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栗與何公軒,是末世宰相同時也是北宋狀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栗與何公軒
- 北宋狀元: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縝
- 末世宰相 :身陷金營絕食而死
- 十日府尹:領、知、權、試、發遣各不同
1998年4月5日,開封鐵塔公園後邊鐵塔湖湖心島上新建的何公軒舉行落成揭幕典禮。這何公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又為什麼要在開封修建一座紀念性的建築物?讓我們揭開籠罩在歷史上的迷霧,尋覓何公的蹤跡……
北宋狀元
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縝,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出生於四川省仙井監(今仁壽縣)。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他與兄弟二人同來東京(開封)應試,皆中,栗名列進士第一,時年27歲。所謂進士第一,即狀元。宋人呂榮義在《上庠錄》中說:“政和丙申殿試,何栗為狀元,潘良貴次之,皆年少有風貌……”
何栗大魁天下後,頗得徽宗青睞。首授秘書省校書郎,次年即提舉京畿學事,奉旨升為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後再遷為中書舍人兼侍講。由於他博學強記,正直敢言,徽宗準備遷他為諫官,因遭讒外放四川遂寧知府。由於他為官幹練,政績卓著,不久復調回京,任御史台長官御史中丞。
何栗在擔任御史中丞期間,恪盡職守,不畏權貴。最大的作為是彈劾王黼。是時王黼代蔡京執政,對上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對下巧取豪奪、驕奢淫逸,民憤極大,被人目為“六賊”之一。何栗上疏列舉王黼15條罪狀,連奏七章,終將王黼及其同黨胡松年、胡益等人扳倒、罷官。而何栗卻因此得罪了朝中某些權貴,再度外放,以徽猷閣待制知山東泰州。何栗雖因此而外放,但官聲益盛。特別是給太子趙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以後調回京城,位列三公作了鋪墊。
何栗使金
力主“不割地,建四道總管以統兵勤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2月金兵南下,意欲攻取京城。徽宗趙佶驚慌失措,急忙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即位後,改元靖康,是為欽宗。他下詔召回何栗,仍任御史中丞。次月加升為翰林學士,進尚書右丞兼中書侍郎。復奉宣詔以待參知政事,位居中樞要職。但遺憾的是這時金人正分兵兩路來犯,趙宋王朝風雨飄搖,大廈之將傾也,終難展身手,挽回頹勢。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欽宗急召宗澤進京,命其赴金營議和。但宗澤主戰,屢言此去寧願一死,決不使國家遭受損失。臨走前乃改派其為河北磁州知州。後金兵直逼京師開封,復派何栗出使金營談判。金人索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及三鎮所轄20州縣,及金銀牛馬絹帛等財物。何栗同宗澤一樣是主戰派,當即嚴詞予以拒絕。回朝後,竭力主張不能把三鎮割讓給金人,曰:“金人詐……不割來,割亦來。”並請建四道總管以統兵勤王(道:舊時行政區劃名稱,類似州、府或者今日專區)。但欽宗優柔寡斷,終不從栗所言,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17日改授何栗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尹。
十日府尹
領、知、權、試、發遣各不同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17日,何栗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尹。北宋時開封為“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會,開封府“典治京師”“府務浩穰”。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未即位前皆曾以親王、太子身份主持府務;寇準、范仲淹、蔡襄、包拯、歐陽修等亦皆曾權知府事。故凡能知開封府者,皆當時之名流重臣,倍受朝廷之恩寵和黎民之愛戴。讀《開封府題名記》碑,可知吾言之不虛。碑中包拯名字因常被後人指認而呈凹痕,成為該碑最大看點。另外還有兩點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其一、從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第一任開封府尹咎居潤起,到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開封府尹李孝壽止,145年中竟有183位府尹。每位府尹的任職時間平均不到10個月,大名鼎鼎的包青天,權知開封府也不過只有一年零幾個月。李孝壽之後,府尹更換得更加頻繁,特別是欽宗即位以後,當年正月任命聶山領開封府尹至11月17日何栗領開封府尹止,已換了八任。一任府尹又坐得了多少天?何栗知開封府的時間則更短。按史書記載,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金兵再圍東京,開封危在旦夕,欽宗無奈,乃罷主和派唐恪相,重新起用何栗,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執行中書令職務,即為宰相。開封府尹一職由與其同任府尹的徐秉哲一人主持。這樣計算起來,何栗在開封府也就最多10日,甚至更少。但時間雖短,曾任開封府尹,卻是記錄在案少不了的。其二,北宋一朝這200多位開封府尹中,雖然都是開封府的長官,但卻有人為知,有人為權知,還有人為權發譴;有人為牧;有人為尹,尹又有領尹、兼尹、權尹、試尹之分。這領、知、權、試、發譴之間,明眼人一看自會明白其差異之所在。何栗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尹,應該說還是很被朝廷看重的。
