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楷

何新楷,1934年12月11日出生於江蘇青浦(現已歸於上海),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

何新楷於1957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開始在內燃機教研組工作;1969年10月至1970年5月赴高棉磅湛王家大學援助教學並建設實驗裝置;1985年7月至1986年7月赴法國南錫高等礦業學院進行了疲勞萌生擴張的研究。

何新楷主要從事發動機結構與強度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新楷
  • 出生地:江蘇青浦(現已歸於上海)
  •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11日
  • 畢業院校交通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4年12月11日,何新楷出生於江蘇青浦(現已歸於上海)。
1957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開始在內燃機教研組工作。
1962年—1982年,任西安交通大學內燃機實驗室主任。
1969年10月—1970年5月,作為交通大學動力系的代表赴高棉磅湛王家大學援助教學並建設實驗裝置,親自設計布置圖、基礎圖,挑選鋼筋材料,為磅湛王家大學設計安裝調試內燃機實驗四個,安裝調試水塔,傳熱學實驗室四個。
1985年7月—1986年7月,赴法國南錫高等礦業學院進行了疲勞萌生擴張的研究,當時研究的塊連冷凝鋁合金,是宇航工業上用的新材料。何新楷從材料的製造、機械性能研究、材料的微觀組織分析,一直到疲勞強度的研究,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國際第二屆鋁合金會議上發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何新楷對於柴油機整體球鐵活塞的研究和疲勞裂紋的萌生與擴張的研究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對於12v400柴油機整體球鐵活塞的研究與有限元素法研究活塞溫度及應力場方面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參與中國第一拖拉機石油機械廠LR-100柴油機集體、缸套、活塞、連桿等部分的強度研究。
  • 學術論著
何新楷參加了《汽車百科全書》第二章——汽車發動機的編寫,共11萬字,1992年4月由機械工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共發表《熱彈塑性有限元計算在內燃機中的套用》等科技論文7篇。
  • 實驗室建設
何新楷曾主管西安交通大學內燃機實驗室20年,將蘇聯專家設計的原實驗室改為教學實驗室,原來設計的試驗台為專機專用。在缺少必要起重設備的情況下,何教授帶領教研室的同志們憑藉人力,將深入於地下的裝置挖出進行改裝。他還負責建立了科研實驗基地,主持設計、安裝、調試和模擬增壓裝置,重建文革中被破壞的內燃機實驗原理教學試驗台八套。
文革前,因實驗室工作進展較好,內燃機實驗室成為對外開放的第一批實驗室之一;改革開放後,內燃機實驗室第一個通過了教育部的驗收,憑藉先進的管理和高質量的工作效率被評為校先進實驗室。

人才培養

何新楷編寫的內燃機動力裝置成為全國通用教材,在西安交通大學主講內燃機原理等五門課程,年平均教學工作量超過280學時,教導出的學生和研究生不計其數。

社會任職

何新楷歷任中國內燃機協會成員,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成員。

個人生活

何新楷為家中第三子,父親為當地國小教員,從小就給他們兄妹五人灌輸了用功讀書求學的思想,並為兄妹五人的教育傾盡心力。大哥也曾在交通大學學習,在解放前極端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被迫輟學,打工來補貼家用。
何新楷與他的愛人都是交通大學53級的學生,倆人在大學校園裡相識、相知、相愛。

人物評價

何新楷現在還對自己的事業保留著一份純粹的熱愛,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老一代交大校友對於事業的熱情,對於工作的認真態度,值得我們每一位年輕人學習;以苦為樂,以校為家,反映出老一輩黨員們不畏艱苦,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碩3013黨支部評)
何新楷教授開朗、謙和。西安新聞網評)
何新楷教授是固執又可愛的學者,立志報效國家的青年風塵僕僕的來到了貧困荒涼的大西北,在之後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沒有一絲抱怨和後悔,默默為西安交大的建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校慶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