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範套用研究

《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範套用研究》是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新禹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湖南省土地綜合整治局、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規劃整理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羅明、郭義強、趙中秋、王敬、王力、程綱、周新平、黃妮、任君傑、陳曉陽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碳型土地整治技術與示範套用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新禹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湖南省土地綜合整治局、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規劃整理中心
  • 主要完成人:羅明、郭義強、趙中秋、王敬、王力、程綱、周新平、黃妮、任君傑、陳曉陽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66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5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 立項背景
土地利用變化對碳循環的影響已經成為國內外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問題。近年來,國家每年投資1000億元、累計整治土地約5.3億畝,對土地利用及其區域碳循環產生重大影響。開展低碳土地整治技術與套用研究,對於最佳化土地利用布局、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2. 研究目標
在中德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畫)等項目支持下,針對土地整治(主要指土地整理、露天煤礦土地復墾)全過程碳收支技術難點和空白點,攻克土地整治碳收支甄別測算、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術、低碳土地整治全過程碳收支計量等關鍵技術方法,為低碳土地整治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3. 主要創新成果
(1)首次開展了土地整治全過程碳收支甄別分析。針對土地整治項目碳源/匯不清晰等問題,對土地整理、露天煤礦土地復墾兩類土地整治項目的碳源/匯全過程進行了甄別分析,揭示了土地整理、土地復墾主要工程和關鍵環節的碳收支變化規律。(2)研發了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術。針對土地整理和露天煤礦土地復墾中具有較大減排潛力的工程,提出了低碳泥結石路面技術、低碳溝渠選配襯砌技術等關鍵技術,較傳統土地整理具有節能降耗、減排固碳等優勢;構建了復墾地土壤碳庫與植被碳庫快速恢復技術,復墾后土壤植被碳儲量增加顯著。(3)創立了低碳土地整治全過程碳收支計量技術體系。針對土地利用類型、產能、地塊規模變化特點,建立了包含土地整治碳減排潛力、土地利用碳儲量、土壤/植被碳收支和小塊並大塊碳減排測算的全過程計量模型與方法,解決了土地整治碳收支測算方法缺失、碳排放難以量化等難題,填補了低碳土地整治計量空白。項目提出12項關鍵技術方法,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省級著作權登記3項,發表論文55篇,編制技術導則2項、標準備案1項,培養碩博士研究生50多名,培訓土地整治技術人員3000餘人。
4. 示範套用與效益
項目成果在華北、華中、華南、西南等四大區域的12市、16縣開展了示範套用,湖南、山西、雲南、河北、福建、貴州等6省示範推廣面積達27.4萬畝,項目提高了土地整治施工工藝、低碳整治技術和碳效應動態監測精度,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效益,減少了建築耗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提升了土壤和植被固碳能力,同時最佳化了農田和礦區生境,套用前景廣闊。
世界首位低碳土地整治專家Olli Juhana Hiironen認為:“該研究在土地整治方面做了第一次系統性的嘗試,具有國際性研究價值,有可能影響歐洲土地整理方法的進一步發展”。項目成果適用於丘陵、平原區土地整理和露天煤礦排土場復墾,尤其對田間道路、灌排水、排土場堆土、土壤和植被碳庫修復等工程的減排固碳具有明顯效果,湖南研究區每公頃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噸,平朔研究區低碳植被組配技術較未復墾排土場碳儲量提高近70倍,全國小塊並大塊整治技術每年二氧化碳減排潛力為69.29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