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祠(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路何家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家祠,又名廬江書院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湖路流水井,占地面積1722平方米,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光緒年間曾重修。布局很有特點,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座、照壁、正祠,兩側為東、西試舍,東南有何家祠道門樓,東北有魁星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何家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西湖路流水井
  • 占地面積:1722平方米
  • 別名廬江書院
何家祠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區內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書院。現為居民住宅。書院的門樓為鍋耳風火山牆、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高兩層,門上鑲石額“何家祠道”。照壁現存石座,壁身已毀。正祠深三進,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為台梁與穿斗式相結合。頭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磨磚對縫,墀斗有磚雕,花崗石額上刻“廬江書院”,石額上方有“必得其壽”壁畫。第二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後出卷廊,前廊為博古木雕承檁,廳堂上有金錢形通花圖案木拱披。第三進前東、西兩廊內共有古碑12方,記載自南宋至清廣東何氏家庭世系及鼎建、重修廬江書院的情況。魁星樓又稱登雲樓,分三層,鍋耳風火山牆,瓦脊立琉璃鰲寶珠,牆身鑲石額兩題。
高者刻“文光射斗”,低者刻“登雲”。東、西試舍和倒座均高兩層,為省內何氏客房子弟來穗備鄉試之用,各間門上有石客如“新會房”、“恩平房”等。
何家祠位於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馬站、小馬站、流水井的書院,始建於清代康熙以後。當時的廣東總督趙洪燦、巡撫范時崇等在大馬站首建越秀書院,隨後,這一帶書院林立,共20家之多。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廣州書院對嶺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區的書院文化特色,還深刻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