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現存碑記,典故,相關習俗,評價,
地理位置
墳瑩建於明初,埋葬著來自西域的伊斯蘭教先賢伯哈智及其坐騎白駱駝。當地人稱篩海墳,又稱回祖墳。墳瑩內尚有明清兩代石碑四統和蒼勁挺拔的古柏樹多株,徑級均在80厘米左右,是全縣除明十三陵外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柏樹群。
現存碑記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先賢忠義碑記:“篩海姓伯氏名哈智,發跡西域,慕義來朝,我太祖嘉其呈獻兵策,賜之官不受,敕建寺宇居之。”“之後,歸昌平州,壽終,吾鄉人為之葬於北邵之陽,並其所乘白駝,亦附葬其側。”當地民眾中,廣為傳頌著伯哈智在莽山義斬巨莽,為民除害的傳奇故事。清康熙二十五年(1713年)五月碑文銘其功,頌其德曰“獻策而不來,宣教而死······億萬斯年,高山仰止。”伯哈智治國獻策,為民除害的業績,幾百年來,深得廣大回族民眾愛戴景仰。
清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初八日碑記;“歷代朝臣官御回民等,每年三月二十四日,上祭游墓,由來久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40多年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回族民眾都舉辦游墳活動,從未間斷。
典故
公西域人,以明洪武初獻策來朝。賜之官,弗受。請游宣鄉教,許之。公持身端嚴,步趨不苟,乘一白駝,所到之處,並不瑣瑣於教戒謹飭。而敗檢踰閑之徒,觀其清操,自相率艾琢磨更新。由是,吾鄉之風俗改觀,吾鄉之教遂大行。明太祖嘉其德化,甚禮重之。後歸昌平,以壽終。吾鄉人為之葬於北邵之陽,並其所乘白駝亦附瘞墓側。正統、嘉靖、萬曆年間,屢著靈異,載在前人碑記[有萬曆中碑三,鄙俗未錄]可考也。至我朝,而吾鄉人之景仰休風,奉為模範者,無間於昔。今上御極之三十五年,余北征凱旋,過北邵,曾捐金修公墓。時有為余述公盛德者,欲記一言,未果也。茲又越十七年,恭逢今上六十萬壽。余次子龍,向蒙特簡,為余中軍參將,帶同。嵩祝歸來,再過北邵,更為之修整牆垣,疆理界址,墓門、神道煥然從新。嗚呼!公往矣。公之賢雖嘖嘖在吾鄉人口,然無表而出之者。余既心儀先賢,而又羨其以躬行為化導,故次其行事並系以銘,用垂將來。銘曰:“獻策而來,宣教而死,被其風者,為之葬於此,億萬斯年,高山仰止”。
康熙五十三年月 日提督直隸古北口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同知馬進良撰
案:州境回民每歲於三月二十四日會祭公墓。初以非所當祭之鬼,疑之。近閱舊志云:默德□人有道術,沒,葬於州東何家營[即北邵村之陽],數顯異。值闖逆之變,村野蹂躪,獨其墓草無恙,民潛其間者無晦,全活晏如也。時蓋見有衣白回回,坐墓門上而兵革不及。案禮祭,法能御大甾(上加“草字頭”),能捍大患,則祀之伯公當。逆闖之變靈異護民,祭法當祀歲祭其墓宜哉。(清·麻兆慶《昌平外志 卷四·金石》光緒十八年刊)
相關習俗
每年三月二十四日為篩海巴巴之周年紀念日。何家營穆斯林張某,自願長年守墓掃苑。自此每年三月二十四日,海淀、馬甸、清河、安河橋、樹村、西貫市、沙河鎮、平西府、高麗營、回民營、昌平城、南口鎮等地穆斯林,都派人來何家營村和該村穆斯林集會於篩海巴巴陵苑,誦經悼念。何家營村亦搭棚設灶接待,大家共舉盛事。盛時車馬盈村,參加悼念者達數百人。此項祭祀活動,自明以後一直延續幾百年,篩海巴巴在穆斯林心目中可謂感懷至深。
篩海巴巴陵苑先後經清康熙、嘉慶、宣統年間多次修葺。當地穆斯林皆視篩海巴巴之墓地為歷兄弟文物,自覺愛護。十年動亂中有的墓碑被砸,甚為可惜!
評價
伯哈智不遠千里來昌平為穆斯林傳經講學,並以穆斯林的大無畏犧牲精神,為民除害,其事跡雖年深日久。但至今還在穆斯林中傳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