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8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與同學
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
管弦樂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音樂的必聽曲目,被譽為“為中國創造民族化交響樂開拓一片綠野”的“不朽的(中國)民族音樂經典”,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整個東方音樂的驕傲”。在不久前
香港電台舉辦的一次民意測驗中,《
梁祝》與
貝多芬、
柴可夫斯基等古典樂壇上家喻戶曉的偉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評為“千年最受聽眾歡迎的十部經典音樂作品”。曾經有一位學者感嘆道:“哪裡有太陽,哪裡就有中國人;哪裡有中國人,哪裡就有《
梁祝》!”
座右銘
何占豪在音樂創作上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餘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來形式民族化”為主。1959年《
梁祝》蜚聲樂壇譽滿中外後,他的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
龍華塔》等大型器樂、聲樂作品相繼問世。在這一時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民族音樂現代化
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除了將《
梁祝》改編成
高胡、
二胡、
琵琶和
古箏協奏曲外,他還創作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
別亦難》、二胡與樂隊《
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古箏協奏曲《
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界新秀輩出,創作了古箏協奏曲《
臨安遺恨》、《
西楚霸王》、箏、樂、詩《陸游與唐婉》和古箏獨奏曲《
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
春江花月夜》等也進行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作品,就包括香港歌星徐小鳳唱紅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也是何占豪的作品。
同時,他還為世界樂壇培養和推薦了一大批學習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的年輕藝術家。實為“學貫中西、推陳出新、獎學後進”的中國音樂大師。
音樂奇才
簡述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於
諸暨何家山頭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
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我們諸暨,我小的時候盛行是二種戲,一種是
越劇,一種是紹興大板。我爸爸懂得一些紹興大板。因此,小的時候也聽到過一些長輩唱些家鄉戲,主要還是我奶奶,我奶奶是越劇迷。我的任務就是給我奶奶背凳子。每逢過年就背凳子到戲院里去放好,奶奶領著我去看戲,我就從小受家鄉音樂的薰陶。第二,我小的時候就是抗日戰爭時候,我的姑媽們在高級國小里念書,回來之後,唱很多抗日歌曲,我覺得非常好聽,所以又受到了這些新的音樂的薰陶。這些音樂從小就潛移默化地在我腦子裡生根了。這樣就慢慢愛好音樂,直到自己讀書的時候,對音樂特別喜歡。
求學
杭州解放那一年,何占豪才17歲,考入了浙江省文工團。他唱歌、跳舞、演戲,樣樣都在行。1952年,何占豪轉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在這裡,他開始學習小提琴。為了能儘快提高技藝,他特意在星期天早早趕到上海尋師學藝。
我當時考到音樂學院來實際上是來學習小提琴的,希望學成之後回到
浙江去,好在這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當時,我們學習的都是外國曲子,總覺得學的這些練習曲、樂曲也好,與我們家鄉戲曲這味道總是格格不入。(我們覺得)我們自己應該把(小提琴拉中國曲子)這一職能承擔在自己的肩上。所以,我們雖然拉小提琴,但我們自己還是要創作,要學會創作。我從音樂學院進來之後,由於小提琴改革民族化的需要,才開始學習創作的。
1957年,何占豪考入
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進修班。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討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
由小提琴來拉《
二泉映月》我們是第一批,也許我灌的唱片是第一張。我們一拉之後,他們喜歡,他們能聽懂。所以,事實上就是說我們用小提琴拉
民間音樂、拉戲曲使老百姓能聽懂,他們喜歡了,所以我們走這條路了。
主要作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
梁山伯與祝英台》走上舞台,奏響了中國民族化交響音樂具有創世紀意義的禮讚。這部長達26分鐘的協奏曲,其唱片的發行量已突破百萬
大關。國人稱它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交響樂”。那年,何占豪和
陳鋼這二位作者的年齡分別為26歲和24歲,他們都還是
