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滲油藏低張力驅油條件及技術》是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華斌。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在低滲油層油、水滲流特徵以及水驅油機理研究的基礎上,從低張力表面活性劑化學驅提高採收率的機理出發,通過室內實驗,重點論述了低滲條件下,油層岩石潤濕性特徵以及滲透率對驅油效果的影響。主要針對低張力表面活性劑存在的兩大技術問題,特別是低滲或超低滲透率油層提高採收率可能性、使用條件以及實際驅油效果等技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討論了目前油、水界面張力只能達到10-3mN/m數量級時,低滲或超低滲透率(≤50×10-3μm2)油層提高驅油效率的複合驅油技術及油層注入能力。本書的研究結果為大幅度提高低滲、特低滲和超低滲透率油層的最終采出程度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
本書可供三次採油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低滲透油田的地質特徵及開發現狀
1.1 國內外低滲透油田概況
1.1.1 低滲透油田劃分標準
1.1.2 國內外低滲透油田DAS檢索結果
1.1.3 國內外低滲透碎屑岩油田參數分析
1.2 地質特徵
1.2.1 低滲儲層的成因及沉積特徵
1.2.2 近源沉積低滲儲層特徵
1.2.3 遠源沉積低滲透儲層特徵
1.2.4 成岩作用形成的低滲透儲層特徵
1.2.5 低滲透儲層岩性和物性特徵
1.3 驅油方式
1.4 採油方法
1.5 採收率
第2章 水驅油機理
2.1 油層中油水滲流時的力
2.1.1 毛細管力
2.1.2 毛細管壓力
2.1.3 黏滯力
2.2 水驅油微觀機理
2.2.1 微觀驅油效率
2.2.2 孔隙介質中原油的捕集
2.2.3 潤濕性對圈閉的影響
2.2.4 毛細管數對采出程度的影響
2.2.5 水驅微觀驅替機理實驗研究
2.2.6 殘餘油的形成和分布
2.3 水驅巨觀驅油機理
2.3.1 波及效率
2.3.2 流度比
2.3.3 影響水驅採收率的因素
第3章 低滲孔隙介質中的油水滲流特徵
3.1 滲流環境特徵及其對滲流的影響
3.1.1 小喉道連通的孔隙體積比例大
3.1.2 比表面積大
3.1.3 岩石表面油膜量大
3.1.4 毛細管力的影響顯著
3.1.5 賈敏效應顯著
3.1.6 卡斷現象嚴重
3.1.7 可動的流體飽和度小
3.2 低滲透油層的非達西滲流特徵
3.2.1 非達西滲流的室內實驗
3.2.2 非達西滲流對油藏開採的影響
3.3 低滲透油層的兩相滲流特徵
3.3.1 相滲透率曲線特徵
3.3.2 低滲透油層的無量綱產液、油指數
3.4 油水兩相滲流的核磁共振實驗研究
3.4.1 核磁共振現象
3.4.2 T1弛豫與T2弛豫
3.4.3 岩石中流體的核自旋弛豫
3.4.4 岩心核磁共振實驗結果
3.5 油水兩相滲流方程
3.6 低滲透油層中油水相對滲透率的計算方法
3.7 低滲透油層採收率的理論計算
3.7.1 原油採收率與啟動壓力梯度的關係
3.7.2 水驅油時的最佳滲流速度
3.7.3 水驅油採收率與滲透率的關係
第4章 活化殘餘油
4.1 活化殘餘油的途徑
4.1.1 開採水驅剩餘油的難度
4.1.2 開採水驅剩餘油的途徑
4.1.3 油水界面張力對殘餘油飽和度的影響
4.2 降低化學劑用量和濃度後的驅油效果
