法權益被嚴重踐踏。
記者何紅與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記者何紅與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

工作實錄

“先征後批” 億元資金流失
村民苦不堪言
——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征地調查(騰訊網/深度調查/新聞滾動)
記者——何紅
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土地被先征後批後,政府給先鋒村村委會的賬戶先期打入所征地補償款40%的資金,結果被村官揮霍一空,幸被民眾告發,村委會主要領導班子成員被捕,警方追回土地補償款的資金所剩無幾。剩餘的60%補償資金至今還沒有發放到村民的手中,資金無法完全到位,眼看工地的工期逼近,村民耕地被征還沒有拿到錢,村民據理力爭不讓工程開工,孰對孰錯?記者接到投訴後,前往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進行調查。
未批先占 億元資金流失 苦煞村民
武漢市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位於武昌區域,屬於武漢市政府管理,設立了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先鋒村八組是原來的先鋒村第八生產小隊,地域約400餘畝,主要是以種植水稻為業。自人民公社成立後一直在向國家交公糧,村裡的土地主要以耕作為主,從武漢新火車站延伸經過先鋒村的快速鐵路,需徵用土地800畝,其中占第八組400餘畝耕地。先鋒村八組僅有的400餘畝耕地幾乎“全部覆沒”。
後來,北京農權律師所的張欣升律師對記者說,村民這么阻止他們開工是符合法律法規的,所以,這些工程隊的工人才對他們這么客氣。
張欣升律師給記者出示了(武土資耕字[2004]128號檔案)《關於加強徵用土地安置補償管理工作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利益的通知》中規定,在確定征地的補償標準和依法公告的過程中,要注意聽取被徵用地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對要求舉行聽證會的,應當舉行聽證會,確保補償安置辦法的實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未與被征地農民協商並且簽訂協定,補償安置方案不按期到位的,農民有權拒絕交地。
村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合法權益,正在行使自己的權利。將此事提交到法律程式。記者將進一步關注、跟蹤報導事情的發展結果。
無償收回移民耕地8.5萬畝
青銅峽市政府花費資金數百萬元重新開發一千畝石頭地,作為“體貼百姓”的置換工程,讓峽口鎮躍進村的移民去耕種,村裡的移民寧死不從,成群結隊仍然去耕種自己原來的土地,結果被當地不明身份的人毆打。那塊新開發的地里全部是石頭、沙石、石子,就是三代子孫都無法種出莊家來,沒有生機可言。村民馬金玉、杜文效、丁國雲將青銅峽市政府無償收回耕地轉包他人的做法感到非常氣憤,投訴到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至今無果。
移民換婆家耕地無償收回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峽口鎮不顧2010 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 “全面加強“三農”工作要採取的措施里明確指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包括離鄉農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
記者接到青銅峽峽口鎮躍進村(原中衛市中寧縣躍進村,2006年10月份劃撥給青銅峽市峽口鎮,從此躍進村的村民換了新婆家)村民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韓世昌、單玉柱等多人的投訴,他們訴說自己83年回響國家的號召,開荒種地。資料顯示,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農村政策的通知,<1984年1月1日>》上明確規定,“根據國家和集體的安排,在荒山、荒灘種草種樹,誰種誰有,長期不變,可以繼承,可以折價轉讓,林木砍伐依法,產品處理自主。”數百村民積極回響中央1號檔案精神,承包了位於躍進村黃河兩側荒灘地開拓後用於耕種。
丁國雲跟著自己的父親含辛茹苦的在黃河岸邊開墾荒灘地,吃住在荒灘,披星戴月的灑落著汗水。不久丁國雲的父親和鄉鎮政府簽訂了土地協定。韓世昌等人作為第一批開發荒灘地2000畝地的主人於84年更換了寧夏區政府頒發的紅皮土地證書。
