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奇

何冠奇

何冠奇(1938年—2015年4月30日) 國家一級導演,原煙臺市京劇院副院長。他師從侯喜瑞學戲,1958年畢業公演時,他在《挑滑車》中飾演金兀朮,受到專家點名褒獎,說他“演得好,有希望”。何冠奇是新中國第一批中央戲校學生,1970年,他主動申請調到剛剛組建的煙臺京劇團任專職導演,為煙臺京劇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改編導演的近代史劇《甲午恨》,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提名和省委宣傳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特別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冠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8年
  • 職業:京劇編導
  • 代表作品:近代史劇《甲午恨》
個人經歷,主要言論,藝術造詣,退休生活,

個人經歷

何冠奇“坐科”八年,畢業後領導安排他拜范鈞宏翁偶虹為師,專攻編導。他先後為中國戲校實驗京劇團編演了《夫人城》(李鳴岩主演),《香羅帕》(劉秀榮劉長瑜主演),後來從事教學,為李維康排演了現代戲《四川白毛女》,他創作反映焦裕祿事跡的現代京劇《風雪探親人》,成為耿其昌的畢業公演劇目。1961年,領導讓何冠奇改編移植秦腔《游西湖》。改編成功後,由何冠奇的師姐劉秀榮主演,引起轟動。
未曾想文化大革命中,《游西湖》被打成“反黨大毒草”,何冠奇則被隔離審查。由於近兩年的關押審查查無實據,工宣隊、軍宣隊在大會上宣布予以平反。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何冠奇萌生了調離中國戲校的想法。何冠奇首先想到了煙臺,他選擇煙臺,是因為“文革”前曾兩次隨中宣部農村文化工作隊到煙臺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期間,他對煙臺產生了濃厚感情,他發現煙臺這座在京劇史中被譽為“北方重要的京劇碼頭”城市,懂京劇、愛京劇的人多。
何冠奇想調離中國戲校,得到工宣隊長陳瑞生(龍口人)和老幹部、黨委副書記王振濂(萊州人)的支持。於是何冠奇寫信與煙臺地區革命委員會聯繫,負責文教工作的徐向榮同志親筆回信,同意接收。隨後派兩人到北京為他辦理調動手續,又派兩人到保定為他愛人宋燕玲辦理了調動手續。宋燕玲也是科班出身的專業京劇演員,系“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的大弟子。就這樣,他們夫妻二人於1970年初,踏上了煙臺這座北方重要的京劇碼頭。
正當何冠奇夫妻二人辦好調動手續準備東進煙臺時,他的師哥師弟們都對他說:“上煙臺那個小地方,你能幹什麼?”何回答:“上小地方我也能幹大事。”幾十年來,何冠奇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為繁榮煙臺京劇嘔心瀝血。何冠奇夫妻二人初到煙臺時,舉目無親,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受到的艱難不一而足。但這並未動搖何冠奇紮根煙臺的決心。
由於《紅燈記》劇組主要成員都是何冠奇的老同學,劇團領導決定讓他帶隊、去北京學戲。在北京期間,何冠奇的老同學帶他們“混”入排練場看排練。在角落用心地看,用心地記舞台調度。劇中武打光靠看、記是不行的,必須一招一式地學,何冠奇就把《紅燈記》技導組的胡學禮請到他母親家,傳授武打技巧。何冠奇一行回到煙臺,很快排成《紅燈記》,因得到“樣板團”真傳,演得毫不走樣,獲山東省學演“樣板戲”第一名,煙臺京劇團由此名聲大噪。山東省領導指示,讓何冠奇等輔導全省想學演《紅燈記》的劇團。全國各地先後有近70個劇團慕名來煙臺學演《紅燈記》。
“文革”結束後,傳統戲開禁,何冠奇有了用武之地。何冠奇有自己的藝術觀,他認為“不能就傳統而傳統”,要“既傳統又創新”。這樣才能受到今天廣大觀眾的歡迎。所以他為劇團選擇排演的劇目,都是很少受老舊框框約束的戲,如《秦香蓮》、《白蛇傳》、《追魚》、《望江亭》等。何冠奇在導演傳統戲時,按母校的傳統,對民眾角色要求很嚴,要求必須演出特色來。因此,煙臺京劇團的“龍套”別具一格,堪稱一流,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秦香蓮》時,包公八個衙役的上場動作,竟博得滿堂彩。北京觀眾說:“煙臺京劇團的演出是群情激昂,滿台生輝。”

