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鯿

似鯿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鯝亞科,似鯿屬。是為一種生長在長江、黃河及海河等水系的乾支流及附屬湖泊江湖中常見的小型魚類。個體雖不大,但繁殖很快,數量相當多,一般作為小型的雜魚處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似鯿
  • 拉丁學名:Pseudobrama simoni(bleeker,1864)
  • 別稱:逆魚,刺鯿,扁脖子,鯿鯝刁,黃吉子,土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亞綱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亞目鯉亞目 Cyprinoidei
  • 鯉科 Cyprinidae
  • 亞科鯝亞科 Xenocyprininae
  • :似鯿屬 Pseudobrama
  • 分布區域:長江、黃河及海河等水系的乾支流及附屬湖泊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體側扁,背較高,腹部圓,腹鰭基部至肛門前有很狹窄的腹稜。頭短,吻圓鈍,口小,下位,橫裂,唇較薄。下咽齒1行。下頜角質邊緣不發達。背鰭具光滑的硬刺,刺長小於頭長。鱗較大,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體背部和體上側為灰褐色,體下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背鰭與尾鰭淺灰色,腹鰭與胸鰭基部淺黃色,臀鰭灰白色。腹棱不完全,自腹鰭基底至肛門[1]腹棱不完全
背鰭iii-7;胸鰭i-11--13;腹鰭i-8;臀鰭iii-10-11。側線鱗41(8.5—11)/(4.5—5-V)50;背鰭前鱗19-21;圍尾柄鱗17—20.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27—145.內側144—l73。下咽齒1行,5—5或6—7或6—6。脊椎骨4+40—41+1。鰾2室,前室短;後室長.末端尖.約為前室長的2.2—2.5倍。腸管細長.為標準長的3.O—5.0倍。腹腔膜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2.6—3.5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5.5—7.4倍.為尾柄高的8.0—9.2倍。頭長為吻長的3.3-4.1倍.為眼徑的3.5-4.1倍.為眼間距的2.5—3.1倍,為尾柄長的1.5—2.0倍,為尾柄高的1.5- 2.5倍。體側扁,較高,頭後背部稍隆起。胸鰭前腹部較圓.從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有發達的腹棱。頭短小,吻短而鈍。口下位,呈橫裂狀。唇薄。下頜有不發達的角質邊緣。眼較大,位於頭側體軸中線上方,眼後頭長大於吻長.為1.5—1.9倍.眼徑約與吻長相等。鼻孔在眼前緣上方,約與眼上緣相平行或稍低。鰓耙呈三角形.排列非常緊密。下咽齒側扁.齒面呈斜切狀,末端尖。背鰭較長,外緣截形;最後一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其起點至吻端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近。胸鰭較小,後伸不達腹鰭基部.約相隔2-3個鱗片。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末端後伸不達肛門,其長度超過腹鰭甚至臀鰭基部距離的一半。臀鰭短小,無硬刺,外緣稍內凹。尾鰭深叉形,下葉稍長於上葉,末端稍尖。尾柄短,稍高.肛門緊靠在臀鰭起點之前。鱗片較大,腹鰭基部具2個狹長的腋鱗,後一個腋鱗較長。側線完全,前段微向腹部彎曲,以後較直,延伸至尾柄正中。生殖季節在雄魚的吻部有白色顆粒狀珠星。生活時體背部和體側上部為淺茶褐色,體側下部和腹部為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為淺灰色,胸鰭和腹鰭基部淺黃色,臀鰭灰白色。為一種常見的小型魚類,個體較小。數量較多。生長緩慢,主要以藻類、植物碎屑和甲殼動物等為食。性成熟早,一般在l齡魚即可達性成熟,生殖季節在5—6月,常集群逆水而上,游到水流較湍急的河灘處產卵。卵無粘性,淺黃色或淡黃色,隨水漂流發育孵化。懷卵量較大,一般隨個體和年齡的大小而有不同的變化,大約為l—4萬粒。

生活習性

似鯿棲息於水的中下層。喜集群逆水而游,故有“逆魚”之稱呼。平時多生活在江河的下游及湖泊中。生殖季節時喜逆水而上,進入具有一定流水環境的江河中繁殖。性成熟很早,一般2冬齡的個體,雌魚體長達11厘米即開始成熟。6-7月間產卵。以著生藻類為食,亦食高等植物的碎片,偶爾吃一些枝角類、橈足類及甲殼動物。

分布範圍

似鯿分布於長江、黃河及海河等水系的乾支流及附屬湖泊。江湖中常見小型魚類。個體不大,但數量較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