村民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等原中衛市中寧縣躍進村(現躍進村已於2006年10月份劃撥給青銅峽市峽口鎮)“由於原中寧縣躍進村屬於移民村的河灘地就是他們移民前的老家居住地。寧夏區黨委1960年關於青銅峽市籌建情況的報告中明確河灘地充許中寧縣移民種撞田,期間,得到了中寧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寧縣政府採用移民安置資金購置大量的生產工具、水泵、柴油等鼓勵躍進村民開發荒灘地。開發荒灘期間每人投資上萬到上百萬元不等。”丁國雲等對記者說。-
開發荒灘戶馬金玉說“開發荒灘地期間,我信心百倍的大修水利、道路、路橋、防洪等設施,還在自己修的路兩邊植了容易成活的楊樹20000多株。經過年復一年的連續開發和治理,我承包的地由原來的荒灘變成二千畝耕地,每當夏季來臨時,到處稻花飄香,秋後稻米滿倉。我開發的耕地投資近100多萬元,畝產水稻過千斤。”
馬金玉對記者說:“自己對青銅峽政府無償收回土地的行為感到不滿,就到青銅峽市信訪局上訪,馬金玉找到信訪局的馬局長說,我在承包地里修了很多水利設施、道路、橋樑以及地里的附著物,為什麼政府不給我補償?”信訪局的馬局長對馬金玉說:“那你就自己把地里的附著物拉回家去。”
2006年底,寧夏中寧縣躍進村遷移到遠離黃河岸邊東躍進村,後被從吳忠市中寧縣劃到相鄰的青銅峽市峽口鎮,躍進村被劃入青銅峽市峽口鎮後,青銅峽市針對於躍進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據寧夏自治區相關檔案內容,以保護青銅峽水庫濕地的名義,要求開發荒灘地的農戶交出手中承包的耕地。
僅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韓世昌、單玉柱等幾位村民在荒灘上開發的耕地就有近2.5萬畝,如今被青銅峽市無償收回,分文未賠。令他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委屈。
記者了解到,2007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政府借自治區政府收回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區之機,將峽口鎮躍進村、章恩村8.5萬畝位於黃河岸邊的耕地無償收回,名曰要恢復濕地,恢復自然風景旅遊區,實為青銅峽市峽口鎮政府是將收回的耕地又部分轉手競標發包他人耕種,有轉包50年的,還有轉包三年的,有一年一包的。就在記者到達峽口鎮躍進村採訪的前一天,峽口鎮鎮政府將2000畝土地轉包競標,最高價402元。
- 走訪期間,記者發現在丁國雲原有來的農田裡多了幾座臨時性建築(活動房)。記者以欲承包土地的名義詢問活動房附近幹活的工人,得知有一個天津人在2007年從青銅峽市某部門手中承包6000畝土地用於養草魚,到2010年已經承包了3年,每年一畝地200元的租金,,總共承包期為50年。承包的這塊地全部用來做魚塘養魚。當記者說此地區已經被政府圈起來,要被收回了,他說:“不知道。這塊地老闆承包了50年,沒聽到什麼別的訊息。”
“你看看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管理局給我們下發的信訪答覆,這上面明確寫著:‘不存在將土地收回後又另行承包他人的情況’,而我們面前的這個天津人在這裡承包了6000畝,除此之外其他河灘地都有對外承包的情況,這就是青銅峽市政府從我們手中把地無償收回後又高價承包給別人耕種的事實。”丁國雲感嘆的說。
- 就天津人承包6000畝土地一事,記者致電青銅峽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對該事並不知情,隨即掛掉了電話。-
記者繼續往前走,有一個姓李的村民正帶著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承包耕地的小路上挖著排水管。記者好奇的上前去問個究竟,李姓村民對記者說,自己以每畝80元的價格承包了這裡的耕地200多畝,如今一年的承包期已經到期。昨天,鎮政府在轉包地時的最高價達402元,這對於自己的經濟能力來講價格太高了,不合算,就不承包了,但是承包地里的排水管也是自己花錢買來的,得要挖出來,拉回家去。
躍進村村民開發的近8.5萬畝耕里大部分荒蕪了四年之久,被政府無償收回,村民不乾,到處上訪,當地政府為了安撫村民,就花費幾百萬元推平了1800畝石頭地,做為村民的部分“置換土地。欲承包給村民去耕種。
周玉榮付市長對記者說:“我們給村民們的待遇是優厚的,每畝地補助300元,自己往地里填土,以後就可以耕種了嘛。”
記者問周玉榮付市長說:“為什麼要把地質好的土地收回做恢復濕地的自然保護區?那不也是村民開發出來的嗎?既然收回耕地恢復濕地保護區,可以適當的給村民留點土地,讓村民生活的好些啊?那塊石頭地里要填多少年的土才能種莊稼?將來種了莊家能長出來嗎?”周副市長說:“那我可就說不上了。”
周付市長介紹記者去採訪青銅峽市庫區濕地保護管理局負責人馬明松,馬明松對記者說:“青銅峽市地恢復是根據寧夏區政府批准的。按情理是應該給村民一些補償。”-
無償收回耕地荒蕪四年誰解其中心酸
馬金玉委屈的對記者說:“自己辛辛苦苦開發的耕地開始有了好收成,就這樣被政府無償收回去,不給我們任何補償,心裡特別的難受。”
