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家祠道
- 外文名:Hejia Temple Path
- 地理位置:廣州市荔灣區
何家祠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道,道路大致呈東西走向,連線文昌北路與寶華路,東起荷溪二約直,西至荷溪三約直。1...
何氏為黃橋的一大家族,明清時代,黃橋何氏先後出了4名進士(何家祠堂的大廳堂就是明弘治十五年進士何斐任御史時所建),10名舉人,32名貢生,300多名秀才,且任職官員中多正直廉潔之士。以“吏瘦民肥”為代表的十條家范代代相傳。有民謠唱道: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條把好舵。就一座古鎮、一個家族而言...
小芝何氏宗祠位於臨海市牛頭山水庫東面——芝溪發源地大羅山西麓的上宅村,是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小芝何氏宗祠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後在乾隆年間、民國十五年三次修繕。現在祠堂里,還保留有清乾隆年間重修祖祠碑記一塊。總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大堂共五間,左右廂房各七間,石板道地,是小芝廟會...
何家祠社區 何家祠社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道。
公祠的大堂內,請書法家書寫一百餘姓氏的源流。客家之路旁堅立了姓氏源流碑刻、公祠文博閣還有族譜館。以不同形式,提供客家姓氏文化信息,給尋根者以方便。從牌坊到公祠的近千米大道中,謂“客家之路”,道中有100多級台階,提示著百姓之地。道中有一碑亭,一巨碑,堅於正中,鐫刻“客家魂”三個雄健大字,碑後...
何寬時期,繼續沿襲兄長的思想,鞏固與韓氏家族的結盟,並在董堂建立了何祠(即董何堂),在董堂以北建立了韓祠,一南一北相鄰。兩祠文化延續明、清、民國三朝,至文化大革命時才被徹底毀掉,20世紀80年代還有遺蹟殘址可觀,新村規劃逐漸覆蓋無痕。現在還口頭相傳,早期在董堂的何家老廟,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何...
日湖有賀少監祠。季真朝服拖紳,絕無黃冠氣象。祠中勒唐玄宗《餞行》詩以榮之。季真乞鑑湖歸老,年八十餘矣。其《回鄉》詩曰:‘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歸老,不為早矣,乃時人稱為急流勇退,今古傳之。”清代史學家全祖望有一篇《重建賀秘監祠碑記》的...
武 侯 祠 道 院 位 於 河 南 省 南 陽 市 西 郊 的 臥 龍 崗 上 。 原 系 古 人 為 紀 念 三 國 時 著 名 政 治 家 、 軍 事 家 諸 葛 亮 而 修 建 的 祠 堂 , 後 由 道 士 住 持 。宮觀 - 武侯祠道院(河南南陽市)該 祠 始 建 於 唐 代 , 元 初 毀 於 戰 火...
先祖為念祖德,傳家訓,祐裔孫,禧繁祉,於清乾隆十二年建南麓公祠以紀念。祠堂年載久遠,尤其是經近60年人間風雨滄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祠堂被改作糧倉,已面目全非,因體制更迭,糧倉早已人去倉空,經久失修,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搖搖欲墜。為傳承百侯文化之光,啟迪後輩,感懷科舉時代百侯人文盛景,弘揚崇文...
大索都門急,輕騎間道馳。攻心謀不就,天意竟何為。嶺粵屏山海,由來天下雄。謀違形勢險,路入敵圍中。叱吏原輕死,埋名不計功。徒從終復漢,勝廣祀應隆。十載從游地,情深五里灘。辭家探學海,報國結金丸。漢室旗初建,將軍樹已寒。黃花崗上雨,一滴一聲酸。據老年人回憶:解放後,喻大將軍祠右廂房...
得仙家之玉訣,餌金鼎之靈膏,是以名利丹台,神遊玄圃。去來倏忽,豈但煙霞之棲;隱顯渺茫,實同造化之妙。茲特贈爾為通微顯化真人,錫之誥命。於戲!蛻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遙;抱道絕倫,益動寰中之景慕。尚期指要,式惠來英。天順三年四月十三日。張三豐祠堂記 先生中華文化奇人也初發軔於遼東懿州糧漁務...
據《修復司馬光碑祠記》述:朱御史巡按河東,拜謁司馬溫公墓,立志復修“忠精粹德之碑”。乃命訪石絳於稷山,獲一巨石,紫潤似玉,長溢二丈,厚二尺五寸,闊丈余,百牛難移也。就利用嚴冬季節潑水結冰為道,人推牛拉槓撬,硬是從200餘里之外運抵夏縣,重仿宋時原碑式樣雕刻立之。碑額為當年哲宗篆額,碑文...
西姜祠堂留有刻有“百世瞻依”四字的門檐。西姜祠堂內有刻有“孝思堂”三字的額匾。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按照封建時代的禮制,庶民之家的宗祠,只允許有三開間,而西姜祠堂卻是五開間,暗達十一間,這是只有王公之家才能享用的規格。其原因是西姜祠堂主要奉祀姜子牙,姜子牙是齊國始祖,爵位為封建五等爵中最高...
