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宣統三年(1911年),何俠由
胡漢民、鄒魯介紹加入
同盟會,旋即參加
廣州起義。民國五年(1916年),經
孫中山保送到
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結業後,出任
孫中山大本營元帥府參軍。民國十年任
孫中山總統府上校參議。民國十二年,護送孫中山由瀘返粵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被任命為中央直轄警備軍前敵司令(少將銜)。後以
大元帥府直轄討賊軍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平定
陳炯明叛變。民國十三年升任大本營勇討賊軍總指揮兼西南護法大總統咨議、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事顧問。民國二十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副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十六路軍華僑義勇軍副司令、抗日救國宣傳團團長,後奉派返粵參加西南五省“剿共”工作。目睹當局倒行逆施,遂憤然退隱,學佛參禪,賣畫以養老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
廣東省文史館員,1968年秋在廣州病逝。
人物生平
何俠(1891—1968),字時傑,號十年磨劍室主,廣東大埔縣湖寮鎮雙坑村人。父子綸,系清末福建馬尾船政局駐香港代表。他於清宣統三年(1911)由胡漢民、鄒魯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旋即參加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民國5年(1916)4月,經孫中山保送到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結業時,滇軍首領蔡鍔將軍贈一副對聯給他:“誓師伏波廟;倚馬劍門山。”民國6年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元帥府參軍。孫中山任大總統時(1921年5月),他擔任總統府上校參議。民國12年2月,他護送孫中山由滬返粵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被任命為中央直轄警備軍前敵司令(少將銜)。這時,陳炯明、沈鴻英叛變,盤踞東、西兩江。孫中山親筆題贈“準備殺賊”四字與他。其後,他以大元帥府直轄討賊軍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平定叛變。民國13年升任大本營義勇討賊軍總指揮兼西南護法大總統軍事諮議、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事顧問,配合馮玉祥在北平發動倒曹錕之役。民國20年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副軍長。
其時,日本侵略者占領了
東北三省,全國各地抗日呼聲很高,他出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十六路軍華僑義勇軍副司令、抗日救國宣傳團團長。北上行經南京,奉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令,返粵參加西南五省“剿共”工作。他目睹當局倒行逆施,不顧河山淪喪、生靈塗炭,遂憤然退隱,學佛參禪,鬻畫以養老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受聘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1968年病逝於廣州。
他擅長書畫,尤嗜詩詞,金石篆刻亦頗有研究。他的作品曾在廣州、香港展出。
個人作品
69年前,何俠出版《白雲山遊覽指南》一書。該書集名山、名人、名導遊於一體。
20世紀30年代初,
廣東經濟有較大發展,為白雲山的旅遊開發創造了條件。特別是