主要言論

何冠奇認為,只有劇團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培養出“角兒”,而不能靠“角兒”帶劇團。演員要想成為“角兒”,必須以自我為主,走自己的路,如果單純模仿像誰,永遠不會有大作為。1990年,董翠娜以《斷橋》參加全省中青年演員比賽,此劇演者很多,無固定“路子”,更無定型“流派”。何冠奇讓董翠娜從劇情人物出發,借鑑一些自己認可的表演與唱腔,發揮自己所長。比賽結果,董翠娜以遙遙領先的比分獲得第一名,文化部戲劇處錢關炯處長說:“我看過許多《斷橋》,董翠娜演的最到位,也最感人。”
何冠奇在指導劇團排演傳統戲的同時,先後編導了以聊齋故事改編的《牡丹魂》、現代戲《烽火寨》、《桃花女》等,均獲省級獎。1991年改編導演的近代史劇《甲午恨》,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特別獎。

藝術造詣

自1983年以來,煙臺京劇團曾五次出國訪問演出,何冠奇均任藝術指導併兼演員。他飾演《鬧天宮》中的巨靈神時,有一動作是抓住孫悟空念:“跟我走哇!”,在俄羅斯他就用俄語念:“依吉札莫諾依!”在南斯拉夫他就用斯拉夫語念:“保吉蕯姆諾姆!”中國的巨靈神說外國話,效果強烈出乎意料,在貝爾格勒演出時掌聲長達5分鐘。
1997年,煙臺市京劇團赴東歐五國演出,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演出時,烏方藝術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組織了一次文藝界座談會,會上由何冠奇主講中國京劇的表演藝術特點等,謝爾蓋聽後當即決定,要聘請何冠奇到烏克蘭講學。1998年4月,何冠奇與愛人宋燕玲應烏克蘭藝術委員會邀請,由文化部外聯局安排,赴烏克蘭講學。他們在基輔一座頗負盛名的瑪吉拉大學講學,歷時一個月。學員多來自基輔藝術學院、戲劇學院和舞蹈學院。何冠奇向眾多學員講中國京劇史,講中國京劇的藝術特點,並輔導京劇舞蹈及表演程式,最後輔導京劇化妝和畫臉譜。結業演出時,男學員表演京劇小品,女學員表演《拾玉鐲》舞蹈組合,何冠奇示範表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宋燕玲示範表演《天女散花》。謝爾蓋當場向他倆發聘書,夫妻雙雙被聘為“烏克蘭藝術委員會委員”和“外國藝術顧問”。
何冠奇善畫臉譜、研究臉譜,他把臉譜造型藝術與書法繪畫藝術融為一體,在眾多畫臉譜高手中獨樹一幟,被人稱為“何氏臉譜”。他在《中國臉譜範例》這一數十米的長卷中,繪出了自商代至清代的130多位歷史名人臉譜,令人叫絕。他把中國民俗中的福、祿、壽、喜融入臉譜創作中,使書法藝術與臉譜藝術相映生輝。如他把包公等35位忠臣良將的臉譜,組合在一個巨大的壽字中,觀後令人嘆服。
1992年,在煙臺市博物館舉辦了《何冠奇京劇臉譜繪畫展》,後又在“煙臺市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參展,均取得很大成功,受到外國文化界人士的讚賞。由何冠奇主持承辦的煙臺山京劇藝術館,受到中央、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高度評價,被譽為“煙臺山第一文化亮點”。“何氏臉譜”亦亮相於館內。

退休生活

退休後,何冠奇與夫人宋燕玲雙雙受聘於上海戲曲學院任教,在上海這座京劇大碼頭上,繼續為培養京劇新人盡力,在上海,凡參加活動,何冠奇都以“原煙臺京劇團業務團長、導演”的身份自報家門。他說:“我心在曹營心在漢,時刻想念煙臺這座我奮鬥了數十年的京劇碼頭,煙臺就是我的家,我是煙臺人。”
國家一級導演,原煙臺市京劇院副院長何冠奇,2015年4月30日不幸離世,5月6日上午,煙臺市戲劇家協會和煙臺京劇院聯合召開座談會,悼念這位戲劇前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