根據杜文效提供的承包荒灘地契約書,還有1999年和躍進村委會簽署的山灘土地承包契約和中寧縣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顯示:村委會將河灘地XXX畝發包給杜文效投資開發使用,期限為三十年。
杜文效對記者說:“像我手裡拿的這種契約和公證書,我們躍進村荒灘地承包戶人手一份。我承包的荒灘地是他們這幾個人里算是少的,陸續在荒灘地投入了大概40多萬,修建水利,整治荒灘,地理的莊家長得越來越好,我們的好日子終於有了盼頭,地里慢慢有了好的收成,沒想到自己承包的地被當地政府無償收回,就好像是驚天霹靂把我們移民推向了絕路”。
杜文效說:“我辛辛苦苦的整治好了自己承包的荒灘耕地,連自己投入的資金還沒收回來,峽口鎮政府就讓我和峽口鎮簽訂協定無償的把自己的耕地交回去,這樣無理的協定我堅決拒絕簽署。”杜文效眼含淚水的對記者說:“我不簽字交回自己的承包地,青銅峽國土資源局就給我發過來一個行政處罰書。我告到青銅峽法院,青銅峽法院判定我敗訴。我起訴到了吳忠市法院,經吳忠市法院調解,青銅峽國土資源局又撤銷了對我的處罰決定,自己感覺都很可笑。”杜文效無奈的搖了搖頭。
直到2007年3月,馬金玉、丁國雲等躍進村數百承包戶耕種了十多年的耕地全部被青銅峽市政府強行收回,並且沒有付一分錢的補償款。這對於十載春秋揮舞著鎬頭和鐵鍬,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戶來說實在是沒有公平可言,無處有理可講。
“由於灘地被強制收回,我們承包戶沒有幾個真正掙錢的,都沒少受累。我投資的算少的,但是我仔細算一下基本上我的投入和我的回報差距還是很大,2006年底剛要盈利便被青銅峽市政府強制收回了土地,我們可以說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這片土地,但到最後是我們修好了路別人走,我們自己卻不能隨便在路上行走,你說這是什麼世道!”杜文效無比悲憤的對記者說。
丁國雲對記者說,自己在父親丁希忠的帶領下,依據國家的好政策就開始甩開膀子在黃河岸邊的荒灘上進行整治,1991年丁國雲的父親與村委會簽訂了《關於承包開發河灘地的契約》,經過8年對荒灘地的治理,至1999年已經開發荒灘地4000畝,當時中央發布政策農村承包土地在延長30年。於是,丁國雲的大哥丁國榮又與村委會簽訂了《躍進村山灘土地承包契約》,重新確定了承包的界限,簽訂了30年契約。契約簽訂後,全家開始多方籌資開發整治農田,購置農機設備、修理灌溉設施、、指數造林、建造魚池等。每年向銀行貸款30萬元,向別人借款200多萬元,用於擴大在生產。
丁國雲眼含淚水的拿出來自己珍藏已久的賬本,給記者聲音哽咽的念叨:“我們家2003年已經開發農田10000畝左右,到目前為止累計修建防洪壩20公里,每公里成本在10000萬元左右,修建溝渠25公里,每公里的成本在15000元,購置大型的農機設備6台,價值60萬元,水泵30台,價值15萬元,大鐵船一艘,價值10萬元,建造房屋20多間,花費了20萬元。開發荒灘地費用180元左右,每年的清淤費用5萬元,按照17年計算85萬元,修建兩個黃河蓄水碼頭,花費30萬元,以上的投資總計在576萬元。”
丁國雲對記者說,2006年投資40萬元開發魚池地800畝,每年的維護費用就需要1.5萬元,預計到2010年才能見效益。所有的款項全部是向親友借來的,如今自己舉債累累。原本打算耕地有了效益後還債務,丁國雲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開墾的耕地12000畝,被青銅峽市峽口鎮無償收回。許多債主聽到丁國雲的承包地被無償收回的訊息後,都紛紛追著他要債,連家都不敢回,到處躲債。
村民韓世昌老漢已經66歲了,他是第一批在躍進村的黃河岸邊開發荒灘地的村民之一,他的手裡拿著寧夏區政府84年發的紅皮土地證對記者說,當時的村書記是巫明海,巫書記在全村的會議上宣布中央的好政策,我最先報名承包荒灘地。世昌老漢說“當時我在村會上聽了中央的好政策,毫不猶豫的就和村委會簽訂了承包2000畝的協定”。84年5月2日,寧夏區政府又給世昌老漢換髮了2000畝紅皮土地證,規定承包耕地50年不變,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
韓世昌老漢對記者說:“自己在黃河岸邊的荒灘地承包的2000畝地,整整6、7年沒有什麼好收成,不是被黃河水淹了,就是沒什麼收成,前幾年就等於在地里種進去就沒有了,自己從來沒灰心過。自己在開發的荒灘地上種植豆子幾乎顆粒無收。後來經別人指點開始種植水稻,直到前兩年才開始有了好轉,慢慢有了好收成,後來每畝已產量經達到千斤,承包地里慢慢見到了效益,我正準備2010年開始還欠下別人的債務。沒想到,青銅峽市政府把自己的2000畝承包地全部收回去還不給補償錢,天理何在啊。”“後來不明身份的人到家裡來搶走了自己的土地證,韓世昌老人以死抗爭才搶回了自己的紅皮土地證,土地證搶回來了,自己的地缺被搶走了……”
如今,青銅峽市峽口鎮將躍進村村民開拓的耕地已全部無償收回,耕地至今近8.5萬畝荒蕪了四年之久。
部分收回耕地競標轉包記者被跟蹤
就在記者到達青銅峽市下口鎮躍進村採訪的前一天,村委會再次將荒灘地發包競標,共有37人參加競標,120元起價,最高價格420元,一年承包一次。