廣東省政府同意把白雲山撥入
中山大學林場管理,並在廣闊的範圍——東起黃婆洞,西至西村,南至沙河樹立起“國立中大林場”界碑。接著,大興土木三四載,為白雲山建成近代旅遊區奠定了基礎。
此時期,白雲山導遊書刊的出現本是意料中事。然而,使人感到意外的是既非“中大”學者,又非旅遊專業人士,而是一名愛國將領執筆寫“導遊”。
《白雲山遊覽指南》1936年初面世。該書圖文並茂,並有許崇清、鄒魯、謝瀛洲、劉紀文、陳融等人題詞,影響甚廣。
第二,論今證古,資料豐富。作者不遺餘力,前後三載,踏遍雲山,詳細收錄“眼見為實”的祠記、碑文、楹聯,使該書成為白雲山文物的詳實記錄,為旅遊開發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例如,雲泉山館的“坐月坡”為米芾所書,楹聯“明月出雲秋館思,遠泉經雨夜嘗知”為廣東南海黎熹所書。書中輯錄之題詞者,(除了省外人士)可稱得是廣東近代書家之大觀。
第三,作者詳細介紹了游
白雲山的各種消費開支數字。如乘過山轎,由市內至山頂白雲寺,來回約10元,而由白雲酒家起只須4元。又如乘馬車,
大東門至白雲山腳每輛1元左右。在介紹景點“倚雲別墅”時,作者又詳列了白雲素社在倚雲別墅的消費水平:品茗收費2角,西式茶點每位4角,住宿每天3元(膳費另計)。上述具體細緻的資料,反映出廣州20世紀30年代的旅遊經濟水平,實在難得。
作者何俠系廣東大埔人,少時東渡日本,與
高劍父、
高奇峰等有同窗之誼。五六十年代,何先生在
廣東省文史館任職,1968年秋在廣州病逝。
自畫像寫真:時隨心跡見真元
作者:
唐朝人
甲申新春,在
花園酒店舉行的廣州市書協雅集活動中,連登送我一冊《環翠醫廬》。我知道他早年懸壺濟世,頗精中醫,這該是他多年行醫的總結吧。而我“三高”一直居高不下,說不定它正有療我之良方呢。竊喜中翻開一看,卻是一冊純粹的詩文書畫集!疑惑間,連登解釋說,“環翠醫廬”是其室名,由於容庚、商承祚、秦篔生、賴少其等多位大家都為之題寫過,今雖棄醫從畫,也不肯割愛而沿用之。
在嶺南藝苑中,連登的博學多才是盡人皆知的。他能書能畫能詩。1992年起,他已連任三屆廣州市書協主席和兩屆省書協副主席,併兼任廣州市佛協副會長、廣東楹聯學會副會長以及嶺南詩社副社長等。有人說他的“書”好。他的書法蒼勁清逸,頗具書卷氣,尤擅行草。他為廣州
六榕寺書寫的“大雄寶殿”幾個一米多的大字就深得許多前輩書家的賞識,所書
羅浮山山門那副對聯也給遊人留下頗深的印象。有人說他的畫好。早在1984年,他就率先在
文化公園開了個展,那可能是“文革”後全省畫家最早的個展,市委書記
林西、省書協主席
商承祚剪彩,省美協主席
關山月題寫會標,規格規模都可謂“爆棚”。跟著,在
港、
澳、
台及
法國、
韓國、印尼等地舉辦的書畫展及藝術交流都頗有影響。有人說他的詩好。他的畫喜題詩款,並多為自作,中日邦交15周年在日本舉辦的“中國著名書家百人展”中,只有
沙孟海、秦篔生和他等10人是書寫自己作的詩詞。難怪國畫大師
陸儼少對他有此稱賞:“書畫兼擅,尤精吟詠,三絕之譽,至可欽佩。”
連登能走到今天,全賴其勤奮好學和轉益多師。他出生於書香之家,其母1934年畢業於“市美”,受之薰陶,他5歲即好丹青染翰,尊師尚友。說來有趣,他所獲益之師其中竟有一位是乞丐。他幼小時常去六榕寺玩耍、塗鴉,一乞丐問他想不想學畫馬,他說當然想畫,可畫來畫去都像只狗。那乞丐說願意教他,並認真地為他講解馬與狗的特徵,教他畫馬要把脖頸畫長,要畫得軒昂……於是,每天乞丐教他畫畫,他則到寺里向和尚要點供品給乞丐充飢,師徒間就這樣你教我學,你幫我助,各得所哉。當然,令其畫藝之精進,還是後來師從嶺南名家
胡根天、何俠、
蘇臥農、葉少秉等,並從六榕寺住持覺澄法師研習詩詞佛學。而上世紀60年代在廣州文史夜學院國畫專業那三年訓練所打下的基本功也甚為關鍵。醫術則隨著名老中醫董岳琳研習。至於書法,多從臨摹漢、魏的名碑法帖和鐘、王入手,繼而得當代名師商承祚、秦篔生之指點,同時,與蘭亭、西泠等書壇勝地廣結情緣,虛心求教。連登說,為了練字,那時當醫師給患者開處方也始終堅持使用毛筆。
尤為人們稱道的是,連登除對詩書畫的不懈追求外,還先後創辦羊城書法研究會、羊城書畫藝術學校和廣州書畫研究院等,為培養書畫人才不遺餘力。藝術家的人格決定畫(書、詩)格,連登早植善根,為人誠信,潛心修煉,致其“三絕”既有古人法度,又自創新意,並頗具禪味。如其自畫像中的兩句題跋:
數十年來詩與酒
時隨心跡見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