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說及《
梁祝》的創作經過,何占豪娓娓道來
《
梁祝》這個題材,雖然當時我已經做過試驗,我曾經用越劇的曲調寫過一個四重奏,用四個人拉的小《
梁祝》。(當時)文化部的一個官員來我們學校檢查的時候,我們黨委書記、作曲家
孟波先生推薦給他聽,聽了之後,他覺得那個時候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戲曲音樂還沒有這個先例,他希望我們探索下去。
我們除了大煉鋼鐵、女民兵等現代題材之後,又補充了一個,是不是可以在小《
梁祝》的基礎上寫上個大《
梁祝》。三個題材送上去之後,我們黨委書記
孟波同志毫不猶豫地在第三個題材,就是我們認為並不很重要的(《
梁祝》上)勾了一勾,(他說)你們就寫這個吧!所以,回憶起來,領導是很重要的。
為民族音樂做貢獻
我覺得身為一個中華民族的音樂人,對中華民族的音樂應該有所研究,應該有所貢獻。比如,
二胡、
琵琶呀,為什麼不能象
小提琴和鋼琴一樣,成為一種世界人民喜歡的樂器。所以,八十年代以後,我致力於民族器樂的交響化,我寫了很多二胡協奏曲、古箏協奏曲,二胡協奏曲不但跟民族樂隊協作,而且跟西洋交響樂隊協作,使我們這些演奏家拿一把二胡就可以走遍天下。
何占豪在搞好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培養作曲、演奏人才。他對後輩的提攜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他常常告誡自己:音樂事業要象接力棒一樣,一棒接一棒地傳下去。
她就是第一個演我寫的《莫愁女》而成功的。上海的
馬曉暉,也是我把她去招來,然後找人把她帶到了香港,拉我的《別亦難》、《莫愁女》等,使她在國內外也有相當的知名度。
人家給我取名叫“多功能作曲家”,因為我(作曲)路子比較廣。西洋交響樂我也寫,民族器樂我也寫,戲曲我也寫,流行歌曲我也寫。《
相見時難別亦難》也都不知道是我寫的,以為是
徐小鳳寫的。
創作特點
我創作的特點,突出一個“情”字,感情的“情”字。我認為我的作品分二類:“情”一類,就是這個愛國情。另一類兒女情。正因為我《
梁祝》出名,人家曾經把我認為是專門寫愛情題材的專家。到香港訪問我,我就這樣講,就是我的出生,從小受到的教育,促使我還有戲。第二個兒女情,那么這個也算,因為人的感情,對不對?沒有愛情就沒有藝術。在藝術裡邊都包括愛情,這是人們永恆的主題。
就是
我們的國家是個民族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那么要使我們的民族音樂適應現代化,反映現代人的感情,那必須現代化。所以,我覺得民族音樂如果不現代化,那很可能走向某一種沒落階段。
生平簡介
何占豪,男,教授、作曲。浙江諸暨人,1933年8月29日出生。從小就受家鄉音樂的薰陶。他讀國小的時候正是抗戰剛剛勝利之時。那時候,何家山頭一帶流行兩種戲,一種是越劇,一種是紹興大板。上國小之前,奶奶常常帶他去聽戲,一些長輩有時候也唱些家鄉戲,在高小念書的姑姑們又從學校學回來很多抗日歌曲,他都覺得很好聽。到讀國小的時候,何占豪已經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7年獲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樂師獎,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同年考入
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學習小提琴,後轉入作曲系,專攻作曲,從師
丁善德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1959年,與
陳鋼合作創作以越劇音樂為素材的小提琴協奏曲《
梁山伯與祝英台》,演出大獲成功,一舉而為世界名作。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烈士日記》、《決不忘記過去》、《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稱何占豪是“音樂奇才”一點都不過分。他在音樂的海洋里遨遊雖說是因《梁祝》成名,但主要還是個農村娃娃時就在襁褓中跟著奶奶學唱兒歌。 何占豪多次榮獲國內外
金唱片、白金唱片獎,被譽為
中國民族交響樂的經典曲目。八十年代以後,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除了將《梁祝》改編成高胡協奏曲和琵琶協奏曲外,還寫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情》,二胡與樂隊《
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傣寨風光》,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新秀輩出,除了將《
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之外,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
臨安遺恨》,《
西楚霸王》和古箏獨奏曲《
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
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幾乎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樂語言的創新,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
民樂表現幅度的拓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他於教學同時又不斷在
戲曲音樂園地耕耘,先後為上海
盧灣越劇團的《孔雀東南飛》、
南京市越劇團的戲曲藝術片《莫愁女》、