2010年3月25日下午,青銅峽市峽口鎮躍進村(原屬中衛市中寧縣躍進村)村委會內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競標,村委會將該村黃河附近2000餘畝耕地通過競標的方式,發包給願意出高價錢承包的村民,然而,躍進村民認為此舉讓大多數人出不起承包費,眾多村民無奈的失去了繼續耕種自己承包地的權利。
躍進村民林興亮告訴記者,躍進村有權發包2000餘畝地,但大部分村民由於承包費上漲,導致部分村民面對土地發包望而卻步。
村民馬吉祥通過這次競標以402元的價格得到150畝的灘地承包權。馬吉祥還悄悄地告訴記者一個秘密:“自己承包的那塊150畝的土地,就是青銅峽市政府從村民馬金玉手裡無償收回來的那塊耕地的其中一部分。”自己花錢承包了土地,還不知道明年青銅峽市政府的政策又出什麼新花招。承包費從去年每畝80元漲到現在的每畝300元---402元,馬姓村民搖了搖頭說,很難收回成本。
“自從我們的土地被無償收回那天起,我們全村人便開始為此事上告,從青銅峽市里告到自治區,又從自治區到北京上訪。寧夏區政府、寧夏區國土資源廳多次組織協調,最後青銅峽才答應給1萬畝土地,而實際我們能耕種的僅有2000畝,1萬畝還包括一些不能種地的水坑和沙石地。”杜文效說!當地政府為了安撫民心,重新在另一個地方花錢開採荒灘地,花費政府資金幾百萬元。於用機械化的開出的荒灘地,遍布石頭、石子、沙石,要承包給被收回荒灘地的村民,村民堅決拒絕耕種。”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三人用同樣的口氣說出了同樣的話。
記者隨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等人,驅車駛向躍進村附近的萬里河灘。
一路上丁國雲連聲嘆息聲音顫抖著對記者而說,腳下汽車行駛的道路都是他自己當年承包土地之初辛辛苦苦修建的,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來到這片令他傷心的地方了。
來到馬金玉原來承包的土地附近,馬金玉淚水汪汪哽咽著對記者說,前方有一座橋和上百方石頭壘起來的防水碼頭(防止水土流失)就是他自己花費了20萬元辛苦修起來的。自己修建的這個防水碼頭被當地政府收回耕地後,峽口鎮只答應給他補償2000元,他不答應,就自己要拆掉,峽口鎮政府的領導不讓拆,還在上面用鐵絲做了加固,做為當地政府的恢復濕地工程之一,向上級政府做匯報報功。可憐的村民馬金玉,到現在他也沒見到政府給補償的一分錢。
當隨著村民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的帶領,走進被收回的耕地範圍內後,看到被青銅峽市峽口鎮收回的耕地被圈了起來,在進出口處安裝了大門,說是要做濕地自然旅遊開發區,不允許任何生疏的人員進入。
記者在丁國雲耕地上拍照時,遠處尾隨開來一輛金杯汽車,車上坐著五個人,在後面悄悄地跟蹤我們的車輛,後來這輛車乾脆超越過來擋住了記者的去路。隨後車上跳下來一個朱姓的工作人員對記者態度不滿,並稱這是自然保護區,現在是禁火期間任何人不得出入。姓朱的工作人員,對記者大著嗓門喊著說:“你跟我們去到警察那裡接受調查,要做筆錄!”記者當時反駁說:“我不能跟你走,你是警察嗎?你有警官證嗎?”對方見記者的態度強硬,只好放行。後來才知道他們是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的工作人員。
無償收回8.5萬畝土地,青銅峽“就差錢”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2006年11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常務《會議紀要》決定,同意將躍進村等數個村莊劃給青銅峽市,青銅峽市負責躍進村村民生活安置和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其中規定保護區內以開發耕種的農田要全部退耕,儘快恢復自然狀態,對退耕農戶,由自治區一次性給予經濟補償。
而實際執行常務會議紀要過程中,黃河兩側近6.5萬畝土地被劃給青銅峽市后土地承包戶分文補償未得,這一原因是導致躍進村民上訪的主要原因,村民們認為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開發荒地符合法律規定,“我們認為被青銅峽市收回我們承包地的行為已經構成違法,我們躍進村大部分承包戶都與村委會簽訂了開發契約,並且長達10年以上,從事實上已經能確定我們的經營權,從補償上我們認為即便應該將土地歸還青銅峽市,但也應該對我們在經營過程中代投入所造成的損失予以補償,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分文補償沒有”承包戶杜文效告訴記者。
記者電話與青銅峽市周市長和青銅峽市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馬明松科長聯繫,對方均以開會為由謝絕了。後來在周玉榮付市長的引薦下記者見到了馬明松,他說這是寧夏自治區政府的決定,要收回村民的耕種地,作為恢復濕地自然保護區。記者問:“不管根據哪裡的規定,村民的損失要做一定的補償也是符合國家的規定的。”馬明松說:“說實話不給村民補償一點是說不過去的,但我說了也不算。這是上面的決定”。
