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台

伏羲台

伏羲台,位於河北省新樂市區北郊2公里處的何家莊村之東隅,是新石器時代三皇之首伏羲氏寓此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地方,伏羲台、金水河、葫蘆頭、剌孩草是伏羲時代留下的遺物和遺蹟。帝嚳時期開始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據史料記載:“帝嚳巡遊此土,見伏羲之聖跡,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而築台修廟以祀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羲台
  • 地點:河北省新樂吳家莊村北何家莊村東
  • 來源:伏羲時代
  • 經緯度:東經114°71′,北緯38°38′
  • 海拔高度:56.4米
  • 年平均降水量:428.9毫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北省新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遺址,建築,石碑,價值評估,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

地理位置

伏羲台位於新樂市吳家莊村北何家莊村東側,東經114°71′,北緯38°38′,海拔高度56.4米。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東與定州相連,西與行唐為鄰,北接曲陽,南靠藁城、正定,距省會石家莊35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貫穿境內。
伏羲台
伏羲台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地帶,所在地沉積大量的砂岩、砂質岩,土壤為沙質潮土,屬於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冷熱變化劇烈,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2.2℃。其北側1.5公里處有大沙河由東北流向西南貫穿全市,南側3公里處有木刀溝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市,這兩條河流均屬於大清河系。年平均降水量428.9毫米。植被主要為草本植物。伏羲台周圍方圓兩千多米之中植滿多種名貴花草樹木,兩千多米之外是農田。伏羲台位於何家莊、吳家莊兩村東北夾角之處,其西側的何家莊村有1,150戶,5,033人,其南側的吳家莊村有1,235戶,4,748人,均以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棉花等。養植業以豬、雞、牛等動物為主。其它產業有建材廠、化工廠、電熱毯廠等。通往伏羲台的專程公路伏羲大道直通新樂市區。107國道、高速公路貫穿新樂境內距伏羲台僅1公里,交通便利。伏羲台、人祖廟規模宏大,台殿參差,祭祀始祖香菸燎繞,磬盂聲祥。伏羲台周邊地區環境優良,未遭受任何污染。現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為人祖廟會。

歷史沿革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窺齊中山之境。”《辭源》羊部有:“義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樂縣西南部,戰國時趙武靈王……。見史記趙世家、讀史方與紀要真定府新樂縣。”
《魏書·地形志》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二漢、晉屬,有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台塢(義台即古伏羲台)大敗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層、地貌都證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根據伏羲台周圍裸露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伏羲台龍師殿、寢宮、六佐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對六佐殿進行了維修。
隋大業中,新樂籍著作佐郎郎余令歸里省親,為新樂敬題《羲皇聖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廟已有很大規模。台高約五丈,正殿五間,寢宮三間,山門三間,司香火大小十五間,台廟所占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
明萬曆年間,羲台城廢,留下遺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廟。《新樂縣誌》萬曆本載:“羲台,在縣西南十五里,碑字剝落,不可睹視,有城見《魏書》,今城廢,遺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餘,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聖母殿使殿宇三間煥然一新。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動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歷時八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將一個“台廟就圯”的古台破廟修成為台象八卦屹屹然,廟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門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順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廟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伏羲台、伏羲廟進行了維修。修復了浴兒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廟諸廟已傾,對關帝、龍王、藥王、馬王、伏羲後宮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處進行修葺。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對伏羲廟進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
清代中後期伏羲台廟產已達到二百多畝,廟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間。
解放前後伏羲台配廟全部拆完。建國後至文革期間由人武部、商業、林業占其廟產。文革後期將龍師殿、寢宮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樂縣文物管理所成立後,開始對伏羲台進行保護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對六佐殿(原十王殿)進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歷史、古建專家通過論證,批准復建了龍師殿、寢宮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築。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媧業績展室頌羲堂。對伏羲畫卦台進行了加固和維修。根據原樣重新制安了漢白玉石欄板。伏羲台北側浴兒池、葫蘆頭、浴池亭修復一新。
一九九六年為有利於保護,在伏羲台周圍修建了4800米長的保護圍牆和與人祖廟格調一致的三個仿古出入門。
二00二年復建鐘、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辦公用房。
二00二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強對伏羲台文物古蹟保護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廟為核心,著手興建伏羲文化園,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規劃,並通過國家級文物、歷史、旅遊專家組的論證。
二00四年復建華胥殿(俗稱老娘殿)。
為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以伏羲台為核心興建伏羲文化城。經過幾年的恢復建設伏羲台、人祖廟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開始對外開放。幾年來由伏羲台的門票業務收入,套用於全市文物工作,給新樂文物建設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遺址

