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文本

在相當程度上,伴隨文本決定了文本的解釋方式。這些成分伴隨著符號文本,隱藏於文本之後、文本之外,或文本邊緣,卻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成,嚴重地影響意義解釋。要理解符號的意義機制,必須明白伴隨文本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伴隨文本
  • 外文名:Accompanying text
定義,發展脈絡,分類,顯性伴隨文本:副文本,型文本,生成性伴隨文本:前文本,同時文本,解釋性伴隨文本:元文本,鏈文本,先後文本,

定義

接收者在接收時看到某些記號,這些記號有時候在文本內,有時候卻在文本外。這些伴隨著符號文本一道傳送給接收者的附加因素,稱作伴隨文本。
任何符號文本,都攜帶了大量社會約定和文化聯繫,這些約定和聯繫不一定顯現於文本之中,而是隱藏於文本之後,文本之外,或文本邊緣。它們只是被文本順帶著牽連出來,卻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成。在解釋中,伴隨文本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義。因此,所有的符號文本,都是文本與伴隨文本的結合體。這種結合,使文本成為一個浸透了社會文化因素的複雜構造。

發展脈絡

大部分論者在克里斯台娃的“文本間性”架構中討論這個問題。國內論者討論所謂“潛文本”,基本上也是延伸演繹“文本間性”概念。而“文本間性”這個重要理論,經常過分籠統,需要進一步細化。
法國敘述學家熱奈特首先注意到他稱為“跨文本關係”課題。1979年他的著作《型文本導論》、1982年的《羊皮紙稿本:次度文獻》、1987年的《門檻》,三書合成了一組論著。熱奈特說的“羊皮紙稿本”(palimpsest),指的是中世紀所用的羊皮紙,由於極為貴重,僧侶經常把原先的文字刮掉,在上面再寫一層,原先的墨跡就隱約留在下面。
費斯克認為互文本可以在水平和垂直兩個層面上運作。水平面是指類型、角色和內容等文本內因素,垂直面指與其他文本的相互指涉關係,例如一部新劇上映的各種宣傳廣告會對這個劇有影響。(Fiske,1987)貝內特指出客群會對某些批評和解釋有“偏好”,從而影響解讀;(Benett,1983:16,195-225.)瑪麗·麥克林則把文本分成第一序列與第二序列,第一序列是文本本身,第二序列是附加文本。(Maclean,1991:2,273-279)

分類

顯性伴隨文本:副文本,型文本

副文本實際上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往往落在文本“門檻”上: 文本的標題、題詞、序言、插圖等等; 藝術作品的裱裝、印鑑; 電影的片頭、片尾、插曲等;歌的詞曲作者、標題等。副文本經常甚至不顯現於文本邊緣,需要另外的渠道( 標籤、戲單、唱片封套等) 來提供。
不管副文本用何種方式顯現,都可能對符號文本的接收起重大作用。例如唱片封套說明是卡拉揚指揮,接收者聽的時候,想起曾經看過的卡拉揚錄像,就會覺得聽到的音樂格外生動; “成本過億大片”,就會讓我們覺得非去看一次不可;商品標出的價格便宜,就會被看做“質次”。當然,過於熱衷於副文本因素,可能讓副文本控制了意義,文本反而落到次要地位,接收者放棄獨立的解讀評判,例如看到某品牌就認為該商品是精品,值得炫耀。
型文本是文本顯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化規定的文本“歸類”方式,例如與其他一批文本同一派別、同一題材、同一風格、同一時代等等。現代傳媒還在不斷創造新的型文本集群,例如由同一個公司發行、獲同一個獎項等。
型文本是文本與文化的主要連線方式,最重要的型文本是體裁,體裁的歸屬,常常以副文本方式指明,例如詩歌的分行,搖滾樂的舞檯布置,或街舞方式伴舞。體裁不僅把媒介固定到模式之中( 例如把油彩固定到畫布上) ,而且決定了解釋的最基本程式。任何文本都落在一定體裁之內:體裁就是文化程式化分類。接收者得到一個符號感知,例如看到一個人像,必須馬上明白它的體裁類別,然後才能解讀出這究竟是美術館珍品,買賣廣告,結婚照、喜宴標誌、通緝犯畫像、追悼會畫像等等:僅從畫像文本本身無法作意義判斷。