中寧縣某領導在電話里告訴筆者收回土地是組織決定的,任何人都要服從,但躍進村沒被劃歸青銅峽市之前中寧縣曾有補償方案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但在後來躍進村等數個村莊劃歸青銅峽市之後中寧縣就再也沒有管過此事,對於青銅峽市的做法該領導表示不方便發表看法。
記者見到了青銅峽市委秘書處馬主任,他說自己不是主要的分管領導,只是可以做協調,但是不方便針對此事做答覆。最好是協調解決,記者不要把事情搞大。以前也有記者來採訪,但是出入比較大。馬主任見到記者之後,立即就和周付市長進行了溝通和交換意見,並且說:“那塊收回的8.5萬畝地是黃河淹沒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可能黃河水流大的時候會淹沒。雖然村民耕種了幾十年,在過幾十年說不定就會被黃河水淹沒。至於給村民的補償自己不便發表意見,做秘書才是自己的職責。”
隨即,青銅峽市委辦公室姚主任給記者打來電話,表示收回村民的耕地是寧夏區政府做出的決定,青銅峽市只是按照自治區自治區的要求,給村民做了些補償,村民還給青銅峽市政府寫了感謝信。給記者投訴的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韓世昌、單玉柱等這幾個人,自己的承包地轉包他人是不合乎要求的。為了村民的承包地,寧夏區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處級單位:青銅峽市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當記者問到:“既然給村民做了補償,村民為什麼還要上訪說沒給補償?”“不清楚。”記者問“為什麼把收回的土地又轉包給他人?”姚主任“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好說。”
記者見到了躍進村村長單玉柱,單玉柱見到記者後大發牢騷,他說:“自己也是執行上面的政策,可是這政策不公平,村民不理解,以為是自己的責任,深更半夜還把自己家的窗戶給砸了,嚇的全家人膽戰心驚。其實自己家的2000畝地也被青銅峽市政府收回去了,何況自己家的地還有紅皮土地證,頂什麼用啊?還不是收走了地不給補償?我同情村民,我不怕說真話,大不了這村長不當了。”
北京資深律師趙春生說:“不管怎么說,收回村民的土地都是要做補償的。”
青銅峽市委宣傳部張進喜給記者打來電話,解釋收回土地的相關事宜,說收回村民的耕地是寧夏區政府的決定,恢復濕地對自然很好,鳥島也恢復了生機。其實,那塊被政府收回的耕地,每年在種植水稻,每逢夏季稻花飄香,有如天堂。每當這個季節各類鳥兒也爭相飛來飛去。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負責人潘主任對記者說:“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政府從農民手中收回土地應該給予補償,但躍進村這個事情主要是收回土地面積太多,可能青銅峽政府拿不出這么多錢來補償民眾,所以造成了老百姓群體上訪事件”.潘主任說:”為了村民的利益,也曾幾次和周付市長積極的溝通想辦法,爭取能有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
躍進村村民丁國雲、馬金玉、杜文效等村民既然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如今只想討個公道,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實施,但是“就差錢。”
截止記者完稿時仍有很多村民陸續找到記者希望有機會採訪他們,想訴說自己心裡的冤屈。
記者將進一步關注史無前列的寧夏區青銅峽市政府無償收回8.5萬畝村民耕種地的事實。
是誰讓正義和良知給罪惡下跪
2000年10月的一天,身為《甘肅青年報》政法部見習記者的何紅,接到了一起刑事案件的投訴:一個叫段生魁的老人對她哭訴了自己的不幸——兒子被蘭州市城關區法院錯判為“過失重傷罪”,法院如此判決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懾於某些方面的壓力。老人的投訴引起了何紅的關注,於是她去做了幾天詳盡的調查,終於寫出了以事實為根據的該篇報導,並於2000年11月1日刊發在《甘肅青年報》上。
這本是一篇用事實說話、“沒有任何偏袒”的報導,本是一篇為他人維護權益的報導,本是一篇伸張正義的報導,卻給她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被逼迫給黑幫老大下跪,之後又被恐嚇,被砸壞用物,被懸賞,被追殺,被險些下毒……面對女記者何紅的悲慘遭遇,正義之士灰心,充滿良知的人喪氣!在此,我們傷感悲憤之餘有必要去做一番“天問”:是誰讓“記俠”(我敬贈何紅這個稱號)何紅給黑幫老大下跪的?是誰讓正義和良知給罪惡下跪的?
