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山(湖北省襄陽市伏龍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伏龍山俗稱歪頭山主峰海拔297米,位於襄陽峴山南部,北緯31度55分,東經112度07分,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750米,海拔297米高。傳說有諸葛亮廟,伏羲洞。山西側十分峭險,南北兩側較平緩。與百丈山,謝家山形成一個“凹”字形,這山谷森林茂密處可藏千軍萬馬,並稱“襄陽城南第一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伏龍山
  • 別稱:歪頭山
  • 所屬山系:峴山
  • 地理位置:湖北襄陽南
  • 長度:1000米
  • 寬度:750米
  • 海拔:297米
簡介,諸葛亮廟(伏龍廟),萬壽寺,聖人洞(伏羲洞),神話傳說,方位環境,草海與花海,

簡介

伏龍山俗稱歪頭山主峰海拔297米,位於襄陽峴山南部,北緯31度55分,東經112度07分,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750米,海拔297米高。傳說有諸葛亮廟,伏羲洞。山西側十分峭險,南北兩側較平緩。與百丈山,謝家山形成一個“凹”字形,這山谷森林茂密處可藏千軍萬馬,並稱“襄陽城南第一關”。

諸葛亮廟(伏龍廟)

諸葛亮廟俗稱伏龍廟,位於伏龍山顛,南宋《輿地紀勝》載:“伏龍山:在襄陽縣西南三十里,又穀城縣亦有伏龍山。曾鞏知襄州日祈雨此山”;“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大明一統志》“伏龍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宋曾鞏守郡日禱雨…”、“諸葛亮廟。在府城西南伏龍山,唐封武靈王,宋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大清一統志》“伏龍山。在縣南二十里,方輿勝覽曾鞏知州事,嘗祈雨於此山”

萬壽寺

伏龍山山頭有一處較大的青石板為40平方米的場地是萬壽寺遺址為原伏龍廟改建,相傳玉皇大帝把定風神針插在山上,冬季烈風,吹不動寺上磚瓦。”在1940年毀於戰火中。廟遺址處有圖形的文字磚瓦。此山發現了很多的古代瓦、磚的殘片,甚至還發現了一片箭頭形狀的鐵片,這應當是相關史料中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飛機轟炸伏龍廟和峴山寺的一個證據。
廟建在山頂,僧人飲水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在尋找老虎洞的時候,從半山腰往山下有一道溝壑引起我的注意,溝壑雖然不是很寬,但是人直接邁過去還是有些困難。同行的人以為是一道溝,我說這其實是一條山泉的水道,說明這兒古時是一處泉水經流處,僧人從這兒取水。不過現在由於氣候變遷,水已乾涸。

聖人洞(伏羲洞)

聖人洞又名伏羲洞,文獻記載“伏龍山(今俗稱歪頭山),縣南二十里。宋曾鞏知襄州日禱雨此山,有應。山上有伏龍廟,山中有聖人洞,相傳唐時一老翁游此,形貌異常,因以名洞。”這一記載,說明唐朝開始有聖人的傳說和聖人洞的叫法,宋代曾鞏在山上祈雨,伏龍廟應當自唐或宋代就已存在。《周易參同契》:至聖伏羲,庶聖孔子,聖雄文王。傳說唐時游伏龍山的聖人即為升為天神的至聖伏羲,而峴山為伏羲肉體所化。
洞如天斧劈開呈“|”形,似伏羲“一畫開天”,岩洞深10米,高6米左右,寬2米多,越往裡走越窄。洞外層岩形成的橫窟,十分新奇,曾是佛教、道教爭相祭祀之地,滄海桑田它們靜靜的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更迭。
《輿地紀勝》記載:“劉表採藥在百丈山。”這山上有許多藥草,如金銀花、艾蒿、蒲公英、大薊、夏枯草、魚腥草、三匹風、澤漆、薑黃……乾隆《襄陽府志》所記:“舊傳:山有麝香獸。劉表嘗遣人採藥遇坎穴,得麝香數斗,如蓮馨香芳馥,非人間所有。” 傳說這便是劉表得麝香之洞。

神話傳說

關於山的叫法,也有一個傳說。真武祖師修行週遊天下來到襄陽,先到漢江東面的東團山,一坐,發現山基有些軟,又來到襄陽城南一座山,累了坐下來休息,一坐把山給坐歪了,所以後來人們稱此山為歪頭山。又來到襄陽市區最高的山,坐在山頭上四面觀看,覺得景色太好了,不覺兩腿一使勁,把山給夾扁了,所以人們稱此山為扁山。於是真武來到九宮山(龜山),見山基穩如磐石,景色也好,只是離江邊近了些,魚腥味太大,只好將就選建一小廟,稱真武祖師廟,於是此山從此改為真武山。真武接著又西行到了均縣武當山(武當山舊時歸襄陽管轄),覺得這兒是建廟修行的好地方,於是建了武當山金頂,襄陽的真武山就被稱為小頂。

方位環境

漢江從東面流過,幾十座山峰相連,對面就是鹿門山。雨過天晴,空氣通透,站在歪頭山頂,我們甚至看到了30多里外隆中山的騰龍閣。據《襄陽縣地名志》介紹,百丈山“還生長有金豹竹、虎丈、白叩、山雞、薑黃等中草藥和木質優美的檀香樹。”勝景實屬不可多得。

草海與花海

除了這些人文歷史與傳說,百丈山吸引人的還有她的自然風光和因季節變化而異的景色。春天,這兒生機盎然,山上披上了綠裝,秋天,雖然樹木凋零,但是這兒成片的松樹卻是青翠依舊,附近上十座山頭枯黃的茅草,呈現黃色,在太陽光的照耀下,有時呈現金色,形成了襄陽少有的草原景像,被大家稱為草海。在一些山坡上,黃菊花開得正艷,形成了一片段預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