末世宰相
身陷金營絕食而死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末,金兵再圍京都,欽宗重新啟用何栗,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執行中書令職務,是為宰相。是時正值康王趙構被派赴金營議和。聽從宗澤之言,留河北,聯絡義軍之時,欽宗採納何栗意見,任命其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一說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並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回師勤王,救援汴京。趙構與汪伯彥奉旨後,由相州起兵,但未直接進軍汴梁,卻繞道山東巨野;只有宗澤率所部單獨向東京(開封)進發;宗軍行至洑陽南,與金兵遭遇,孤軍奮戰,連續十三戰皆捷,金兵喪膽,引兵暫退。宗澤再行至滑縣,金人蓄意報復,集聚重兵將宗部包圍。宗澤身先士卒,率所部將士奮勇突出重圍,抵達黃河北岸,正待他準備渡河南下馳援京師時,前方忽然傳來了東京失陷,徽、欽二帝被拘金營的訊息,宗澤只好下令就地紮營,觀察待命。
當金兵圍城之際,開封城內尚有7萬人馬,何栗力主堅守待援。怎奈欽宗卻偏信巫術,不用何栗所言。而他相信的那班弄神裝鬼的天兵天將又太不給他爭氣,待金人攻城時卻不戰而潰,開封城遂破,金人拘徽、欽二帝於金營之中,勒索金銀財寶。徽、欽二帝下令打開國庫,並用盡各種手段,搜刮宗室、世家、寺廟以及民間財物。是時,代何栗主持開封府務的徐秉哲,應金人要求,亦極力搜刮供應。總共得金21萬兩,銀714萬兩,錦緞100萬匹,掏空了京城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僧道、娼優人等的所有財產。最後金人翻臉不認人,還是下令廢了徽、欽二帝,另立張邦昌為帝,國號曰楚。然後於次年(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班師北撤,並擄徽、欽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貴戚以及官吏,內侍、宮女,技藝工匠等3000餘人,一併北去,何栗亦在其中。作為北宋最後一任宰相,面對國破君虜、生靈塗炭之局面,何栗自覺回天無力,悲憤至極,乃絕食而死,年僅39歲。後傳有何栗身陷北庭時所作的一首詩:“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歸魂。人生會有死,遺恨滿乾坤。”表現了他一腔熱血、心向祖國及對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蓋棺論定話何栗
對於這樣一位進士第一、扳倒王黼、十日府尹、末世宰相,愛國主戰、絕食而亡的何栗如何評價?人們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何栗在領開封府尹和執行中書令職務期間,不能挽回頹勢、有所作為,以至國家淪亡、二帝被擄,把責任都推在他這位宰相身上。甚至說他在最後一次派赴金營求和時,驚嚇得連上三次才跨上馬背。這些理由能不能就全盤否定何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他擔任開封府尹和宰相總共只有十三四天的時間,如何能有所作為;何況他擔任宰相之後,主張起用康王、汪伯彥、宗澤等回師勤王;主張堅守城池待援,應該說都是正確的。甚至說這些意見對於保持趙宋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將近150年,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至於說他赴金營求和時跨不上馬背,何栗畢竟只是一位文人,有些驚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被俘北去的3000餘人中,能以身殉國者,除吏部侍郎兼開封府尹李若水痛斥敵酋,被裂頸斷舌而死外,也就只有何栗一個人了。是時何栗剛及不惑之年,能不屈於敵,以死報國,難道還不能說明他對趙宋王朝的忠貞嗎?
且看歷史如何看待何栗?
金人攻占東京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楚。金人北撤後張邦昌沒了靠山,於金人撤走的第10天即宣布退位,恭迎未被金人擄去的宋哲宗趙煦廢后孟氏垂簾聽政,恢復大宋旗號。後孟氏傳國璽於康王趙構,是為高宗。(這也就是北宋亡後、南宋仍在開封保留有開封府和東京留守的原因。)趙構即位不久,即下詔任命何栗為觀文殿大學士(此銜按史書記載只有曾擔任過宰相的人才有資格除授)提舉玉局觀使。後得知何栗已死難金營,乃贈其開府儀同三司的榮典。建炎四年再改贈以大學士。這也就是說趙宋一朝對何栗還是肯定,並且評價甚高的。這也是後世大多數評論家對何栗的一致看法。
何栗第二十七代孫、世界華商大會英國委員會主席、永興跨國工業集團董事長、英籍華人何榮佳先生,為了追思其先祖在開封的光輝業績及其悲慘結局,經市僑辦牽線搭橋,於1998年捐資在鐵塔湖中心興建了這座何公軒,曲欄通幽,亭閣相向,它不僅是對北宋名臣何栗的一種最好的紀念,也為開封旅遊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