無須去深思,看看當時在那股黑惡勢力面前各種“縮頭烏龜”的嘴臉,我們就會恍然大悟!
懾於某些方面的壓力,蘭州市城關區法院就忘記“司法公正”了,就不敢去碰黑幫力量了,就只好去冤枉軟弱可欺的小百姓了!這本該伸張正義的蘭州市城關區法院,首先在黑惡勢力面前做了“縮頭烏龜”!如果蘭州市城關區法院不做“縮頭烏龜”,秉公宣判,不讓老段頭的兒子蒙受冤案,給胡三海為代表的這股黑惡勢力當頭一呵,哪裡還須要何紅去寫那篇報導?哪裡還有該黑惡勢力“下文”的如此囂張?
其次,當地公安警察在黑惡勢力面前做了“縮頭烏龜”。且不說當時蘭州黑惡勢力猖獗的時候當地公安機關是不是“縮頭”了,單說那天接到報警前來“執法”的警察,就十分“縮頭”。那天,當胡三海那幫黑惡勢力手持鐵棍、刀劍等在報社打人恐嚇的時候,有人報了警。但是,警察來了之後發現和胡三海等人都認識,就相互寒暄幾下,只丟下一句“你們自己處理吧”而匆匆離開。眼看總編的額頭被黑惡勢力的鐵棍砸得鮮血直流,眼看報社就要被“夷為平地”了,而本應該保一方平安、為人民解決困難的警察卻溜之大吉祥,積極認真地做了“縮頭烏龜”!這能不讓那幫黑惡勢力更加氣焰囂張嗎?所以,胡三海那幫黑惡勢力讓女記者何紅下跪都是小兒科,就是後來懸賞、追殺何紅,誰又能奈他們何?!
再次,當時的《甘肅青年報》領導在在黑惡勢力面前做了“縮頭烏龜”。儘管是報警以後警察不來管,報社領導也是為了“保全”報社才出此下策的,但是他們畢竟是向黑惡勢力屈服縮頭了,甚至做出了“為虎作倀”的勾當!為了“息事寧人”,討好黑惡勢力,報社領導先是“處理”何紅(外部宣稱開除何紅,內部留用,改用筆名),報社公告欄上很快貼出了開除何紅的通知;然後又通過和黑惡勢力談判,逼令女記者何紅給黑幫老大胡三海下跪道歉;最後竟然厚顏無恥地滿足了黑幫的無理要求,組織一個姓王的記者化名海濤重新寫了一篇顛倒黑白的報導《法律自會還公道》,刊發在《甘肅青年報》的顯眼位置上。
須知,女記者何紅在黑幫老大面前的下跪道歉,是在《甘肅青年報》領導的布置和“思想教育”下違心完成的。一位二十歲出頭的女孩子,前面是真能把報社“夷為平地”的窮凶極惡的傲慢黑幫頭子,後面是不斷示意命令的報社領導,她儘管滿腔怒火,懷著“但下跪絕不可能”的信念,也只能違心地下跪道歉了!報社領導本應該引導鼓勵記者去勇於伸張正義的,卻屈服於黑惡勢力,討好黑惡勢力,乾出了那些滅義士志氣長惡人威風的勾當,讓心懷正義和良知的女記者失去尊嚴,受侮寒心!也讓我們感到沒有尊嚴,寒心灰心!
由於社會上有些部門有些人員被明哲保身的思想所左右,不敢堅持原則和黑惡勢力做鬥爭,有時候甚至助紂為虐,才促使罪惡張狂,讓正義和良知低頭的!而一個地方,如果經常讓個人正義喪失尊嚴,讓邪惡勢力威風十足,它還有什麼道義可言?它還能長治久安嗎?此時,我的耳畔又不禁傳來了左拉的吶喊:“個人正義維護著國家正義,個人尊嚴組成國家尊嚴,國家惟一能讓國人感到驕傲和安全的,就是它對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所作出的承諾和保障。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國家還有什麼尊嚴和榮譽可言?”
但願女記者向黑社會下跪的悲劇在我們國家不再重演!但願正義和良知在我們國家不再喪失尊嚴!但願有關政府部門能切實為人民保駕護航!