浙江電視台的戲曲電視劇《別也難》作曲,皆獲好評。還多次為浙江各縣越劇團作曲,在省戲劇節中獲獎。
在為越劇作曲的基礎上,他不斷進行越劇音樂交響化的嘗試,如將《莫愁女》改編成清唱劇,由
香港中樂團與杭州越劇院演出獲得很大成功。1999年與
杭州電視台合作創作一台大型越劇交響音樂會,為越劇音樂交響化開創先河,在杭州、上海演出後,令觀眾耳目一新。另外,又將越劇音樂作為素材改編創作成音樂作品,如將《莫愁女》
主題音樂改編成《
莫愁女幻想曲》(
二胡與樂隊)、《孔雀東南飛》音樂改編成古箏協奏曲、《別也難》音樂改編成二胡協奏曲。經他教學與培養的戲曲作曲遍及全國,其中越劇作曲有
陳國良、
何占永等後起之秀。為中共黨員。曾任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副主任、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職業生涯
何占豪:(1933-)浙江諸暨人,著名作曲家,現為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代表作之一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成為
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其它主要作品有:
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
交響詩《
龍華塔》、
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古箏協奏曲
《孔雀東南飛》等。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
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
1957年,何占豪考進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時,他們經常下鄉演出,每次都拉外國曲目。何占豪慢慢發現,聽他們拉琴的人越來越少。他開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呢?於是,何占豪和
丁芷諾、
俞麗拿等6名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起初,何占豪用越劇音調創作出了弦樂四重奏“小
梁祝”,第一次嘗試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戲曲音樂。1959年,何占豪與
陳鋼開始合作。他們用西歐傳統的奏鳴曲曲式進一步規範了原來的構思,並根據構思由何占豪寫樂曲,寫完用小提琴拉給陳鋼聽,定下來後,再由陳鋼寫伴奏(鋼琴),然後到院長課上聽取指導。1959年5月底,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由俞麗拿傾情演奏,樂曲一出就猶如天籟之音,40餘年經久不衰。
個人軼事
他小的時候諸暨盛行是二種戲,一種是越劇,一種是紹興大板。他爸爸懂得一些紹興大板。因此,小的時候也聽到過一些長輩唱些家鄉戲,主要還是他奶奶,他奶奶是越劇迷。他的任務就是給他奶奶背凳子。每逢過年就背凳子到戲院里去放好,奶奶領著他去看戲,他就從小受家鄉音樂的薰陶。第二,他小的時候就是抗日戰爭時候,他的姑媽們在高級國小里念書,回來之後,唱很多抗日歌曲,他覺得非常好聽,所以又受到了這些新的音樂的薰陶。這些音樂從小就潛移默化地在他腦子裡生根了。這樣就慢慢愛好音樂,直到自己讀書的時候,對音樂特別喜歡。
他當時考到音樂學院來實際上是來學習小提琴的,希望學成之後回到浙江去,好在這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當時,他們學習的都是外國曲子,總覺得學的這些練習曲、樂曲也好,與他們家鄉戲曲這味道總是格格不入。(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應該把(小提琴拉中國曲子)這一職能承擔在自己的肩上。所以,他們雖然拉小提琴,但他們自己還是要創作,要學會創作。他從音樂學院進來之後,由於小提琴改革民族化的需要,才開始學習創作的。
由小提琴來拉《
二泉映月》他們是第一批,也許他灌的唱片是第一張。一拉之後,他們喜歡,他們能聽懂。所以,事實上就是說用小提琴拉民間音樂、拉戲曲使老百姓能聽懂,喜歡了,所以走這條路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走上舞台,國人稱它是“他們中國自己的交響樂”。《梁祝》這個題材,雖然當時他已經做過試驗,他曾經用越劇的曲調寫過一個
四重奏,用四個人拉的小《梁祝》。除了大煉鋼鐵、女民兵等現代題材之後,黨委書記孟波同志毫不猶豫地在第三個題材,就是認為並不很重要的《
梁祝》上勾了一勾,說你們就寫這個吧!所以,回憶起來,領導是很重要的。
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問世已經半個世紀了,該曲所造的輝煌眾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的兩大主創何占豪和陳剛曾經為了“三大事件”有過“矛盾”。為了慶祝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誕生50周年,《可凡傾聽》特地請到了何占豪、陳剛前來做客。在和主持人
曹可凡的交談中,兩人侃侃而談,聊起了那“三件事”。
事件一:金唱片
何:第一件事情,我1983年第一次到香港去,一到香港,香港的一個唱片的老闆就把我叫去,要發金唱片給我,去之後他給我看,我一看我就有點傻了,因為當時就是名字,因為實際上,開始我也不是計較名字,何占豪、陳鋼什麼的,因為開始是我代表一種實驗小組,小提琴民族化,那他作為後來的協助者,當時我們也沒有什麼作曲,編曲,兩個人寫的,我們實驗小組應該是主要的,應該是這樣的。一到那裡,我看了一張唱片,老闆給我一張唱片,就是陳鋼,何占豪作曲,陳鋼改編,然後陳鋼一個大照片。
曹:沒您的照片?