建設南宮子祠,既可以振興儒術,又可以帥厲激勸。現在國家崇建太學,從郡國到京畿都尊孔聖先師以示範于海內,彰明天子“向學重道”之義,國家急迫地想化成天下,則有杜鎮這樣的人臣,“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的賢良成就這一浩大工程。他的義舉實在是功在當世,名垂千秋的大好事而不是小補益。杜鎮...
陳家祠道 陳家祠道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道路,地處西關地區,道路大致呈東西走向,連線荔灣路與陳家祠,東南至陳家祠廣場與中山七路相連。
書院布局因地制宜,門樓座西朝東(取紫氣東來之意),兩層,高約10米,青磚砌築,鑊蓋耳,風火山牆,綠簡瓦,灰塑瓦脊,綠琉璃瓦剪邊,門上石額“何家祠道”。過門樓為一庭園,面積約140平方米。庭園南面為照壁,北面為書院主體建築正祠及兩側書一舍。正祠座北朝南,為三進式。前座頭門,寬11.75米,深...
何氏宗祠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河頭鎮,始建於清代,改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年代,已有二百年歷史,雖歷盡滄桑,仍然風骨猶存,為東坡村文化歷史證明。走進東坡村,據了解,東坡村何氏宗祠2008年建設,占地380平方米,大概建築面積共880平方米,大概總投資108萬元。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
何顛召集族人從老祠堂到位於今何場八組的新祠堂,其間排成長隊,將舊祠磚一塊一塊地經長隊移到了新祠堂地址,用三天時間修起了何氏新宗祠。何顛家富裕,專門請來一個女傭人,命其為專職炊事員。久而久之,何和這個女傭人好上了,竟生了一個兒子。祠堂開會族人們都不讓這個傭人的兒子上祠堂,說他是奴子,...
總部設在諸暨前畈村何家祠堂,“聽斷詞訟,判裁曲直,儼然一小衙門。縣令許瑤光之權,不能達於前畈”。 一八六一年五月,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軍入浙。浙江巡撫王有齡派總兵文瑞率部救援金華,又給何文慶“翎頂與器械火藥並錢萬貫”為條件,“令其帶團五千人助攻金華,歸文(瑞)節制”。何文慶將機就計,率眾開...
浙江永康·雙泉何氏特祠宗譜□□卷(民國)吳從周寫本 陳松齡校正民國十一年(1922年)永邑徐正心堂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2、5)浙江東陽·盧江郡何氏桓松宗譜八卷民國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古光鄉(存卷1、8)註:始修 於清康熙十一年 浙江·東陽何氏第三十三次修 譜紀念刊不分卷...
14、齋沐:戒齋,沫浴。祠堂:舊時祭祀祖先或賢能有功德者的廟堂。15、提撕:提醒,振作。倦倦:懇切的樣子。16、講貫:講習,講論研習。17、微眇:輕微。輕弱:軟弱。18、膠柱鼓瑟:鼓瑟者轉動弦柱,以調節音之高低,如膠其柱,則音無從調節。比喻拘泥而不知變通。19、魚魯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在傳寫...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始建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中祠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改建為呂祖堂,成為津門道教名觀,因供奉“純陽呂祖”(呂洞賓)而得名,後經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何紹基回到道州東門故居地後,出資邀集族人重修村中的祠堂,以及在“鶴鳴軒”既故居宅第的荒廢舊址上復建“鶴鳴軒”,並附加上“東洲草堂”的宅號。何紹基在《安仁歐陽氏增建家廟寢堂記書後》記曰:“鹹豐辛亥,余在道州東門故里,重建宗祠支祠及大小書塾,仍百年之舊址,拓而新之。”在這裡何紹基記述了1851年重建...
奉祠子某官某等,追惟先志,臨穴長號,謹以焚之,殆無遺者。尚曰:史冊者揚乎名。碑版者紀於跡,今願抒哀敬,卻樵蘇,發頌聲,彰末嗣。邕曰唯唯,敢不十一千百焉。其詞曰:漢起沛,楚封徐。代則九,慶實餘。惟英秀,粵卓犖。惣文史,張禮樂。諫而尊,道而勝。集百祿,延周稱。貴自取,榮可榮...
總計14個天井,與民間傳說的36個天井出入比較大,據該國小校長介紹,在解放後,祠堂在1950年闢為陽新縣13所完全國小之一(記憶可能有誤,陽新縣誌載,解放初,全縣共設18所完全國小,木港地區只有一所即木港完全國小),學生基本都是周圍柯家子弟。自那時起,除了局部裝飾和家具擺設外,何子恕國小的主體結構基本沒...
鴻臚禮賓院應在城內蕃客等各有賜物,諸道知上都進奏院官在城者各賜勛三轉,應緣大禮四方進表疏及賀正官各賜勛三轉。翰林待詔供奉並諸色直見任及前資並員外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階,無官者賜勛兩轉。祠薦展儀,掌贊供事,恪勤無怠,甄獎宜申。郊廟行事齋郎減兩年勞,至室長掌座...
矗立在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的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的基礎上,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捐資建成的,1998年7月25日正式開游。簡介 中華三祖堂位於軒轅湖以東,黃帝泉北200米處,是中國黃帝城文化旅遊區的中心景點。於1994年8月破土動工,1997年10月4日正式竣工。全部工程占地104畝,分別由大門、平面祭壇、三祖堂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