採訪工作

兩會專輯
採訪青海省省委書記
保護三江源 發展高原經濟
——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
記者 何紅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青海,一起為生態環境保護和青海這片土地的發展建設奉獻自己的愛。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3月3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剛從青藏高原風塵僕僕回到北京參加完十七屆二中全會後,又在代表駐地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採訪
初見強衛感到他很謙和,思維敏捷,談笑之中不失做過軍人的嚴謹。他沒有官架,侃侃而談。“青海就是我的家鄉”,他已經把自己看做青海人。這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採訪在輕鬆愉快之中進行。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青海上任一年,您對青海的總體印象和感受是什麼?您眼中的青海省情是什麼樣的?
強衛:我對青海的總體印象是兩句話:第一句話,就是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委員長曾經說過的“青海是祖國一個十分可愛的地方”;第二句話,“青海是祖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
說到青海的省情,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資源富省、經濟窮省。地域大省,是說青海國土面積72萬平方公里,排在全國第四位。人口小省,是說青海只有551萬人口,占全國人口的0.4%多,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資源富省,是指這裡地大物博、資源富集。在已探明的129種礦產資源當中,有54種的儲量居全國前十位,有23種的儲量居全國前三位。有9種的儲量居全國首位,潛在價值達17.25萬多億元。經濟窮省,是說由於歷史和自然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300多萬農牧民中還有四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城鎮低保人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達10%以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您對青海做了一個基本的概括,實際上是提出了青海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那么青海省在國家總體戰略布局中所占的戰略地位具體有那些內容?
強衛:青海總體有四個戰略地位。
第一、青海具有生態上的戰略地位。青海是我們國家的黃河、長江、東南亞湄公河青海境內叫瀾滄江 的發源地,所以叫三江發源地。青海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占黃河49%、長江26%、瀾滄江16%和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40%的水量是從青海流出去的,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和“江河源頭”之稱。凸顯出青海生態保護的極端重要性。
第二、青海具有資源上的重要戰略地位。青海的資源十分富集。17.25萬億元潛在價值的礦產資源,僅僅是對全省總面積的7%部分進行1∶5萬地質勘查探明的,而達到礦產勘查祥查程度以上的僅占4.63%。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32種,其中18種礦產的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有望成為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之一。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資源儲量可觀,這種地區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第三是維護穩定上的戰略地位。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的少數民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6%,位居全國第三位,民族區域自治面積達98%。由於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基本上全信仰藏傳佛教,加上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區形成了三種文明或是三個文化圈。
第四是地理位置上的戰略地位。“東越蘭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中亞,南越西藏通印度”,歷史上著名的羌中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這裡貫通,素有“海藏通衢”、“天河鎖鑰”之謂。西寧自古以來是重鎮,自漢朝以來叫“西平”,到宋代改叫“西寧”,其名字實際上就寓意著歷代中央政府寄希望於西陲安寧之願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多民族地區,青海省新一屆領導班子通過怎樣的執政理念,促使社會發展、人民團結和社會穩定?
強衛:“這十年青海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七年保持了12%的增速,已達到760億元。”
首要任務是加快發展。立足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點,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發展壯大特色經濟。發揮高原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優勢,改善農牧民生活水平。
保護生態是重要責任。把青海建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生態屏障,這是青海對國家、對中華民族擔負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改善民生是當務之急。對青海來講,總的思路就是“小財政辦大民生”,堅持“低水平、廣覆蓋,量力而行”的原則,以發展促民生、以實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同步推進、同步提高。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如何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改善民生方面抓出成效,實現十七大提出的“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標?
強衛:由於青海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社會事業發展更為滯後,改善民生任務相當艱巨。我們的目標是:改善民生的決心不能落後,改善民生的標準不能降低,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2007年,全省財政支出約282億元,其中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就達20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0%。正是由於在民生方面肯於投入,才使得我們在經濟總量小、自有財力弱的情況下,許多民生措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2005年就比全國目標提前三年實現了全覆蓋,參合率達到95.6%,受益率達到74.3%。
一年內我跑遍了全省州、地、縣,幾乎沒有看到一幢新的黨委政府辦公大樓,從省委省政府到地市縣黨政機關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的辦公樓里辦公,有的還在平房裡辦公。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青海一定能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民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如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青海形象,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青海、走進青海?
強衛:青海如今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中。青海有冬蟲夏草、崑崙玉、柴達木枸杞子等,但由於品牌建設、對外宣傳等跟不上,世人知之甚少。隨著青藏鐵路建成通車,“青恰會”、環青海湖國際腳踏車公路賽、青海國際藏毯博覽會等一系列文化、體育、商貿活動的連續成功舉辦,加上藏羚羊申吉成功和崑崙玉被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鑲玉等等,青海的形象和知名度正在提升,開始一步步地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採訪青海省省長
大力發展柴達木經濟循環經濟——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長宋秀岩
記者——何紅
“我們青海考察團到濱海地區考察,有人問我們:青海是在青島嗎?我頓感愕然。才知道青海的影響力在內地和沿海竟然是如此的淡漠。我們歡迎你們更多地採訪和報導青海,宣傳青海。讓更多的人了解地處西部地區具有多種礦產資源、多民族地區的青海省。”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長宋秀岩在代表駐地接受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地宣傳開了青海。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中國經濟時報:青海省新一屆政府有哪些新的執政綱領和發展經濟的思路?
