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學術觀點,學術論文,學術訪談,藝術生涯,人物評價,作品賞析,
學術觀點
以“傳統學理”指導中國畫研究與創作;
中國畫基礎教學與研究應注重“專業教育”與“人文熏修”並舉;
強調“材料”與“筆法”密不可分,中國畫創作和品鑑教學不應忽視中國畫材料研究;
提出藝術鑑藏的教學三面深入的觀點,即“材料研究”、“學理研究”、“造形研究”。
學術論文
2008年《中和之美明德之體——淺談中國畫的文化成因和社會價值》(<美術觀察>2008.7期)
2008年《致知窮理豁然通貫——淺談中國畫的本體規律和當代標準》(<美術觀察>2008.8期)
2008年《修心養性成德化質——淺談中國畫家的先天才性和後天修養》(<美術觀察>2008.9期)
2008年《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淺談中國畫的為學次第和畫道傳承》(<美術觀察>2008.10期)
2009年《道形而上藝成而下——淺議中國畫“筆法”與“畫品”的內在關係》(<美術觀察>2009.9期)
2010年《國畫學理與中國美術觀的當代語境》(<美術觀察>2010.2期)
2011年《芻議國畫教學的“專業教育”與“人文熏修”》(<美術觀察>2011.12期)
2012年《淺議當代美術教育的“邏輯思維”和“人文想像”——以中國畫為例》(“第三屆國際華人美術教育大會”學術論文)
2013年《雍言況味》(何士揚中國畫集前言)
2013年《“文化意識宇宙”薰染下的“畫品即人品”》(<美術觀察>2013.2期)
2014年《由代際隔閡引致的市場無序——淺議當前國畫生態》(<美術觀察>2014.8期)
學術訪談
2006年《人物畫也應該要有文心——2006年中國畫藝術年鑑》
2007年《中國畫當前的要務是--固其本,復其性》
2011年《淺議中國畫的學理和語境》
2011年《對本國文化傳統要懷有“溫情與敬意”》
2011年《樂琴書以消憂臨清流而賦》
藝術生涯
作品參加第八、十屆全國美展
“浙江省第二屆青年美展”(1994,獲銅獎)
“世紀之光”中國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新作展(1996廣州、香港)
“魯藝杯”全國專業教師作品大賽(1996,獲優秀獎)
“PORTRAITSOFWOMEN”現代水墨畫五人展(1997,香港)
“FEMAIEFORM”現代水墨畫六人展(1999,香港)
“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大賽(2000,獲優秀獎)
大連國際水墨畫邀請展(2001,大連)
“都市、女人、夢想”現代水墨畫邀請展(2001,上海)
“水墨本色——2002修為與感知”(2002,北京)
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2002,深圳)
“學院水墨”上海春季藝術沙龍(2003,上海)
“尖鋒水墨”當代傑出中青年國畫家邀請展(2003,杭州)
“傳承與融合”當代中青年國畫家提名展(2003,廣州)
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3,獲優秀獎)
“春雨江南”——浙江中青年畫家12人展(2003.11,杭州)
“2004年水墨報告”當代水墨藝術家巡迴展(上海,南京,濟南)
“從怯隱走向坦顯”中國水墨人體畫邀請展(2004,南京)
“非常融合”2004當代工筆畫名家邀請展(2004,北京)
“湖天碧”西泠書畫院25周年展(2005,杭州)
“海峽情”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2005.3,福建)
神韻”江浙滬中國畫作品展(2005.8,南京)
丹青引”浙江中國畫家作品赴台灣交流展(2005.9,台灣)
中韓國際繪畫邀請展(2005.9,釜山)
“金桂杭州”當代中國名家書畫展(2005.9,杭州)
“心香隨處”當代中青年人物畫名家作品巡迴展(2005.11,廣東、江蘇、浙江)
浙江名家2005中國畫作品展(2005.12,杭州)
2005中國三百家金陵畫展友情展(2005.12,南京)
“遷徙者的家園”中國美院綜合藝術展(2005.12,杭州)
“走進金沙江”全國書畫家藝術邀請展(2005.12,四川)
“傳承與融合”2005年中國畫展(2005.12,廣州)
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家巡迴展(2005.12,江蘇)
作品編入《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中國畫卷》、《中國現代人物事全集》等
“60視線”,當代水墨畫家邀請展(2006.3,北京)
“畫刊2005年藝術家邀請展”(2006.3,南京,山東)
“張偉民、何士揚、林海鐘中國畫展”(2006.4,杭州)
“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智者大師講經圖》創作(2006―2009,天台)
與導師吳山明先生等合作完成“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遵義會議》創作(2007―2009)
《中國美術觀·重慶論壇》學術研討會(2010,重慶)
《中和之美-何士揚中國畫展》在泉州舉辦(2011,泉州)
《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人傑地靈學術提名展》中國文聯主辦(出版有論文集及大型畫冊)(2013,台灣)
“南北宗/回望董其昌.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及研討會”,炎黃藝術館(中國北京市)(2013,北京)
“雍言況味——何士揚中國畫作品展”,並出版個人作品專輯(2013,杭州、北京)
《中國畫藝術年鑑10周年邀請展》、《國家畫院一人一畫年度學術邀請展》(2013,北京)
北京國藝美術館“守望·文脈”中國畫家名家作品邀請展(2014.11,北京)
浙江美術館“慶祝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優秀書畫作品展等等(2014,杭州)
