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區光子、介子驅動的散射過程中的重子譜理論研究

低能區光子、介子驅動的散射過程中的重子譜理論研究

《低能區光子、介子驅動的散射過程中的重子譜理論研究》是依託湖南師範大學,由鐘顯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能區光子、介子驅動的散射過程中的重子譜理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鐘顯輝
  • 依託單位:湖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是結合J-lab等幾個國際大科學裝置的近期和中長期強子物理實驗目標而選定的理論前沿研究課題。項目擬探討在統一的手征夸克模型框架下系統地研究光子驅動(γN)及介子驅動(πN、KN)的散射過程。通過對γN及πN散射的綜合研究,一方面要尋找和確認N(1685)、N(1875)S11、N(1875)D13、N(2060)D15等最近新發現的態,提取它們的性質;另一方面要深入理解N(1535,1650)S11、N(1700)D13、N(1720,1900)P13, Δ(1600,1920)P33等已熟知但尚存爭議的態的性質,發展和完善非奇異重子譜。 通過對KN散射的研究,一要深入認識Λ(1405,1670)、Λ(1520)等已經建立但長期有爭議的超子共振態的性質;另外還要重點尋找尚未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共振態Σ(1560, 1580, 1620, 1670),理解它們的性質,發展和完善超子譜。

結題摘要

項目結合大科學裝置 (如J-lab、ELSA和J-PARC等)上正在開展和即將開展的強子物理實驗計畫以及當前強子物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統一的組分夸克模型框架下,研究了一些重要的πN和γN散射過程,以及重味強子的強衰變和電磁衰變性質,在以下一些方取得了創新成果:(1)完成了共振能區πN→πN,以及πN→KΛ/ηN散射過程的分析,合理理解了反應的機制,提取了反應過程中各主要共振態的性質,進一步證實N(1535, 1650)很可能理解為存在組態混合的三夸克態,而N(1440)很可能不是傳統的三夸克態。 (2)系統地研究了中性π介子在核子上的光生過程, 合理理解了反應的機制,發現共振態Δ(1232)、 N(1535)和 N(1520)主導著這些反應過程,此外Δ(1620) 和N(1720) 也有不小貢獻,進一步提取了反應過程中這些主要共振態的螺旋度振幅。(3)計算了粲夸克偶素和底夸克偶素的質量譜及其輻射衰變性質。發現較高的多極貢獻對一些通常認為E1為主的躍遷過程有較大的修正。基於計算,我們也對通過輻射衰變尋找丟失的重夸克偶素態的可能性以及一些XYZ粒子的結構和夸克模型分類提出了我們的看法。(4)系統地研究了單重味重子的強衰變以及電磁衰變性質,對LHCb上新發現的Ωc (3000), Ωc (3050),Ωc (3066), Ωc (3090)和Ωc (3119)的分類提出我們的看法,另外對一些尚未發現的共振態的性質給出了預言,對如何尋找這些丟失的態給出了我們的建議。(5)系統地研究了重-輕味介子的強衰變性質,發現DJ(3000)很可能與DSJ(3040)具有相同的夸克模型組態,D*J(3000)很可能是夸克模型組態13F4,此外, B*(5970)很可能是自旋-宇稱為3-的組態13D3。我們的研究為尋找那些丟失的共振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