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似雲南遊鰾條鰍
- 拉丁學名:Physoschistura yunnaniloides (Chen, Kottelat et Neely, 2011)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鰍科
- 亞科:條鰍亞科
- 屬:游鰾條鰍屬
- 種:似雲南遊鰾條鰍
簡介,緬甸魚類新種,該新種的特徵,繁殖方式,
簡介
中文名:似雲南遊鰾條鰍 | 界: 動物界 |
目:鯉形目(CYPRINIFORMES) | 科:鰍科(Cobitidae) |
亞科:條鰍亞科(Noemacheilinae)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屬:游鰾條鰍屬 |
種:似雲南遊鰾條鰍 |
緬甸魚類新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君興研究員課題組(陳小勇博士)於2005年與美國加州科學院合作研究期間,在加州科學院館藏標本中發現了條鰍亞科魚類一新種。該新種具有非常獨特的斑紋特徵,其斑紋與雲南鰍屬Yunnanilus魚類相似,但形態特徵屬於游鰾條鰍屬Physoschistura,因此將其命名為似雲南遊鰾條鰍 Physoschistura yunnaniloides。
該新種的特徵
該新種由美國魚類學家Carl Ferraris博士和David Catania等於1996年採集於緬甸Sagaing地區Kalemyo的欽敦江水系。經過與瑞士著名魚類學家Maurice Kottelat博士和美國加州科學院Dave Neely博士多年合作研究,該新種發表在國際淡水魚類學刊物Ichthyological Exploration of Freshwaters(22: 169-178)上。該新種在下頜、尾鰭條數、次性徵等方面均與本屬其他物種具有穩定的差異。
繁殖方式
為多次性產卵魚類,2冬齡即發育成熟,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產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淺水草叢中,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並不結成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