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何伯川
- 出生地:四川安岳縣
- 出生時間:1900
- 去世時間:1971
人物介紹,人物成就,
人物介紹
民國2年(1913年)起,何伯川即在安岳王容清戲班、隆昌龍懷班、重慶又新班、瀘州大明班、翠華班、天運舞台等班社工作,不僅為各地的行會戲、邦口戲、神會戲、祝壽戲演出司鼓,還多次為川劇名家張德成、吳曉雷、筱桐鳳等打戲。他記戲很多,不僅能熟練地指揮演奏川劇“五袍”(即《紅袍記》、《白袍記》、《青袍記》、《黃袍記》、《綠袍記》),“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九龍柱》、《五行柱》),高腔“四大本”(即《黃金印》、《紅梅記》、《琵琶記》、《斑超》),彈戲“四大本”(即《春秋配》、《苦節傳》、《梅絳褻》、《花田錯》)和“江湖十八本”(即《荊釵記》、《幽閨記》、《彩樓記》、《玉簪記》、《白羅帕》、《白鸚鵡》、《百花亭》、《葵花井》、《放白蛇》、《五桂聯芳》、《三孝記》、《聚古城》、《全三節》、《中三元》、《渡藍關》、《鐵冠圖》、《上天梯》、《漢貞烈》)等,還能熟背瀘州河的常演劇目“九樓十八院”。
人物成就
新中國建立初,何伯川在瀘州市群力川劇團任坐堂鼓師。1958年後,調瀘州專區戲曲訓練班和宜賓專區青年川劇團任教。1960年,應四川省文化局之邀參加在成都舉辦的“四川省川劇名老藝人示範演出大會”,為龔兆麟、唐惠珍、何春山等各行名老藝人演出司鼓。是年他已60歲,但頭腦清醒,耳聰眼明,各類聲腔和曲牌仍運用自如,技藝不減當年,得到同行的好評。
何伯川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了瀘州河川劇鑼鼓藝術,培養了一大批鼓師和打擊樂人材,成為川南各地川劇團藝術骨幹。1955年起,他還先後歷任瀘州市、宜賓市政協委員。
1971年何伯川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