何:沒我的照片。當時我就問那個老闆了,說他哪裡改編了?有沒有什麼地方改編了?他說沒有?那我說為什麼加改編?他說速度改編了。我說速度么是指揮呀,今天慢一點,明天快一點,這怎么就改編了?還有什麼改編嗎?他說滑音,這部分原來滑到那裡,滑到這裡,我說滑音是以我為首,我們實驗小組搞的,他不懂,他不會拉小提琴。我說不對吧,我說你們是炒作。那做這件事情我覺得陳鋼好像是個人有些什麼意識。
曹:那我想問下,當時您到香港發現那個金唱片署名是變成陳鋼,何占豪,而且陳鋼改編,你回上海之後有沒有跟他談過這個事情?
何:我講了呀!
曹:你當面跟他講?
何:我當面講的。
曹:那他怎么回應呢?
何:他說這不是我搞的,那我有什麼辦法?他說真不是我搞的,說他們有一次請我去,我講了,我講么他們就說我改編,不是我的原意,陳鋼,何占豪這個名字也是他排的,他講了呀。我能怎么說?曹先生,我能怎么說?我說你這樣不對,以後把我名字擺到前面來,我說你為什麼……但是先應該跟我說,你這樣一個事情起碼要給我,你唱片印出來你起碼要跟我講一聲吧,也是因為我到那邊,我才知道,你覺得這不大禮貌吧! 陳:我這個事情,我覺得這個事情首先是不對的,第二是我是不知道的同樣的事情,愛爾交響樂團,演出的時候他們把何占豪的名字漏了,這個事情我壓根都不知道,就是誰演出,怎么演出,我壓根都不知道,事後才知道的//這個事情我是全然不知,但是漏掉我的名字也是常常有的,我們不要太計較這個,但是梁祝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兩個人的梁祝。
事件二:《黑色浪漫曲》
(陳鋼寫過一篇文章,名“黑色浪漫曲”,講述了他的個人一段愛情悲劇,但之後很多人包括何占豪也認為,陳鋼是將“梁祝”指代為自己愛情悲劇的寫照)
曹:您寫過一篇文章叫《黑色浪漫曲》,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你的初戀的過程,你還記得當時你跟她在北京分手的那樣一個場景嗎?
陳:那當然記得,因為這個也是一個巧合吧,也是一個歷史的巧合,因為寫《梁祝》的時候,當時因為兩個人,我是24歲,何占豪是26歲,兩個很純情的學生,在一個很純情的時代寫了一個很純情的作品
曹:那個女孩當時在什麼地方?