4.2.1 大慶油田三元複合體系配方條件下岩心驅油試驗
4.2.2 降低鹼劑濃度驅油試驗
4.2.3 無鹼條件下,商業表面活性劑驅油試驗
4.2.4 無鹼條件下,表面活性劑/疏水締合聚合物二元複合體系化學劑成本分析
第5章 啟動殘餘油所需最低界面張力
5.1 活化水驅殘餘油理論的進一步探討
5.1.1 啟動水驅殘餘油所需界面張力值的討論
5.1.2 三元複合驅中提高毛細管數與降低界面張力關係的討論
5.2 油水界面張力對採收率影響的機理討論
5.2.1 影響平面波及係數(EA)的主要因素
5.2.2 影響垂直波及係數(Ev)的主要因素
5.2.3 影響驅油效率(ED)的主要因素
第6章 低張力驅油機理
6.1 影響微觀驅替機理的各種因素
6.1.1 界面張力
6.1.2 毛細管壓力
6.1.3 潤濕性
6.1.4 油層流體黏度
6.1.5 流度比
6.1.6 毛細管數
6.1.7 位數及孔隙孔喉比
6.1.8 原生水
6.1.9 孔隙壁面的粗糙度
6.1.10 分離壓力
6.1.11 驅替液與被驅替液本身的內部結構
6.2 多孔介質中水驅油作用分析
6.3 低界面張力驅的微觀驅油機理
6.3.1 實驗方法
6.3.2 複合體系的微觀驅油過程及機理
6.3.3 複合驅後續水驅驅油特徵
6.3.4 超低界面張力驅替殘餘油機理的實驗現象
6.4 提高驅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6.4.1 複合驅提高巨觀波及效率的岩心試驗
6.4.2 黏彈效應提高微觀驅油效率和微觀波及效率的驅替試驗
第7章 不同界面張力特徵驅油體系對驅油效果影響的研究
7.1 不同界面張力特徵的複合體系配方篩選
7.1.1 實驗儀器、條件及化學試劑
7.1.2 實驗結果及討論
7.2 不同界面張力特徵及不同潤濕性下複合體系驅油效果研究
7.2.1 驅油體系配方及相關參數
7.2.2 實驗方法
7.2.3 實驗結果及討論
第8章 表面活性劑的靜吸附以及在低滲孔隙介質上的滯留
8.1 表面活性劑的吸附理論
8.1.1 表面活性劑的固一液吸附
8.1.2 吸附等溫線
8.1.3 吸附機理
8.2 固體表面吸附理論
8.2.1 吸附作用
8.2.2 靜吸附理論
8.3 化學劑在不同岩石礦物上的靜態吸附規律
8.3.1 實驗步驟
8.3.2 靜態吸附量的計算
8.3.3 吸附質的濃度檢測方法
8.4 結果及分析
8.4.1 表面活性劑在岩砂上的靜態吸附及規律
8.4.2 表面活性劑在油層岩心上的滯留量
第9章 低張力驅油體系低滲孔隙介質上的驅油效率
9.1 超低平衡界面張力和超低瞬時動態界面張力驅油體系研究
9.2 驅油試驗研究
9.2.1 不同潤濕接觸角條件下,滲透率對最大驅油效果的影響
9.2.2 不同滲透率條件下,潤濕接觸角對驅油效果的影響
9.2.3 複合體系以段塞方式注入時,滲透率對驅油效果的影響
9.3 小結
第10章 低張力體系在低滲孔隙介質中滲流時的有利作用
10.1 低滲油層注入水的一般滲流規律研究
10.1.1 實驗方法
10.1.2 岩心驅替試驗結果
10.1.3 滲透率與岩石潤濕性關係
10.1.4 壓力變化規律分析
10.2 表面活性劑驅油體系對油層岩石潤濕性的影響
10.2.1 表面活性劑溶液浸泡岩石薄片對岩石潤濕的影響
10.2.2 表面活性劑溶液注入前後,岩心潤濕性變化
10.3 對注入壓力和水相滲透率的影響
10.4 油層實際增注效果的理論計算
10.5 老化時間對注入壓力及水相滲透率的影響
10.6 注入速度對注入壓力及滲透率的影響
10.7 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