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引進自德國 Springer 出版社,旨在更新床旁組織監測的新進展,包括從全身和局部灌注的生理學原理到套用這些原理來指導臨床休克復甦的整個過程。著者將血流動力學核心的知識精準地提煉出來,對從基礎知識到臨床套用、從全身監測到局部監測的各方面知識進行了全面梳理。
全書分四部分共14章,以緒論開篇,然後分別介紹了氧輸送和氧消耗原理、全身組織灌注測量、局部組織灌注測量的相關內容。本書內容實用,闡釋簡明,適合各層次的讀者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部分 緒 論Introduction
第 1 章 膿毒性休克的整體監測與治療 Holistic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in Septic Shock
一、整體視角
二、以生理學為基礎的灌注監測
三、初始循環功能障礙
四、持續性循環功能障礙
第二部分 氧輸送和氧消耗原理Principles of Oxygen Transport and Consumption
第 2 章 氧的輸送和組織利用Oxygen Transport and Tissue Utilization
一、氧的輸送
二、臨床意義
第 3 章 床旁Guyton理論Guyton at the Bedside
一、Guyton模型的構成
二、泵
三、血管 .
四、容量
五、Guyton模型的局限性
第 4 章 不同缺氧損傷時的組織反應及其臨床意義Tissue Response to Different Hypoxic Injuries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一、關於組織缺氧的經典認識
二、當適應機制不足以代償缺氧時
三、組織和細胞對缺氧的反應:低氧誘導因子
四、不同缺氧機制的特殊性
五、新概念與思考
六、當前臨床套用的挑戰和局限性
第三部分 全身組織灌注測量Measuring Tissue Perfusion: Systemic Assessment
第 5 章 心臟功能(心輸出量及其決定因素)Cardiac Function (Cardiac Output and Its Determinants)
一、心血管生理學
二、體循環平均充盈壓與心輸出量的結合
三、Pms測量的臨床套用
四、心臟生理學
五、結論
第 6 章 氧輸送評估Oxygen Transport Assessment
一、DO2的測量
二、心輸出量監測的替代手段
三、DO2所包含的因素
四、評價DO2是否滿足全身和組織氧合
五、結論
第 7 章 中心靜脈與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生理學評估Central and Mixed Venous O2
Saturation: A Physiological Appraisal
一、歷史回顧
二、生理學原理
三、SmvO2作為O2攝取率的指標
四、SmvO2作為心輸出量的指標
五、SmvO2和肺內右向左分流率
六、SmvO2作為組織氧合的指標
七、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作為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的度量
八、中心靜脈-混合靜脈飽和度差(ScvO2-SmvO2梯度或ΔSO2)
九、SmvO2和ScvO2作為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預測因子
十、ScvO2指導膿毒症復甦
十一、關於ScvO2的一些想法
第 8 章 中心靜脈-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
一、靜脈-動脈CO2分壓差的意義
二、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運用靜脈-動脈CO2分壓差
三、靜脈-動脈CO2分壓差與氧衍生參數的聯合分析
四、ScvO2與PCO2衍生參數相比較
五、靜脈-動脈CO2分壓差的誤差和隱患
六、結論
第 9 章 乳酸Lactate
一、乳酸的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地位
二、臨床實踐中的持續性高乳酸血症
三、循環功能障礙時乳酸水平正常
四、應對高乳酸水平的實用方法
第四部分 局部組織灌注測量Measuring Tissue Perfusion: Regional Assessment
第10章 臨床評估Clinical Assessment
一、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
二、外周溫度和溫度梯度
三、皮膚花斑
四、結論
第11章 光學監測技術Optical Monitoring
一、近紅外光譜成像
二、脈搏血氧儀體積描記信號
三、雷射都卜勒流量計
四、結論
第12章 經皮氧及二氧化碳監測Transcutaneous O2 and CO2 Monitoring
一、組織PO2和PCO2的決定因素
二、經皮PO2/PCO2測量的基本原理
三、驗證性研究
四、經皮PO2/PCO2測量間接評估組織灌注
五、結論
第13章 局部二氧化碳圖Regional Capnography
一、組織PCO2增加的生理學背景
二、胃CO2張力監測
三、舌下二氧化碳圖
四、結論
第14章 心源性休克患者組織灌注監測的臨床套用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onitoringTissue Perfusion in Cardiogenic Shock
一、微循環分析在診斷及監測中的套用
二、預後評估
三、心源性休克微循環灌注不良的發病機制
四、微循環視角下的現有治療手段
五、藥物治療
六、機械輔助
七、結論
作者簡介
於榮國,男,主任醫師,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福建省立醫院重症外科(SICU)主任,主任醫師,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外科重症患者監測與治療、臨床麻醉與鎮痛。1983年畢業於山東濱州醫學院。1993年1月-1996年6月參加福建省第七批援波札那醫療隊,受聘於NYANGABGWE醫院麻醉科。1998年5月-1999年5月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阜外醫院麻醉研究室研究學者。2002年4月-2003年4月獲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派留學基金資助,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醫院麻醉科研究學者。2005年公派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醫學中心進修學習重症醫學。曾在國際和國核心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5篇。曾多次參加國內或國際麻醉與重症醫學學術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