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學習

位置學習是由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提出,是指動物不僅習得關於目的物的意義,也習得關於刺激情境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位置學習
  • 外文名:place-learning
  • 提出人:托爾曼
關於托爾曼的行為觀如何被轉變成各種實驗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他的學生麥克法蘭(Macfarlane,1930)報告的位置學習(lace-1earningp)與反應學習(response learning)的實驗。
麥克法蘭訓練白鼠在迷宮裡游泳。這種迷宮與心理學家們通常訓練白鼠的迷宮沒什麼不同,只是裡面灌滿了水。白鼠在通道里只能游泳摸索,游到目的箱後可爬上去獲得食物。白鼠學會游到目的箱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白鼠學到的是以往行為主義者所說的一系列刺激-反應聯結,還是像托爾曼所說的是認知方面的內容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麥克法蘭把迷宮裡的水抽乾,然後把白鼠放進去。這樣,白鼠是跑到目的箱,而不是游到目的箱。結果發現,所有白鼠都能很順利地把游泳遷移到奔跑上去,即白鼠都絲毫不錯地跑到目的箱。
托爾曼提醒人們注意,游泳與奔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它們所涉及的肌肉系統也是不同的。當然,刺激也是不同的:現在的迷宮是乾的而不是濕的;溫度是溫和的而不是冰冷的;腳下是地板而不是支撐著身體的水。很顯然,白鼠學到的不是一系列動作,即不是對特定刺激作出的特定反映,而是某種比較抽象的和整體性的東西——迷宮本身的空間布局。也就是說,白鼠習得的是迷宮的地圖。托爾曼造了一個詞——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來表明動物在這類實驗中所習得的東西。白鼠學到的是:食物在哪裡;哪幾個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一旦白鼠把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種認知地圖中去,它就知道目標在哪裡以及應該怎么走,而不需要憑藉任何一種固定的位移系統來做到這一點。這實際上是要用位置學習來替代反應學習。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在另一項實驗中,實驗者先訓練一些白鼠走迷宮,然後通過手術使白鼠因小腦受傷而無法行走,使這些白鼠仍能縮成一團滾動身體,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箱。在這類學習中,有機體都不可能依靠原來習得的一系列動覺習慣來完成,但它們都正確地到達了目的箱,這說明有機體學會的是目的箱的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