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書

何丹書

何丹書(1841年——1920年),浙江餘姚人。清末三品候補知府銜買辦,著名實業家。清末中法大戰的功臣。

基本介紹

  • 本名: 何丹書
  •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之間
  • 出生地: 浙江餘姚市黃家埠回龍村
  • 出生時間:1841
  • 去世時間:1920
  • 主要成就:中法大戰中為清政府採購軍火
人物生平,興師重教,

人物生平

何丹書,1841年出生在浙江餘姚黃家埠回龍村。早年家境潦倒,年輕時從家鄉來到上海闖蕩,從擺水果攤起步。後來隨德國人學外語,何丹書因為聰穎,德國人甚至不收他的學費,對他甚為賞識。多年後,何丹書成為了德商瑞生洋行的買辦。
何丹書
所謂買辦,他一方面是洋行雇員,集經紀人、代理人、翻譯、顧問、交易墊資人、信用擔保人等角色於一身;一方面又是獨立的商人,有自己獨立經營的實業。當時洋行挑選買辦,除看重外語和忠誠度,還強調人望與交遊、商業能力和經濟實力。
當時,瑞生洋行的日常開支和貨款一直由何丹書墊付,他還以幾萬兩白銀、道契(房屋不動產、有價證券等)和個人信用作為擔保。何丹書替瑞生洋行做進出口貿易,墊付資本,承擔風險,以此分享洋行的特權及利益。據資料記載:“買辦的收入,一是薪水,每月幾百兩到一千兩不等,用來給買辦聘用的雇員發工資;二是佣金,平均為進口貨值2%、出口貨值1%;三是不正當收入,如買賣差價、吃盤、利息、打包、上下力、吃磅、箱皮等陋規,平均在貿易額的2%左右。據估計,20世紀初,一個買辦每年有1萬~5萬兩(元)收益,這還不算獨立投資的收益。”19世紀末,活躍於上海洋行的買辦約有2000~2500人。為了藉助官場勢力,同治後期即19世紀70年代前後,在上海灘,買辦階層的影響力不僅在於洋場和商場,也通過捐官而達於官場,這是當時的慣例。那些做軍火買賣以及向洋務派企業推銷工礦器材原料的買辦大都花錢“捐道台銜,戴粉紅頂子,拖花翎,進上海縣,縣官須得迎送,上兩江總督衙門也可通行無阻”。作為瑞生洋行買辦的何丹書也不例外,不過,何丹書因為對槍炮性能“留心研究”而成為“專家”,“清室名公巨卿深器重之”。他與李鴻章、曾國藩都有接觸,得到洋務派精英的信任,在其他買辦捐道台四品銜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成為三品銜,超出了當時的慣例。因此得以擁有在官場、洋行、實業界都得到認可的複雜身份。
1885年3月25日到28日,中法雙方在鎮南關附近的大青山、鳳尾山隘口麈戰三天,法軍傷亡官兵463員,占入侵兵力五分之一左右。最後法軍退走海岸,清軍老將馮子材率部一直追到諒山,史稱鎮南關大捷。法軍的事後報告指出,大部分法軍使用單發步槍,少數使用管狀彈倉手動槍栓步槍的陸戰隊,又因重新裝填費時太久,在第一次裝填打完後,多以單發射擊。而清軍使用的李氏步槍,裝填容易,火力驚人,因此以優勢火力壓制了法軍的攻擊。而為清軍採辦這批軍火槍械的人就是三品候補知府銜買辦——何丹書。
光緒十五年(1889),何丹書與徐子靜、葉澄衷等籌資開辦輪船公司,瑞生洋行的這艘“寶清”輪附在和興洋行名下。這個“假外資”輪船公司一開始就不順,不僅因為假借英人名義要白白叫人拿走三成利潤,而且很快被壟斷輪船運輸的太古、怡和洋行看破機關,告到李鴻章那裡,李鴻章當即電諭地方官“設法阻禁”,電報於光緒十六年四月十二日酉刻發出。蹊蹺的是就在此前一天,光緒十六年四月十一日早上,瑞生洋行的“寶清”輪在揚子江內狼山附近忽然失火,燒毀輪船,燒死及溺死中外乘客數十人,隨船買辦因滿載糖貨雜貨受損破產,而閉門放洋槍自行擊斃。何丹書投資於“假外資”輪船公司的資產,損失巨大。這一悶棍之下,再加上追著噩耗到來的李鴻章電諭,何丹書只能自認“運蹇”。《新聞報》是近代上海與《申報》齊名的著名報紙,世稱“申新”。1893年2月17日創刊。1906年何丹書與王子展、沈仲禮、蘇寶森、顧永銓一起,進入美國人福開森辦的董事會,任華人董事。時《新聞報》銷售量1.5萬份,居上海各報之首。
1911年5月,時年已過六旬的何丹書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獨資創辦了一大型醬園,名曰“何壽康”,以土法生產醬油,同時兼做黃酒。其中以“壽星”、“荷花”為商標的三優醬油、衛生醬油、蝦子醬油等式其特色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地。 在上海興辦實業的同時,何丹書還不忘家鄉的各項事業,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蔣夢麟父親蔣懷清一起編寫了《余支湖志》,為當地的水利設施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02年,何丹書又聯合蔣懷清等人在泗門建設義塾,籌得經費七千三百兩,存本取息歲可得銀五百餘兩。同時,又得到上海同鄉紳富認捐,常年經費約二千餘元,統計出入可以相抵。創辦了浙江第一所新式私立高等國小堂———誠意學堂。1908年,何丹書又在自己的家鄉回龍市創辦了丹書學堂。
1920年,何丹書在上海去世,享年79歲。他的靈柩運回老家回龍市進行了安葬,曾國藩的女婿,曾先後做過上海道台、蘇皖浙鄂巡撫,洋務派實力人物聶緝槼為何丹書題寫了墓碑額、墓碑銘。