陳:那個女孩在北京,所以我們一直在通信,沒見面。
曹:那是部隊文工團。
陳:部隊文工團,唱歌的,那我們大概在學校里見過一面,就是這樣,也是,當時也是年輕很浪漫很單純嘛,同時我在寫《梁祝》的時候,因為就是我同她通信過程就是我同何占豪合作的過程,當時所有的兩個人就是很快,三個月就把它寫好了,寫完以後呢,她就是在電台里聽到了《梁祝》,然後六月份,我是5月份演出,6月份到上海,一見嘛,大家終於見面了,都很激動,但是第二天這個悲劇就發生了,因為她全家都是共產黨員,他說你這個共產黨員怎么可以同右派的兒子相好呢,這個這樣就分開了,分開以後就是你剛才講的,就是第二年我到北京去看她的時候,我們就在北海約會了,都是北海,北海公園,正好那個廣播站在放音樂,放的就是《樓台會》,後來我就寫了篇《黑色浪漫曲》,為什麼寫這篇文章,我覺得並不是記錄我個人的一個愛情悲劇,我是想寫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社會的悲劇,一個警示,就是我們如今的社會經常會發生一些1600年前梁山伯與祝音台那樣的,這樣的命運,所以我想寫的並不是一個個人的一個故事,而通過這個,也是一個巧合吧,也通過這個,我覺得也是一個警示,當然你我們如今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當然只是個歷史記錄。
何:《文匯報》,登出《黑色浪漫曲》,我的同事都打電話來,我也沒看,當時我不定《文匯報》,當時我定什麼另外報,我沒看,說你陳鋼寫文章好像這蝴蝶啊,愛情啊,他的初戀啊,好像這《梁祝》是寫他的戀愛啊。我說不可能吧,他說那當然啊,你看啊什麼事情,我想當時怎么會有這種事情呢?
曹:那這個寫的時候,跟他的初戀,跟你的戀愛都沒關係?
何:《梁祝》啊?一點關係都沒有!什麼關係?哪有關係啊?
曹:那時候就你失戀了,所以你特別痛苦啊? 何:沒有!沒有!我剛剛不是跟你講嘛,“樓台會”是怎樣寫的?是這樣寫的呀。我想怎么會全國這么風行說是,好像是陳鋼戀愛的縮影。陳鋼他自己不承認這個事情,昨天報紙上就登出來,是人家誤會的。
曹:我也看了文章,當然他也沒有明確說哪一個旋律是他失戀以後所寫成的。好像他沒有具體的說這個事情。
何:但是他寫的很具體的呀,就是寫“樓台會”的時候,寫《梁祝》的時候,這個眼淚,心絞痛,眼淚直下,這個有的呀。創作“樓台會”的時候我一個人在男生宿舍,我體驗,我寫的呀,那么我拉給他聽的時候,他也沒有流淚呀,哪裡心絞痛,沒有絞痛呀。我覺得他炒作,你這么炒作人家當然要誤會了,喔,是陳鋼的戀愛。 事件三:斯卡莫獎 (2002年,陳鋼獲得了美國斯卡莫獎的榮譽,何占豪對陳鋼以《梁祝》為成績去領取一個國際獎,是不妥當的。)
陳:斯卡莫獎是這樣,是2002年,我也是很意外,接到了這個通知,當時評上獎的是四個人,他是個領域獎//當時簽證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沒到美國來領獎,那么他們很慎重,到北京來頒獎,那頒獎以後,它這個證書上是這樣寫的,因為我覺得這個是最說明問題的對吧,你看它的獲獎通知書上寫的,授予您超級明星金杯獎,就是那個上面,以表彰您在音樂作曲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這是一個,另外獎狀中間就寫,您用卓越的藝術搭起了國際交流的橋樑,這個就是兩個,一個是藝術的成就,一個是國際交流。
曹:我插一句啊,這個是他頒給您的時候您是不知道的,不是您自己去申請的?
陳:我不知道,我怎么會知道,不是我申請的,就是它頒給我,但是當時媒體上是有一個報導是不夠準確的,就是音樂周報上,陳鋼因梁祝得這個,所以我想這個引起這個
何:我不想去追究他獲了這個獎,好像我生氣,不是,絕對不是,是中國的權威音樂報,《音樂周報》登出來的,陳鋼因為創作《梁祝》而獲美國斯卡莫獎,這是《音樂周報》登出來的,不是我猜出來的,作為代表性、權威性的音樂報登出來的,這當然我要問他了。
曹:這個報紙是你們音樂界的權威報紙?
