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庵

伏龍庵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臨城街道吳榭村,建立在山腳下的一個土台上,始建於五代的後周時期,總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

基本介紹

寺廟概況,歷史文化,

寺廟概況

伏龍庵建立在山腳下的一個土台上,總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三面環山,山並不險峻,平緩和潤,草木蔥蘢,南面是一馬平川的緩坡地,周邊300米內絕無一戶人家,其環境空曠、寂寥,有一種“空山靈雨”的意境。置身於這樣一個環境,使人頓覺心曠神怡,萬慮俱消。
禪庵是尼姑作住持的,與一般寺廟的外觀格局不同,她的正山門不是像寺廟正面朝南敞開,而是在朝東一側開一個甬道,穿過甬道,才能正式進入大雄寶殿。伏龍庵據稱建於五代的後周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十年浩劫”一度被毀,上世紀末又重新修葺。庵院成名雖古,但經歷代兵燹戰亂、朝代更疊和歲月滄桑變遷,其原有的基本的特色早已消失殆盡,現在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經後人不斷修繕之後與一般的廟宇同樣格局。楹聯也僅為普通的佛家常用語言,無多大的特色。惟一令人感到清新的,是纖塵不染的器具和同樣整潔光亮的佛像。大殿內香風瀰漫,氣息氳氤,萬籟俱寂。兩邊廂房為兩層樓,樓上為尼姑的臥室,樓下為用膳之所。所有建築,明窗淨几,重簾不捲,透出一種莊嚴、肅穆和超塵脫俗的安閒氣氛。

歷史文化

伏龍庵之所以有名,就在於她建立在“吳榭”這塊地方。在定海,最令人驕傲的,莫過於有兩處的地名均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其一是“甬東”。“甬東”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和《史記》。甬東是“甬江之東”簡稱,東晉杜預:“甬東,即句章東海中洲”;清定海知縣繆燧:“郡有甬江,而甬之東即定邑也”,本意指的就是舟山。後來這個地名的範圍愈來愈小,據《洋岙鄉志》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定海區域劃為十七莊,本鄉這一區域則名曰“甬東莊”,此後,甬東這一地名歷代相沿,至清末民初稱甬東鄉,而至今的甬東只不過是城東街道的一個行政村村名,從定海出城,古有十里甬東橋,廿里章家廟之稱,其中形如彩虹的拱式石橋甬東橋則是遠近聞名的一大景觀。其二就是吳榭,吳榭這個地名自古以來就存在於舟山。“榭”字在《辭海》的解說是“台有屋為榭”,“土高為台,有木為榭”,“無室之廟為榭”,《儒林外史》:“鳳止高梧,蟲吟小榭”,辛棄疾:“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紅樓夢》里也有一個“藕香榭”。“榭”一般泛指樓堂館所,如“宮榭”。而吳榭當是指“吳國的宮榭”了。吳國為什麼要在這裡建立宮榭?“伏龍庵”碑文介紹真是石破天驚: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越王勾踐貶吳王夫差為甬東君,在舟山建吳榭囚禁吳王。吳榭搖落之後,在原址上建庵,庵名曰伏龍。這“龍”當然是指夫差無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