伏羲台位於新樂市北郊2公里處的吳家莊村北,何家莊村東,地處東經114°43′40″,北緯38°23′30″,海拔103.5米~51.8米。遺址範圍以伏羲台為中心,東至同義莊以西,南至崗頭村以北,西至黃家莊以東,北至中同村以南。遺址總面積1600平方米。
伏羲台由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 總高度9.206米。最底層的第一層台高2.898米,南北長102.58米,東西寬87.42米;第二層台高2.118米,南北長89.43米,東西寬 64.6米;最上邊的第三層台高4.19米,南北長53.68米,東西最寬處23.8米,最窄處17.9米,呈不等邊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
伏羲台古遺址文物遺存豐厚,有新石器、商周、戰漢三種文化層次。1994年修復龍師殿、寢宮時在其基址之下,有三個廟殿基礎遺存,經考證,分別為漢代、唐代、明代。
50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圍還存有人工夯土城牆高4米,上寬3米,下寬8米,城牆長1,200米。城牆南邊有影背高4米,上厚1.5米,下厚4米,長15米。至今伏羲台北側還留有夯土層遺蹟。
伏羲台台基周圍及周邊地帶1米多淺表地層到處都有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雲紋、回紋等紋式瓦當等建築構件和早期陶製生活器具殘片,以及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生活器具殘片。
1985年文物所進行文物普查時徵集到在伏羲台葫蘆頭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斧1件及商周戰國時期的陶器6件,在中同村村南300米處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一鼎一簋。
1980 年、1985年曾在伏羲台西北1,400米處的中同村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先後挖掘了三個墓葬,均為戰國初期墓葬。共出土文物54件青銅器,4件陶器。其中:1980年挖掘時出土文物30件均為青銅器,現存省博物館。1985年出土文物28件。青銅器24件,陶器4件。其中青銅器中一級文物2件,鑲紅銅鳥獸紋壺2個,口12.8厘米,高40厘米,底15厘米。二級文物3件,竊曲紋銅甗1件,口36.3厘米,高44.5厘米,底36.5厘米。錯金雲紋帶鉤1 件長6.3厘米。錯金雲紋圓首劍1件通長35.9厘米,刃長21.8厘米,寬3厘米。三級文物11件。素麵高把銅豆、素麵平底匜、扁莖劍、帶柄雙翼鏃、三穿戈等。這些文物的發掘出土,說明了戰國初期中山國雖已受到中原華夏族文化的強烈影響,但仍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特徵,反映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文化交流。
1995 年、2001年為了配合伏羲文化城的建設和綠化美化工作,新樂市文物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石器5件:石刀1件,柳葉形,通體磨光,兩側出刃,稍彎曲;石錛1件石質粗糙,通體磨光,長方形,刃平,稍傾斜;石輪1件,通體磨光,直徑5.2厘米,厚0.8厘米;石鏟1件,通體磨光,長16.7厘米,寬7.7厘米,厚1.9厘米。骨器1件,長方形,長18厘米,寬2.3厘米,厚0.2厘米。這6件石器、骨器都具有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徵。陶器可分辨器形殘片73件,不能分辨器形的有500多件,大多是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筒瓦、板瓦、方磚、大磚等建築構件和殘片,以及商周、戰國、漢代的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紅陶,粗、細繩紋、輪紋的罐、鬲、豆、瓮、盆、滲水井管等器具及殘片。元明清時期的瓷器可分辨器形殘片10件,有白瓷、褐色瓷、青瓷黑釉瓷的盤、碗、酒盅、罐等。從這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瓦當、脊飾構件及梯形磚、方磚等來看,它反映了伏羲台古建築各個時代的特徵,進一步證實了伏羲台的發展演變過程。
