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紫羚

低地紫羚

低地紫羚(學名:Tragelaphus eurycerus eurycerus)皮毛呈紅褐色,上面有細細的白色條紋,低地亞種較山地亞種略小,雌雄都有角,向後彎曲,有點螺旋狀。角長超過84厘米。自項後沿脊背而下生有鬃鬣,面部生有黑白兩色的斑塊,身上長著10數條白色斑紋,頭頂長有75~99厘米長的角,只扭轉一次,雌性的角略為短小。紫羚棲息於密林地區,由於生活環境隱蔽幽暗,所以紫羚不需要龐大的群體來抵禦食肉動物的捕獵,羚群一般由6~8隻雌羚和幼羚組成,最多不超過20頭,成年雄性在非繁殖季節獨自生活。分布於少數西非國家生活在非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低地紫羚
  • 拉丁學名:Tragelaphus eurycerus eurycerus,Tragelaphus eurycerus ssp. eurycerus
  • 別稱:紫羚指名亞種,紫羚低地亞種,紫羚西部亞種,西部紫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林羚屬藪羚屬
  • 紫羚
  • 亞種:低地紫羚
  • 命名者及時間:Ogilbyi, 1837
  • 英文名稱:Lowland Bongo
  • 英文名稱:Western Bongo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低地紫羚體型較大,體長170~250 厘米,肩高110~130 厘米,尾長45~60厘米;雌羊體重210~235千克;雄羊體重240~405千克。耳特寬大;背部及身體兩側為明亮的棕紅色,腹部黑色。毛短而光滑,在頭部前額及兩側具有白斑,胸部有一塊白色新月形橫斑,體側通常排列有11~12條縱行白色條紋;脊背從頭至 臀 部具有深色的短鬃毛 ,尾端 生有暗栗色至黑色長毛;四肢細長,外側色暗,內側白色,膝部及蹄的上前方均為白色;雌雄均具角,角長平均83.5厘米,最長可達 1米,沙黃色,並呈螺旋形扭曲。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山麓的潮濕、濃密而近水的森林中。

生活習性

最活躍的是黎明和黃昏。以家庭結小群,由一隻雄性和八隻雌性組成。聽覺靈敏,行動敏捷,受驚時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布滿藤本的密林逃遁。主要以草類為食,但也吃多種植物的嫩枝、幼芽 、蔓條 、葉子 ,並能用角掘食根莖,特別喜歡吃生長在樹幹基部的嫩枝 。可把前肢搭在樹幹上,使身體直立以取食高達2.5米的枝葉。喜歡吃草木灰,從中取得鹽分。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加彭、加納、幾內亞、肯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蘇丹和多哥。
低地紫羚分布圖低地紫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可結成五十隻以上的大群,雌性有9個月的醞釀期,12月至翌年1月份產仔,每胎產1仔。出生後小羊被短時期的單獨留在產地,仍然趴在一個避風的地方,以避免捕食者的追殺,母羊定時返回哺育小羊。幼羊在六個月後斷奶,大約20個月性成熟。

亞種分化

低地紫羚是紫羚的指名亞種。

種群現狀

低地紫羚被列為近危的物種,面臨著持續的數量下降。因為棲息地喪失、狩獵、人類居住和商業林的擴張,生存壓力加大。據估計,在三代內(21年),這種下降值將超過20%,因此接近弱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8年哺乳綱紅色名錄——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