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利(村幹部)

何永利(村幹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永利在2004年著手研究創新溫室大棚養鯰魚技術,經過半年時間的試驗,一舉獲得成功,並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走上致富道路後,他將自己掌握的技術無償傳授給周邊民眾,帶動民眾共同致富,受到大家的信任和一致好評。通過幹部、民眾的推薦和選舉,何永利入了黨,當上了村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永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何永利創新的溫室養殖鯰魚新技術使中國北方冬季不產鯰魚成為歷史
退伍養育,帶富鄉鄰,

退伍養育

1993年,何永利從部隊光榮退伍。何永利先後做過小生意、開過飯店,2001年,何永利開始跟著村裡的養魚戶學習養魚技術,並逐漸摸索出了一年兩茬鰱魚鯰魚混養高產模式,在本地引起較大反響,很快推廣到周邊20多個村子的100多戶養魚戶。在長期的傳統池塘養魚過程中,何永利發現,由於北方冬、春兩季溫度較低,自然條件下魚類生長緩慢,因此,冬、春季節,水產品價格也相對較高,是不是可以像利用溫室大棚種植蔬菜那樣,用溫室大棚來養魚?何永利多次到省、市、縣有關科研部門就溫室大棚養殖革鬍子鯰魚問題進行諮詢。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後,何永利就開始著手開展試驗。他決定把秋季待賣的鯰魚放在溫棚里越冬,雖然魚增重不多,但能賣個好價錢。在其他養魚戶都在賣魚的時候,何永利把池塘里的鯰魚放進溫棚魚池裡越冬,春節前出售,結果平均每斤價格比秋季高0.4元,5萬斤鯰魚多收入入2萬元。既然鯰魚能在溫棚里成功越冬,如果保持30℃水溫,也應該能餵養,何永利有了進一步構想:變溫棚為溫室,變放養為餵養。
何永利
2004年10月下旬,何永利利用自己承包的20畝黃河灘淤背坑,選擇了向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塊,專門建了一個80平方米大,2米深的溫室大棚養魚實驗池,打了一眼50米深的機井,購置了一台水泵和一台每小時出水量25噸、水溫30℃鍋爐,用於加溫換水。經過嚴格消毒後,每立方米投放革鬍子魚種300尾,共投放魚種5萬尾進行餵養。為了準確掌握革鬍子鯰魚的生活習性,何永利每天吃住在魚池邊,定時定質定量投放飼料,主要投放屠宰下腳料、革鬍子鯰魚專用飼料等基鬍子鯰魚喜食的。定時換水,嚴格控制水溫,保持水溫在30℃左右;定時對溫棚魚池進行消毒,投餵藥餌,加強魚病的預防工作。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餵養,溫室養鯰魚技術終於一舉成功,成活率在95%以上,平均尾重達750克,當年產鯰魚7萬多斤,淨賺3萬多元。

帶富鄉鄰

何永利在一分二面積大的溫室里收穫鯰魚7萬斤的訊息傳出後,一時間成了十里八村的新聞人物,許多不相信的民眾紛紛前來看稀罕,還有眾多周邊民眾自發趕來參觀學習。有時候電話里解釋不清的技術難題,何永利就開車到他家的魚池邊現場教授。半年時間,為了幫助更多的民眾掌握高產養魚技術,何永利還多次舉辦培訓班、技術講座,進行現場指導近50次,僅何永利自己承擔的電話費、燃油費就達三千多元。在何永利的熱心帶動下,全縣利用池塘發展革鬍子鯰魚養殖面積不斷擴大,08年已有520個農戶蓮魚養殖2400餘畝,年經濟收入達到了3500萬元。近兩年來,何永利先後接待開封、新鄉、洛陽、鄭州、尉氏、滑縣平頂山、許昌、舞陽和焦作溫縣、博愛等16個縣市鄉鎮及村幹部和農民,共2200餘人前來參觀學藝。何永利也積極向來訪者講解溫室養殖革鬍子鯰魚的關鍵技術措施和注意事項,還印製5千份《蓮魚混養知識簡介》、《溫室養鯰魚技術簡介》小冊子,免費贈送給前來求教的民眾,毫不保留地推廣自己的成功經驗,帶動廣大民眾共同致富。何永利創新的溫室養殖鯰魚新技術使中國北方冬季不產鯰魚成為歷史。一時間,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來採訪報導,經濟日報、農民日報、河南農村報、河南科技報、河南電視台、焦作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先後發表了何永利的事跡,人民圖片網、中國新聞社圖片網、中國日報圖片網和水產漁業網等多家權威新聞網站先後對何永利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