宋秀岩:我們新一屆省政府領導班子,是在年初召開的省人代會上選舉產生的。青海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層次的關鍵時期,履職於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在深入分析青海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今後五年全力推進“五個發展”的政府工作總體思路:
一是推進速度質量效益並重的高效發展,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促進優勢資源轉換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和後勁的統一。
二是推進經濟社會同步的全面發展,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進步,解決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突出問題。
三是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和諧發展,堅持把擴大經濟總量與分享發展成果統一起來,把促進發展與擴大就業統一起來,集中有限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不斷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
四是城鄉區域互動的協調發展,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施一批著眼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互促。
五是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形成主體功能區分工合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實現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青海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地區的資源大省,青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如何做到保護生態、關注民生的?
宋秀岩: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青海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明顯扭轉。
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寧肯犧牲一時的發展速度,也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生態功能核心區,提出不考核生產總值、不提工業化口號,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引導和支持當地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和民族特色加工業,促進生態功能恢復和民生改善。青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在重點開發區,我們著力抓項目建設、資源轉換、新農村建設、旅遊名省培育、招商引資等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使發展建立在經濟效益提高、能耗排放降低的基礎上,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繳納”的原則,在礦產品銷售收入中預提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用於治理和保護礦山生態環境。
“小財政”、“大民生”是青海的特殊省情。我們堅持把擴大經濟總量與分享發展成果統一起來,用於改善民生的財政資金提高到70%。2007年省政府承諾改善民生的八項實事全部兌現,解決了一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柴達木被稱之為“聚寶盆”,它的亮點是什麼?
宋秀岩:青海是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其中54種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尤其是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到目前為止,盆地累計發現各類礦產86種,占全省的64%;大型礦床72處。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15.5萬億元,占全省的90%以上。
盆地資源種類多、品質高、組分好、關聯強,有利於發展循環經濟,國家把柴達木盆地列入循環經濟試驗區,充分說明這一地區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表明青海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擔負的重大責任。要說亮點,這就是最大的亮點。
中國經濟時報:循環經濟發展和科學發展觀有共同點嗎?如何讓共同點成為青海人民的寶貴財富?
宋秀岩:科學發展觀是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而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循環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靈魂。在資源約束趨緊和環境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柴達木的資源就得不到很好利用,資源效益就得不到充分體現;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就無法實現;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優勢就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建設新型工業基地的任務就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把發展循環經濟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加快發展的原動力,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人民的寶貴財富。
在培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將以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西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加快循環經濟發展,促進青海資源優勢同後發優勢的緊密結合,推動青海經濟在更高層次上又好又快發展,使青海與全國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讓青海老百姓與全國人民一道共享科學發展的成果,這也是全省各族民眾的共同期盼。
中國經濟時報:請您談談柴達木發展循環經濟的立足點是什麼?
宋秀岩:青海有“資源大省”之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長期以來,我們工業生產沿襲著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模式,資源利用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不高,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並沒有真正發揮“資源大省”的潛力。
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組合度高,所以,我們提出了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構想,國家也於2005年10月確定柴達木地區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
中國經濟時報:柴達木循環經濟能帶動青海省其他產業的發展嗎?能否實現青海省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
宋秀岩:善謀奕者謀全局。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就是在全省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和我省區域發展的總體格局,全省一半以上土地將被列為限制或禁止開發區,而柴達木盆地資源富集,具有省內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比較優勢和較大的環境容量,是全省的重點開發區,在青海今後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載體,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為青海乃至整個西部創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這是我們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出發點。
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在青海的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於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產業橫向擴展連結,提高資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綜合利用水平,構建循環產業鏈,加快青海新型工業化進程。
二是有利於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壓力,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三是有利於聚集有實力、有影響力、有潛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入駐試驗區,形成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
採訪全國人大代表、甘肅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劉大江引
2010年03月15日,記者——何紅
“我今年提出兩個建議:一個是把定西的馬鈴薯納入國家的糧食直補,第二是把定西建成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的生產和供應基地。”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劉大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說。
何紅(媒體資深記者)
據劉大江介紹,因為馬鈴薯產業正處於發展中階段,定西地區民眾生活水平低,尚不能完全接受高價位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大部分農戶還是在用商品薯代替種薯。據測算,種薯企業生產的原種3元/公斤,國家補貼1元/公斤(100元/畝,畝播種量150公斤/畝)。與商品薯之間的差價在1.2元—1.4元/公斤。“如果納入直補了,就擴大了脫毒原種補貼範圍,提高了原種補貼標準,縮小了民眾購買原種與商品種薯之間的差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