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何信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南海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2010年9月9日
- 職業:攝影家
- 主要成就:《瓷佛》1948年獲美國愛爾華國際攝影沙龍靜物組冠軍
- 代表作品:《瓷佛》、《睡蓮》、《楊桃》等
- 籍貫:廣東南海
人物經歷,逝世日期,主要事跡,
人物經歷
1947年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銜。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歷任廣東省工商聯副秘書長、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任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早期作品曾入選國際攝影沙龍。作品有《瓷佛》、《睡蓮》、《楊桃》等。
1993年---2002年,任廣東培正學院副董事長
2003年---2010年,任廣州市培正中學董事長
逝世日期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原第三屆和第五屆理事、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副廳級)何信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9月9日14時2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4歲。
主要事跡
當中國攝影界還在為中國93歲的攝影老人徐肖冰(1916-2009)的離去而感慨時,廣東一位同樣93歲的攝影老人何信泉(1917-2010)也駕鶴而歸了。此鶴者,自然乃攝影也!筆者是1988年底赴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即今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論研究部後,1990年5月始承擔《廣東省志·文化藝術志》中“攝影”部分的編纂時,初識廣東這位攝影前輩的。
何信泉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創會常務理事、中國老攝影家協會顧問、廣東老攝影家協會創會會長,也是1940年代末在國際攝影藝術界名重一時的廣東攝影學會的創會理事。身為廣東工商界精英人士,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等職務。
由薛子江、蔡俊三、鄧雪峰、羅蘇民、何信泉倡議於1947年夏成立的廣東攝影學會,在至1950年代初結束活動的短暫時間內,投寄影作參加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地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波蘭、南斯拉夫、加拿大、巴西、古巴、日本、紐西蘭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66個國際、世界攝影展賽或攝影沙龍,入選、獲獎作品共1200多幅(次)。何信泉的《瓷佛》、《錦繡年華》、《霧之晨》、《播種》、《收穫》、《倭奴與狗》、《風雨之夕》等就獲得各國際沙龍入選證146張(次),其中《瓷佛》1948年獲美國愛爾華國際攝影沙龍靜物組冠軍(獲藍絲帶金像獎章)。薛子江、蔡俊三、鄧雪峰、何信泉成為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
而後廣東攝影學會的攝影活動影響更延續至香港:其中堅人物羅蘇民、潘日波、鄧雪峰分別在香港創立攝影學院授徒無數而成為一代攝影名師;馮元侃在香港會同同好創建香港第一個以中文為本的攝影團體——中華攝影學會、董貫行於新加坡參與創立東南亞攝影學會而聞名。
“培正”是穗港澳名校,祖籍廣東南海、出身於香港中藥業世家的何信泉,自幼回穗就讀廣州培正國小,1931年升入廣州培正中學時,以銀幣3元購得一部柯達方箱相機,此其研習影藝之開端。1934年,培正中學學生梅健鷹倡議創建“紅藍攝影社”,何信泉為創社社員之一。1935年,何信泉脫穎而出以影作《洗船》獲紅藍攝影社舉辦的全校學生藝術攝影比賽亞軍。其時廣州培正中學紅藍攝影社,與廣州培英中學“白綠攝影社”、廣州嶺南大學“紅灰攝影社”鼎足而三,享譽廣州教育界。
抗日戰爭時期培正中學遷址,紅藍攝影社停止活動,至抗戰勝利後復址才恢復活動。1950年何信泉與該攝影社顧問伍千里、何崇柏(他們也是廣東攝影學會會員),在廣州培正中學圖書館舉辦藝術攝影聯展,何信泉的影作《晨渡》影響了後輩校友趙羨藻,被趙羨藻尊為創作影像“座右銘”並脫胎出影作《漁光》,入選國際各國攝影沙龍逾百次,其中金、銀牌獎得其半。趙羨藻而後成長為美籍華裔著名攝影家,1968年獲世界攝影沙龍十傑第二名,1993年回國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舉辦黑白影展殊獲好評。
話說廣州培正中學在廣州解放後由私立轉為公立,紅藍攝影社活動遂長期停止。至1984年,由上述畢業年代相差16年的兩代培正攝影人的代表何信泉和趙羨藻,倡議並捐資恢復紅藍攝影社,何信泉還捐款設立紅藍攝影獎金,培正的攝影血脈才得以延續至今。而自復社至離世26年間,何信泉的“培正攝影情結”可謂無日不夢縈魂牽。其中因緣自與其攝影遭際相關——
作為中國攝協創會常務理事的何信泉,曾在1956年12月19日至22日中國攝協於北京中國文聯禮堂舉行的成立大會上發言,倡議儘快成立新中國建立後廣州地方性的攝影組織。(見《攝影文史》總第6期)。而1958年6月1日中國攝影學會廣州分會(即今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前身)成立時,何信泉這位新中國建立後任廣州市文聯攝影組長,從廣州到北京做上述熱切呼籲的人,卻從廣東攝協的創會者名單中消失了!
2008年底,蔡煥松在為廣東攝協成立50周年慶典撰寫的頒獎辭中,為人們公開了這段塵封歷史:原來,何信泉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從而被排除出廣東攝影界,本屆廣東攝協主席團特鄭重為這位檔案上的無名者而歷史上的有名者頒發了“奠基獎”。當2010年春節中國攝協副主席、廣東攝協主席李偉坤等前往看望何信泉時,這位攝影老人其時視覺已經模糊了,但卻明確對廣東攝影界為他公正平反並授予最重頭的“奠基獎”表示說:“我已死可瞑目了!”
而因修志而時常不由自主陷入與廣東攝影史上人物“同呼吸”的筆者明白:令何信泉老人難以瞑目的是,在“文革”中他所有在國際攝影沙龍入選獲獎的“黑白攝影財產”被洗劫一空!早在公元前約400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墨子,在世界上最早發現作為攝影術基礎的“針孔成像”原理,效用即在令我們人類能夠運用“攝影”工具攝取世間人事萬物光影,何以在兩千多年後竟又有如此毀滅光影影像之舉啊?!
人們於此便可理解何信泉何以直至年逾九十,仍要如此將生命傾注於自己中國小母校的紅藍攝影社之原故!
何信泉有秉承家父何爾昌(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香港中藥聯商會、旅港南海商會、廣州中醫學院及附屬中醫院的創辦者之一)以實業效國的情懷,一旦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運來臨,他更將對少年母校的攝影情懷放大為教育效國的情操,發動海內外校友及社會知名人士為建設母校募捐各項教育基金上千萬元,年近八十仍執意與培正校友遠赴美、加為建立培正商學院籌募,成為母校校訓“至善至正”的楷模學長。
作為修史後輩,筆者激賞何信泉先生1994年倡議主持編寫百年名校培正的第一部《培正校史》的壯舉。史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脊樑!何信泉先生在攝影之外的史跡,恰恰書寫了一位同樣“至善至正”的攝影老人在中國攝影史上的身影!
無數鐘情光影的攝影者川流不息的血液,維繫著人類至真至善至美的博大攝影心跳,何信泉一生的攝影作為,肯定算是其中的一注!(2010年9月23日於廣州)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