作品《問道》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光年·藝術的劇場》(2015.5,義大利·威尼斯)
人物評價
何士揚或許從印象主義大師修拉那裡獲得了啟發,他在中國寫意畫中大膽用色,並在保持東方意境的同時尋求中西文化的融合。我想,他的嘗試是健康的,必將導致良好的結果。
--高居翰(美國美術評論家)
何士揚在他的作品中展開了都市生活空間裡年輕族群的形態、狀態和姿態,用他的眼光帶著我們迸入陽光燦爛的地帶,看到新鮮的圖景,也感受到都市的脈動。他的畫在視覺反應上是直接的,在情調上是明快的,在心理上是健康的,這些看上去不複雜的特點集合在一起,就拉開了在都市主題上他與其他畫家不同的面貌。在日下普遍沉鬱、晦澀、萎靡的都市圖像中,他的畫是一種發撥。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美術評論家,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何士揚的人物畫,頗多中鋒用筆,追求線條的委婉、流暢與剛柔相濟的彈性,簡練之中蓄有飽滿,纖細之中富有力度,極具古雅之趣,而且張揚了天真的幽默韻味,和返樸歸真的人性之情。讀他的畫,隨著水墨的韻律、淡雅的色彩、細勁的線條,我們不難窺見魏晉名士那嫉惡如仇、超塵脫俗的面目中,又多了一層父子情深、師生誼重的慈祥風貌,從容大器,盪坦正直,使得他們瀟灑、率真的個性,因之顯得更為質樸真實、可愛可親,妙趣橫生,富有人情。而水墨白描的母親,攜子嬉戲,亦頗多家庭和睦的親情樂趣。即使是高仕騎馬,舉手投足間也無不散發著輕鬆出遊、天人合一的休閒愉悅之情。至於兒童放鞭炮、賞金魚、玩跳繩等活潑場面,更是洋溢著民間生活的自得其樂和自娛娛人,寄託著平民百姓希冀歲歲平安、年年有餘、步步高升的良好心愿。這些表現人間煙火的民生畫面,有情有景,幽默生動,道出了人們渴望平安、祥和、自由、幸福生活的真理,也道出了畫家對純樸人性的真實理解,可謂筆精跡簡,而意淡雅正。
——任道斌(中國美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國畫系、史論系博導)
中國美術學院何士揚教授在藝術鑑藏研究及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引起我濃厚的興趣。我沒聽過他的課,但聽過他對我暢談構想,看過他的教案,看過他和他的學生們做的“復古文本”及“復古實踐”成果,深感他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對文房四寶、裝裱修復及書畫造型語言進行深入的文化探源和研究,尋找蛛絲馬跡,尋找實證。他們的視線,投向了唐宋,乃至魏晉,努力破解古人是如何制筆、制墨、造紙、裝裱,從古畫、文獻中尋找,而後努力進行復原、仿製。不僅僅文房四寶,他們還將視角深入到古代服飾、古代器物、古代家具、古代建築等更為廣闊的領域。他的“復古”實踐,甚至還延伸到建築、家具、燈飾等領域,他復原、仿製的唐宋風格的家具,令習慣於認識明清家具的業界人士眼睛一亮。我之所以對何士揚的復古實踐如此讚賞和推崇,是因為我深感當下中國的書法,“復古”或許比“創新”更為重要,“復古”不失為是書法復興的重要途徑。
何士揚是這些年來湧現出的實力派人物畫家,既有紮實的功力,又具有獨創精神,其人物畫創作重視對都市生活的體驗,在中國畫探索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李一(《美術觀察》主編,博士、研究員)
何士揚的作品既繼承了傳統,又返身去重視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以現代的構成原理為依託,以完全個性化的語言尋求傳統中國畫的現代表現,這種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論釋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實驗和自立性意義。他用水墨畫的嬰孩系列,富有生活情趣,觀之讓人恍憾也回到了孩童時光。
--王平(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
何士揚的人物可以說是直接反映當下的都市生活,他不僅畫古人也畫今人,以現代人的情調觀察現實生活,追求一種清新明亮的調子,骨子裡時時露出一個"正"字來。
--盧炘(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原潘天壽紀念館館長)
何士揚的畫具有鮮明的個人鳳格。他的畫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明媚的陽下耀眼的色彩。他將這種來自印象派的手法融於水墨之中,墨不再大面積地占據畫面,而是被色彩分解,被消融在色彩之中,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一賈方舟(美術評論家、教授)
何士揚對古代筆墨紙硯的工藝研究,和重新追尋傳統筆墨與文化精神,並在教學上提出專業教育與人文熏修並重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從容與端莊”。可以說,何士揚以一已之力用筆墨紙硯確立了一個當代文化背景的東方藝術地位。文房四寶所擅長的勾勒之美,是中國文化之美的表征。它與西畫之美同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偉大結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是中華文化的通用利器,但何士揚卻都讓它們帶上鮮明的新時代烙印,並以此勾勒出東方文明精神。
——高世現(70後詩人、《新詩經》主編、《中國微博詩選刊》主編)
何士揚的現代彩墨人物畫在當代中國人物畫壇風格鮮明,引人矚目。他的作品營造出一種悠長而攜永的況味,那仿佛是他曾居住的海濱之城廈門的況味,始終瀰漫在畫面之中,令人咀嚼回味。
--毛建波(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