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布吉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屋村,位於布吉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老圩村、格塘村、李屋村、布吉一村。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何姓先祖遷此建村。因該村以何姓為主而取名何屋村,曾用名禾潭頭。該村地處布吉街道西南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雞公山,海拔445米;村南面有布吉河流過;附近有雞公山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布吉社區
  • 地理位置:布吉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布吉鄉;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屬布吉區;1986年10月,屬布吉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布吉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何姓、葉姓。第一大姓為何姓,唐代從福建遷移至今廣東惠州;清康熙四十二年從惠州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葉姓,清朝晚期從香港新界蓮麻坑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0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5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7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薯類、玉米、花生等及飼養雞、鴨。20世紀80年代,集體經濟開始發展,建立該村第一家工廠(塑膠花廠);從80年代開始,該村辦公樓歷經4次搬遷,2008年建成現辦公大樓何屋大廈。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經營、物業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節的茶果,冬至的蘿蔔板、圓籠板等。格塘路、蓮花路、布吉路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199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裡有1所學校、1所幼稚園。2015年,愛義學校(國小)在校學生1727人、教職工82人;愛義幼稚園,在園幼兒300人、教職工50人。有籃球場、桌球台及藏書約3000冊的圖書室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座。代表性民居何屋老圍,建於清末,占地面積40平方米,牆體用三合土夯實,木樑結構,上覆青瓦,現已破敗,無人居住。
村內有碉樓天興樓,始建於清末,牆體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用於防禦土匪;2013年被公布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清明時節,各家各戶祭拜祖先,供奉乳豬、雞、水果、茶、酒等祭品,並燃放鞭炮。該村保留有年夜飯集體吃盆菜的傳統習俗,每年除夕全村一起吃年夜飯,一直延續至今。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先將食材煮熟,再一層疊一層地擺放,最底層放些蘿蔔、大白菜等食材,再將木耳、香菇、豆腐、豬肉、皮膘、雞肉、鵝肉等一一放好,即成盆菜。
代表性人物:
何恩進(1922-1945),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五大隊戰士,1945年在沙井碉樓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