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何希敬與蘇北鐵路,
人物簡介
渡江戰役後,他隨組織到常州工作,開始任常州市委組織部長,1964年任常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分管工業經濟工作。1965年,任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1966年,任蘇州市革委會副主任。1980年,省委、省政府為加強蘇北經濟工作,調他任淮陰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此時,他感到蘇北解放30多年,在這樣一個面積5萬平方公里,4000多萬人口的廣大區域沒有鐵路實難理解。1983年3月他退居二線,但仍留任淮陰市政府顧問,兼省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他更深刻體會到“經濟要發展,交通要先行”,蘇北經濟之所以落後於蘇南,原因之一是交通不發達,這裡雖有一些普通公路,且航運密度並不比蘇南低,但缺少鐵路,造成蘇北運輸時間長、效率低、效益差。他提出要興建沂淮鐵路的構想(即從隴海鐵路新沂站到淮陰市的地方鐵路)。
何希敬與蘇北鐵路
1984年3、4月間,已退居二線的原省委常委、副省長周一峰召開會議,與各市原抓經濟工作的退二線的領導同志座談。會上周一峰說:我們已退居二線,不能再像一線同志那樣整天忙於當前工作,我們可以更多地研究一些長遠的經濟戰略問題。這次會議上,何希敬大膽闡述了淮陰經濟落後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一條快捷的與外界連通的地方鐵路。這一構想當即得到與會的有關同志的贊同。會後,他進一步調研,到隴海鐵路新沂火車站、徐州鐵路分局、濟南鐵路局及在武漢的鐵道部第四設計院等單位請教,得到濟南鐵路局工程師何德增等的具體幫助,並幫助制訂了沂淮地方鐵路選線測試方案(即可行性研究報告)。此時恰巧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來淮陰視察,時任淮陰市委書記李綬章當即匯報了蘇北要在沂淮線上興建沂淮地方鐵路的計畫,總書記當即表示:“蘇北要搞條鐵路,你們已提出幾年了,我是不反對的,你們有能力就搞嘛!”於是,市里對興建沂淮鐵路的決心也更大了。
歷史上,淮陰要修建鐵路並不晚於滬寧(1906年)、津浦(1911年)的鐵路線,許多有識之士早在清朝就提過建議,如1888年,康有為就主張“宜用漕運(京杭運河)之便,十八站大路之地,先通南北之氣,道近而費省,宜先築清江浦(淮陰)鐵路”。(《戊戌變法史》)更早的還有李鴻章在清同治十三年曾上書朝廷:“積陳鐵路利益,請先清江(即淮陰)至京,以便南北傳輸。”(《鐵路知識》1977年第二期)由於那時清朝政府的腐敗及淮陰當地封建勢力的阻撓,因而未能與滬寧鐵路同時在淮陰建設鐵路。
1984年11月間,省領導要求對興建沂淮地方鐵路進行技術論證,由省科協主持在淮陰市聯合舉行論證會,應邀到會的有鐵路及交通部門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省級和徐州、揚州有關部門的人員共50多人。
會上何希敬代表市政府就建設沂淮地方鐵路的構想作了匯報。大家一致認為,這項工程“是必要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沒有鐵路,鐵路修建到哪裡,哪裡經濟就繁榮,中外皆然。興建沂淮地方鐵路如再向南延伸,就可與滬寧鐵路貫通,這對蘇北以致整個江蘇經濟的發展,無疑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何希敬提出此項工程的具體建設方針為:“地方為主、國助為輔、三級(省、地、縣)集資、兩級(鄉村)以徵用土地兼入股、保息分紅、不搞平調,徐州與淮陰兩市共建。”與會代表對此極為讚賞,認為這是興建地方鐵路的一個創舉,只要貫徹“固本簡末、先通後備”的原則,從新沂到淮陰110公里的地方鐵路,有8000萬到1億元的投資就可以建成。大家都認為:興建這條鐵路“運量可靠、技術可行、效益明顯”。
會後,淮陰市向省政府提出只要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當時省長顧秀蓮說:“論證很好,意義很大,要興建蘇北鐵路,省內不能一毛不拔!”同時親筆寫信給鐵道部長請予支持,時任省委書記沈達人同志也指示何希敬同志去北京向全國計畫會議作具體匯報,爭取列入國家“七五”計畫。
1985年1月26日,《新華日報》發表了何希敬關於興建沂淮鐵路構想的文章,省委《參考資料》也全文刊載。
1985年1月,省政府派出調查組,經調研基本同意淮陰市的項目建議書,並上報鐵道部。呂正操同志於3月底前後兩次來江蘇,與省委、省政府領導研究。後由省計委上報國家計委爭取立項,鐵道部也上報了興建沂淮地方鐵路項目建議書。為了報告能順利批下來,何希敬又求得原省委書記、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同志的幫忙,並找到國家經委、計委和鐵道部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反覆解釋說服。國家計委於當年10月11日批覆:你省提出修建沂淮地方鐵路的項目建議書,資金和材料全部自籌,應予支持,有關設計任務的審批和其他具體建設工作,均請你省自行確定。這一批覆前後經歷5個多月,終於得到解決。何希敬為此事10多年間經常奔走於省和中央有關部委,當時鐵道部負責地方鐵路的同志開玩笑說:“何專員,你真有一股韌勁!
淮陰首倡興建沂淮地方鐵路,不僅極大地鼓舞了淮陰地區的廣大幹部民眾,而且推動了整個蘇北地區的4000多萬人民的建設熱情。淮陰市隨即與相熟的黑龍江林業設計院簽訂協定,進行初步勘測設計,該院提出只要7萬元初測設計費用(別家單位曾要120萬元)。當時地方財力緊張,市委討論時何希敬說:“省里批准我在蘇州安家,建房費至少也要七八萬元,初測設計只要7萬元,這就算作我回蘇州的建房費吧!”當時的市委書記李綬章、市長徐燕都很感動。會上一致通過決議,動員市屬單位捐款、捐物,市機關管理局運糧車隊、航運處都無償提供車輛,市木材公司提供木材,省駐淮水文隊和市水利局鑽探隊、公路管理處、地質處均無償為建鐵路提供地質資料,石油公司也無償提供運油。更為動人的是鐵路沿線的廣大民眾以被徵用的土地入股,還有不少民眾包括沭陽縣城的中小學生為建鐵路捐物或由老師帶領收集廢鐵皮、牙膏皮變賣為建路捐獻。
國家計委批准興建沂淮地方鐵路的訊息震動了鄰近的鹽城、揚州、南通市,都爭取與淮陰連片興建鹽、淮、通鐵路。1998年3月5日,在淮陰召開由沂淮延伸通向鹽城、海安、南通甚至過長江與無錫、宜興等鐵路線相連的協調會,何希敬等為顧問。建成後的新長鐵路,形成國家的沿東海線的陸海大通道,整個華東鐵路都活起來了。
何希敬為發展蘇北經濟、興建沂淮地方鐵路,前前後後吃盡了千辛萬苦。2004年8月8日,他剛剛入住蘇州的新居後不久就因長期操勞被癌症奪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