興師重教

在上海興辦實業的同時,何丹書不忘家鄉的各項事業。為了讓家鄉孩子不像自己那樣有遺憾,何丹書於1908年回到家鄉,出資興建了丹書學堂。丹書學堂位於樟樹下回龍橋北面,學堂有120畝校田,開始時候,學堂實行學費全免,由校田的租金收益維持日常開支,同時,對何姓優秀畢業生免費安排工作。到1936年左右,學堂也開始收取學費,一般為兩斗到四斗米一學期。學校教育採取複式教育。
丹書學堂大門朝東,上懸一匾,書有“丹書學堂”四個大字。進門廳堂有一屏風,旁立有一牌,上寫“民眾問字處”,專門有老師在此為當地民眾讀書信,解難釋疑,“教育服務大眾”的辦學宗旨可見一斑。廳堂南北分別為二間仁教室和二間智教室。走過一根高大的木旗桿後,就是丹書學堂的室內操場。操場的南面是倉庫和會場,一間倉庫裡面擺放的是120畝校田收上來的租谷。二間屋面的會場正中是孫中山先生像和他的遺囑。會場牆壁四周是蔡鍔、洪秀全等名人名士像。操場的北面中間那間是老師辦公室,孔夫子的像高掛,上書“至聖先師”。辦公室左右就是老師的寢室。操場的正中就是丹書堂,丹書堂前有一牌,上寫“惠我青年”四個字。丹書堂正中是何丹書的像,像的左右是一副對聯,“山水有清音,讀書敦朔好”。每天清晨學生前來上學,第一件事就是前來丹書堂拜丹書的像,然後在老師的辦公室拜孔夫子,然後才各自回自己的教室學習。丹書堂南面二間教室是空的,北面二間是勇教室,裡面擺有一排木箱,用來存放童子軍服裝。由此可見,“仁禮為首,五育並舉”的辦學思想在那時已經初步形成。
其實,何丹書先生惠澤鄉里的善舉不止於此。早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何丹書便與蔣夢麟父親蔣懷清一起編寫了《余支湖志》,為當地水利設施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02年,何丹書又聯合蔣懷清等人在泗門建設義塾,創辦了浙江第一所新式私立高等國小堂———誠意學堂(現泗門鎮中心國小)。如今——百年之後,這些當初由何丹書先生親手創辦的學校,已成為當地培養人才的搖籃,在推進現代化教育的進程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