何:權威報紙!《音樂周報》。
曹:因為《音樂周報》是一個專業報紙,所以可能就引起何占豪先生的一些想法。 陳:對對對,我覺得也是這個理解,但是別的各種報紙報導都不一樣,有的沒有這個話,但他們是從網上剝下來的,不是正式檔案,但是當時我是把這個何占豪還有他女兒都打電話問了,我是把這個都讀給他們聽了,因為我覺得別的我沒什麼好講的了,因為這個是給我,我怎么他們給獎,我該不該得獎這不是我的事情,
何:不管你申報不申報,人家給你這個獎,你要問問,這個你不好給我的,這個你不好講的,這個音樂是大家的東西//那么我想可能是報紙搞錯了咯,沒有那個了,我也就不響了,好了,過了沒多少天,他自己寫了一篇文章《蝴蝶的愛情感動斯卡莫》//這是他自己寫的,他有許多作品,我不好評論他的作品,哪一個好,那么他自己講的《蝴蝶的愛情感動斯卡莫》,並不是什麼《陽光照耀塔什庫爾乾,不是另外的小曲子,這個協奏曲,這么大的標題,說明你這個得獎,主要第一位是《梁祝》
陳:那個題目不是我寫的,那個題目是他們《音樂周報》記者加上去的,我就是講講為什麼斯卡莫的經過,但是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寫過就是這屬於中國作曲家整體的光榮,我還特別提到,這雖然是個綜合獎,並不是給梁祝的獎,但是我的成就裡當然應該包括《梁祝》,也當然應該包括何占豪。
何:那么既然《梁祝》不是你一個人寫的,即使你不申報,你怎么能一個人去拿這個獎呢?你現在又否認,這是你自己講的,而且他自己也講,就是與何占豪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站到了一定的位置,他這裡邊有話的,占了一定的位置,這么大的標題不是站了一定的位置,可能是首要的位置,所以我說這個是講不通的。
後記 :《梁祝》誕生50周年,兩位也已經摒棄前嫌,在多個場合里握手出現,甚至友好擁抱,正所謂一世緣分,和蝴蝶的愛情一樣,兩位的友誼也應該是永遠的。
作品評價
四十多年來,何占豪始終不渝地沿著民族民間音樂滲入骨髓,只要人民需要,他就創作。他的作品均以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刻劃入微的音樂形象,濃郁的民族風格,震撼人心的戲劇性與抒情性,吸引著國內外不同層次、不同口味的廣大觀眾。
青年演奏家特別需要作曲家為他們寫曲子。比如,世界著名的有一個叫許可,許可就是現在日本都很紅的二胡演奏家。她就是第一個演他寫的《
莫愁女》而成功的。象上海的馬曉暉,也是他把她去招來,然後找人把她帶到了香港,拉他的《別亦難》、《莫愁女》等,使她在國內外也有相當的知名度。何占豪在五線譜中爬行,慢慢地又爬進了流行歌曲,八十年代末那首在大陸頗為風靡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歌是香港紅歌星
徐小鳳唱的,曲可是何占豪寫的。
個人評價
八十年代末那首在大陸頗為風靡的《別亦難》,歌是香港紅歌星徐小鳳唱的,曲可是何占豪寫的。
人家給他取名叫“多功能作曲家”,因為他(作曲)路子比較廣。西洋交響樂他也寫,民族器樂他也寫,戲曲他也寫,流行歌曲他也寫。《別亦難》也都不知道是他寫的,以為是徐小鳳寫的。何占豪的創作既有“高雅音樂”,也有“流行音樂”,用他的話來說,“只要文化市場需要,他就生產”。因此,他在圈內總是以高產、穩產、效益好為同行所羨慕,他的作品很受歡迎。 他創作的特點,突出一個“情”字,感情的“情”字。他認為他的作品分二類:“情”一類,就是這個愛國情。另一類兒女情。正因為他《
梁祝》出名,人家曾經把他認為是專門寫愛情題材的專家。到香港訪問他,他就這樣講,就是他的出生,從小受到的教育,促使他還有戲。
民族音樂需要提高,必須要看到外國近代的音樂方面的先進技巧。要使中國音樂向外國學習,而且又要得到提高,要得到老百姓的喜歡,就必須要外來形式民族化。那句民族音樂現代化呢?就是他們的國家是個民族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那么要使他們的民族音樂適應現代化,反映現代人的感情,那必須現代化。所以,他覺得民族音樂如果不現代化,那很可能走向某一種沒落階段。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恆的主題,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就會一如既往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