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生(1894—1974),原名為瀛,學名海鵬,晚號拾遺,江蘇阜寧人,世居阜城。何冰生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思想進步,願意幫助共產黨人。何冰生逝後,其書法作品為人競相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冰生
- 別名:瀛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74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其祖父何秉魁,系前清舉人。大伯卓然、二伯燦然、父浩然、四叔煥然,均為秀才,鄉人稱之為何府“兄弟四秀才”,可謂書香門第。
人物生平
何冰生幼承家學,在家攻讀四書五經。年青時經人介紹去北京,在北洋軍閥政府中任一般職員,後又曾到北京圖書館當過職員。在京供職時同情並參加學生運動,步趨潮流。30年代返鄉在阜寧辦《阜寧日報》,任副社長,並自辦《黃浦公報》、《淮濱商報》等,揭露社會黑暗和豪紳們的隱私醜行,深得民眾敬佩,又遭豪紳們的忌恨。1928年至1930年,阜寧地下黨縣委以北門窯工支部作據地,支書胡長清為籌集活動經費,向楊畫匠借高利貸。後地下黨組織遭破壞,楊姓債主再三索還,甚至通過警察催逼。地下黨外圍組織請先生出面斡旋,楊乃主動取消債務。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上海國民救亡歌詠宣傳團在馮國柱的率領下奔赴延安,沿途進行文藝演出,宣傳抗日救亡。11月到達阜寧時,何冰生出面熱情接待以馮國柱為首的上海青年學生。在何冰生的幫助下,馮國柱組織上海青年學生在阜寧城內大校場上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等。阜寧城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臨別時,馮等因路費困難,何冰生即動員其友人汪兆瑞抹下手上金戒指相贈。何冰生的報社裡有名職工,在何冰生進步思想的影響下,竟離開家庭,跟著馮國柱率領的抗日宣傳隊一起北上,參加了革命隊伍。
敵偽占阜城期間,何冰生寧願守窮,不願在敵偽的淫威下苟且偷生。他浪跡於獐溝、八大家、五汛港、團窪等抗日民主根據地,一直保持民族氣節。
1940年秋,黃克誠率八路軍五縱隊到達阜寧,何冰生與宋乃德、曹荻秋、馮國柱、汪星、劉丹等人交往過從甚密。在宋乃德、劉丹等人的啟發下,何冰生接受並擁護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擁護抗日民主政府的方針政策。他經常出席抗日民主政府召開的各種會議,在會上他總是積極發言,慷慨陳詞,向知識界宣傳我抗日民主政府的主張。何冰生利用他在阜城知識界的影響,幫助我黨團結了阜城的一大批商人和知識分子,動員他們有人出人,有錢出線,支持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文化建設。
1941年,阜寧縣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宋乃德率民築成海堤(即宋公堤),為沿海人民造福。時眾議該建立“宋公堤碑”,銘記此事,以彰盛德。於是邀請地方知名人士楊湘撰文,顧汝壘篆額;何冰生則獻其所長工筆書丹,汪周(即汪繼光)刻石,終使豐碑巍然立於大堤之上。
1941年,中共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同志在阜寧縣陳集鎮汪朱村召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會議,先生以老報人身份出席。會後與陳毅軍長詩詞唱和甚樂。陳軍長住處,曾懸一立軸,系汪周贈詩,何冰生手書。
1942年,名記者范長江由後方來阜寧,在報人座談會上,何冰生即席賦詩,以表歡迎,詩云:“(一)天界英才大任權,提高民主筆傳官。蜀西當局誰知己,蘇北主人獨重賢。繞道登山險不憚,同情抗日誌彌堅。君家濱海堤猶在,相遇聚談話往年。(二)海內爭呼名記者,傳家已任衍貽謀。發聾振聵言殊切,救弊補偏意不猶。耳目一新聞見廣,俗風四境易移周。識荊聚會方嫌晚,何幸南針到此留。”其詩發表於1942年10月11日《鹽阜報》。
時何冰生與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劉丹等人常有書信來往,商討抗日救國大計;並通過詩詞酬唱,抒發愛國情懷。由於對共產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深刻,所以在抗戰勝利後,在反蔣自衛戰爭時期,何冰生痛斥蔣介石專制獨裁,挑起全面內戰的罪行,擁護我黨的反蔣自衛鬥爭,堅決站在我黨一邊,與人民共同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1953年,何冰生受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歷任政協阜寧縣第一、二屆委員,第三屆常委。全國第一次普選中,被阜城選區選為阜寧縣第一屆人民代表。他積極參政議政,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才智。
何冰生是阜寧縣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天資穎慧,12歲隨伯父學習書法。經勤學苦練,年青時即書名大振。他的行書法度嚴謹,方圓並用,有時融篆隸筆法於行草之中,作品雄渾中見流暢,古樸中現嬌妍。名家論其書法,系由顏魯公碑貼入手奠定基礎,進而模擬何紹基筆路,益以聰明自恃加入己意,另創一種雄奇縱逸之獨特風格,隨意揮毫,甚博時譽。本城內商店招牌門匾,多為其手筆。亦常作對聯、屏條,表露其書法新姿百態,而為許多人家廳堂中增加文藝氣氛不少。
1959年,阜寧興建革命烈士陵園,何冰生沐手恭書碑銘,嵌於碑塔之北側,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