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沖村(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村)

何家沖村(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村)

何家沖村是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豫鄂邊界的大別山深處,面積約20平方公里,居民1200人左右,主要是何姓和王姓。 何家沖村為革命聖地,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大出發地之一。何氏祠,即為當年的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就坐落在該村。

1997年,何家沖被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六家單位聯合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被納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

2011年3月,何家沖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家沖村
  • 面積:20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自然資源,革命的搖籃,紅色旅遊區,

地理環境

這裡屬於山區地帶,山區丘陵面積占全村70%,耕地面積20%。森林覆蓋率70%,主要以馬尾松,紅楓,香樟樹等為主。何家沖村2/3以上土地是山地,大部分可耕種田地位於丘陵、山谷。夏季氣候濕熱,

自然資源

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稻成為這裡的主要農作物。地處河南,卻以大米為主食,讓何家沖有了南方的色彩。
何家沖村90%以上的青壯年勞力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大規模外出務工,村民們的足跡遍及以北上廣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外出務工改善了村民的經濟條件,不少去北京、天津開小吃店的村民年收入過10萬。富裕的村民推掉傳統的土坯牆瓦房,新建紅磚白牆的樓房,用上空調冰櫃洗衣機,有的甚至離開山村到縣城和市里去買房定居

革命的搖籃

何家沖處於豫鄂兩省交界的大別山區,是河南省羅山縣鐵鋪鄉的一個行政村,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大出發地之一,80年前,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從這裡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奉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命令,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帶領下,由何家衝出發西進,開始長征,於1935年9月到達陝北,成為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部隊,並與紅26軍、紅27軍合編為十五軍團,在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何氏祠,即為當年的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占地約400多平米的明初建築,祠堂前後兩棟各有5間,兩邊還有廂房,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的展廳,讓八方遊客重溫紅色記憶。
在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餘年的銀杏樹。當年,全體2980名將士在此樹下集合,出發開始長征。

紅色旅遊區

何家沖這個小山村與紅軍精神連在了一起,與愛國教育和紅色旅遊連在了一起。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紅二十五軍軍部醫院舊址、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集結標誌----古銀杏樹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何家沖被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六家單位聯合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納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是大別山鄂豫皖紅色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2008年4月16日,何家沖隆重舉行開園儀式。2011年3月,何家沖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歷史故事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作為一段歷史,長征已漸漸遠去,但作為精神豐碑,紅二十五軍在羅山和長征途中發生的鬥爭故事將永遠熠熠生輝,激勵著後人為建設祖國美好家園而努力奮鬥。
在銀杏樹下,記者見到了已經87歲高齡的原何家沖村支書王傳偉。
“我們的部隊在這兒,老百姓很心安,不動老百姓的一點兒東西,有時候種田收割,他們還來幫忙,”在王傳偉老人家的院子裡,記者們席地而坐,聽他講述當年發生在軍民之間的魚水情。
“有一次,打起仗來,我們有的傷員沒跑及,被敵人抓住了,是何大媽把他救了出來,”說起何大媽的救人事跡,老先生如數家珍,“為了證明這個傷員是自己的親人,不是紅軍,何大媽當場刺瞎了自己的右眼,我們的傷員才得救。這個傷員叫余占海,後來還專門回來接何大媽到他那裡,何大媽捨不得村子,也沒有去。”
在自家後院的山洞裡,何大媽救活了13名紅軍戰士。後來,何大媽救紅軍的故事在大別山代代相傳,正是有了這種濃厚的軍民情誼,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不但粉碎了敵人的兩次重兵“圍剿”,擺脫前後夾擊的險境,還先後取得了石塔寺、袁家溝等戰鬥的勝利,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使紅25軍的人數由出發時的2900多人,發展壯大到3400多人,是4支長征部隊中唯一在長征途中創建根據地、得到發展壯大的部隊。
如今的何家沖村,街道乾淨整潔,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村民還蓋起了兩層小樓。“困難的事兒要回憶起來還有不少,現在的生活來得不容易,要學會珍惜。”最後,王傳偉老人由衷地感慨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