生成性伴隨文本:前文本,同時文本

前文本是一個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對此文本生成產生的影響。這個概念與一般理解的“文本間性”相近,稱之為前文本,是因為此種影響的源頭,出現在這個文本產生之前。狹義的前文本比較明顯:文本中的各種引文、典故、戲仿、剽竊、暗示等都指向這種影響;廣義的前文本,是文本生成時受到的全部文化語境的網路。一幅畫的生成,看來是因藝術家的天才而橫空出世,卻是受到這幅畫產生之前的整部美術史,甚至整部人類文化史的意義影響。
文本生產需要時間,例如《紅樓夢》“批閱十載”;《大波》在發表前作重大修改;《追憶逝水年華》、《詩章》都寫了幾乎一輩子。因此,相當多影響因素是在文本產生的同時出現的,可以稱作“同時文本”。提出“文本間性”的克里斯台娃,意識到影響文本生成的文本有時間差,她分為“歷史性”與“同時性”兩種文本間性:“文本是一種重新分布語言等級的跨語言裝置,它是一種傳達語言,引導向各種先前的和同時的講述,因此,文本是一種生成性。”不過,哪怕“同時文本”,依然發生在相關的文本部分產生之前。為了分類簡便,我們可以讓術語“前文本”包括“同時文本”。
紅學界發現,脂硯齋的評語,對《紅樓夢》的影響非同一般。脂硯齋評說:“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周汝昌認為曹雪芹與脂硯齋是“夫妻”,我們能肯定的只是《紅樓夢》成書過程中,“脂評”是其“同時文本”,因為是在《紅樓夢》成書過程中起影響。

解釋性伴隨文本:元文本,鏈文本,先後文本

“元文本”是“關於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後被接收之前,所出現的評價,包括有關此作品及其作者的新聞、評論、八卦、傳聞、指責、道德或政治標籤等等。在接收符號文本時,很多人有意排除元文本的壓力,例如法官努力不理會關於某案的輿論,例如自視甚高且有意與主流意見唱反調的批評家。這種排拒態度似乎是“反元文本”,卻有可能是對元文本壓力的反彈。
鏈文本是接收者解釋某文本時,主動或被動地與某些文本“連結”起來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例如延伸文本、參考文本、註解說明、網路連結等;某些論者稱之為超文本(hypertext),此為網路術語,與我們在此討論的無關,例如經常出現於網路的多媒介(例如音/畫/詩)文本。術語混淆,因此並不合適。鏈文本在網路上體現最為具體。許多人的網上閱讀就是從一篇“連結”到另一篇,網頁文本,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在“界面”(interface)上提供各種被稱為“微文本”(microtext)的關鍵字連線、友情連結、評論欄、跟帖等,都是鏈文本元素。
先、後文本是多個文本之間的承先繼後關係,例如每部電影都有電影劇本作為其先文本,每場比賽有先前記錄參照。符號文本受到先出文本影響,比較容易理解;實際上文本經常受制於後出文本,例如行政決定不得不考慮會不會被上級推翻。考察所有的符號文本,就可以看到,先後文本幾乎無所不在: 創作一首歌必須考慮民眾如何傳唱,而民眾唱的總是已經流傳的歌。
所謂“山寨”、“惡搞”、“戲仿”,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有明確的,大眾都能認出的“先文本”: 山寨明星必須與某當紅大明星非常相像,一旦放在相同的類文本( 例如衣裝) ,鏈文本( 例如公眾場合,會議之前) ,就具有足夠的效果。惡搞則是利用先文本某些特點( 例如《無極》中的饅頭) 加以發揮,重寫先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