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樹記

《伐樹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樂觀上進、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也表現了作者卓越的見識和深厚的學養,以及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全文用問答形式,層層遞進,條疏理通,反映作者認識的逐漸深化的過程,使文章有了鮮明的形象性和生動的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伐樹記
  • 作者:歐陽修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歐陽文忠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伐樹記
署之東園,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糞瘠溉枯,為蔬圃十數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陽既浮,萌者將動。園之守啟日:“園有樗焉,其根壯而葉大。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不足養,是宜伐。”因盡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廣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華,將待其實,若獨不能損數畦之廣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嘆曰:“吁!莊周之說曰: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夭。今樗誠不材矣,然一旦悉翦棄;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豈才不才各遭其時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過修者,僕夫曳薪過堂下,因指而語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彼杏之有華實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蓋有利之者在死,勢不得以生也,與乎杏實異矣。今樗之臃腫不材,而以壯大害物,其見伐,誠宜爾,與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說又異矣。凡物幸之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客既去,修然其言而記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署:官署。此指西京河南府衙門。
②茀(fú):雜草叢生。
③糞瘠:把肥料施給貧痛的土地。溉枯:把水灌溉給乾枯的作物。
④本:株。
⑤浮:現。
⑥萌者:草木萌發的芽。
⑦園之守:主管菜園的人。
⑧樗(chū):臭椿,落葉喬木。
⑨梗:陰塞。地脈:水在土壤里浸潤移動,像人體內的血管。
⑩陰翳(yì):遮蔽。蒙:受。
⑪疏輕:木質疏鬆而輕飄。
⑫薪之:砍來當柴。
⑬壤腴(yú):肥沃。
⑭特:獨。
⑮方春:正發枝。華:花,開花。
⑯若:你。
⑰莊周:莊子。
⑱櫟(lì):落葉喬木,即橡樹,通常稱柞樹。樗櫟,比喻無用之才。天年:儘自然生長的時間。
⑲桂:玉桂,名貴藥材。漆:漆樹,樹脂是漆器的主要原料。
⑳他日:有一天。過:探訪。
㉑曳薪:拖著柴。曳,牽引。
㉒怪:奇怪,驚異。
㉓貴:看重。
㉔賊:侵害。
㉕烏能免哉:怎么能避免被砍伐掉呢?
㉖生:生財。具:條件,才能。庇:庇護、保護。根:生命、命根。
㉗處:時勢環境。
㉘然其言:認為他的話對。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官署東邊的園子,雜草叢生,很久沒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後,才開闢它,給貧瘠乾涸的土地施肥灌水,把土地分成十多畦,將荒園變成菜園,又種植了花木,果樹、梧桐、竹子約百株。春天陽氣上升,溫暖浮現,草木的萌芽就要顯露出去。管理菜園的人報告說:“園裡有株臭椿樹,它根粗葉大。根粗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陽氣,阻礙雨露,使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陽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質彎曲臃腫,疏鬆輕飄,不堅實,它不值得養,應該砍掉。”於是把臭椿樹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園的人又說:“菜園南邊有棵杏樹,它的根和枝葉所占據與遮蓋的面積方圓約六七尺,樹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為有杏樹的緣故,獨不能種菜,也應該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說:“唉,現在杏樹正逢春發枝,將要開花,可以等待它結果,你難道不能少種幾畦蔬菜,把那塊地方作為杏樹的用地嗎?“因而杏樹沒有被砍掉。
隨後我有所醒悟,並感嘆道:“唉!莊子曾經說:‘臭椿樹與柞樹因為不成材而保全下來,盡了它們的自然年限;桂樹、漆樹因為有用而到遭到傷害夭折。’現今,這棵臭椿樹確實不成材,卻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樹的木質堅硬細密,光澤美觀,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來。難道說有才與無才的事物,是由於各自碰上的時勢不同而確定有幸與不幸嗎?”
有一天,有位客人來我家,僕人拖著柴薪從客堂下經過,我順便指著燒柴把心中的疑感對客人講了。客人說:“這有什麼奇怪呢?自身無用又處在無用的地方,這才是莊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無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夠倖免呢?那杏樹能開花結果,憑著這有益於生的條件來保護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運呢!至於桂樹、漆樹不能逃脫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為得利處正在於它的死,所以它們勢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樹實在不同。現在臭椿樹臃腫不成材,又因根壯葉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確很合適。這與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沒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說法又有不同啊。總之,事物的幸與不幸,看它所處的環境,時勢罷了。”客人離開後,我認為他的話很對,就把它記了下來。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於仁宗天聖九年(1031),當時作者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居洛陽。他就衙門周圍的環境美化與兩位園丁的對話,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歐陽修深受莊子的影響,他的許多文章都有融《莊子》於其中的痕跡,但他卻能不囿於莊子思想的束縛。這篇寓言性的哲理文章,便是通過園丁要求伐樹一事,引出莊子之“材與不材”的觀點和回答,對莊子“材者死,不材者生”的看法提出了疑問,駁正了莊子以“無用”來保全自身的虛無逃世、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反映了作者初入仕途,準備積極參與社會,有所作為的思想。
作者認為,凡物的各種遭遇,幸與不幸的命運,均因環境、時勢來決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文章強調事物的生存與消亡都應以對社會有益無害為準繩。無用之才如若長於無用之處,尚可盡享天年;但若妨害了有用之才,就應砍伐,否則就不是無用而是有害了。有用之才的生死亦是如此。杏樹得生,是因為它有花可賞,有果可食,於人有益。而桂漆所以不能逃避斤斧,躲開厄運,只因它們“有利之者在死”。
這篇文章用問答形式,層層遞進,條疏理通,反映作者對“才與不才”“幸與不幸”有一個逐漸深化的認識過程和思辨過程,也使文章有了鮮明的形象性和生動的感染力。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借莊周之言,而參之以客對,發其感慨。”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