通過多年來的文物徵集和幾次考古發掘。伏羲台周圍出土的文物共170件,其中一、二、三級文物17件,其餘是一般文物
2013年5月,伏羲台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伏羲台上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該廟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 米的夯土台上,並在台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布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六佐殿為元代建築,龍師殿和寢宮只留有基址,為1994年復原建築,東西配房、廂房等建築已毀。中軸線東西兩側建有華胥廟(俗稱老娘殿)、雷公廟、東西朝房和鐘鼓二亭。據傳該廟是為祭祀人祖伏羲、女媧而建造,在廟後還存有浴兒池、刺孩草金水河等遺址。
根據史料記載,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存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遺物。六佐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青布瓦頂建築,通面闊12.84 米,通進深8.76米,通高6.5米,梁架結構為兩柱七檁七架梁,各脊飾構件齊全,其獨特之處在於正脊的花飾突破了北方建築特色,其表現手法既非官方之作,又有民間古樸大方之氣質,實乃罕見。六佐殿梁架大木為自然材,不加斧鑿,保持了元代以前的制式和風格。牆身下鹼淌白絲縫,五花山牆,施圓形木窗,前後置板門,六佐殿四根金檐柱用當地黃山之石,斧鑿為粗面不等邊八角形狀,顯示出其堅固耐久、古樸壯觀之形象。
龍師殿,1994 年經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在其原址進行復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四周有八角迴廊,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建築,通面闊18.45米,通進深15.5米,通高13 米。第一層平面呈不等邊八角形,對應於伏羲氏發明的先天八卦。殿身柱頂石式樣有三種:一是前檐明間兩塊為蓮瓣式,正面蓮瓣下刻有圓獅子滾繡球;次間兩塊柱頂石為小花瓣式樣;其餘牆體內不露明的柱頂石均為素平石。梁架結構為七架梁前後雙步梁,下檐廊步呈八卦形,用單步梁和雙步梁直接插入殿身柱內。一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承托不等邊八角形殿頂;上檐施單翹雙昂七踩斗栱,承托殿頂,斗栱的分布:明、次間均用四攢平身科斗栱,一層廊步用三攢平身科斗栱,山面前後兩間各用三攢平身科斗栱。收山一檁徑多即400毫米,正脊中間置寶頂,各脊均有雕飾花樣和吻獸。殿身前明、次間及後檐明間為四扇五抹隔扇,心屜為斜方格,中檻以上施斜方格橫坡窗及走馬板。油飾彩畫仿明小點金作法,檐椽頭部及天花彩繪太極和先天八卦圖形,以與建築的性質相諧調。
寢宮,1994 年由河北省文物局批准進行復建,與龍師殿高台相連,寢宮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琉璃瓦頂建築,通面闊12.98米,通進深8.18米,通高 7.76米。梁架結構為兩柱七檁七架梁。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斗栱布置:前後檐明間用四攢平身科斗栱,次間用三攢平身科斗栱;兩山面前後間均用兩攢平身科斗栱。前檐明間施六扇五抹格扇,兩次間為四扇檻窗,心屜為斜方格,後檐及兩山牆用大青磚做絲縫下鹼,牆上身外飾紅麻刀灰,油飾、彩畫格調與龍師殿相同。
華胥廟,在河北省文物局及其古建專家的指導下,於2003 年進行復建(華胥乃傳說中伏羲氏的母親,在雷澤履大人跡而孕生伏羲,又傳雷公乃伏羲父,當地老百姓稱華胥廟為老娘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3 米,通進深6.9米,通高7.55米,歇山青布瓦頂建築,前檐明間施五抹隔扇,東西兩次間施檻窗。華胥廟台基用九級台階提高了整體高度,與第三層台上的寢宮和待覆建的東西朝房呈高低錯落有序,整體協調美觀之狀。
距伏羲台北側240米處的葫蘆頭、浴兒池、剌孩草和我國最早的人工灌渠之一的金水河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在葫蘆頭上保存有明代碑刻一通,原有浴池亭一座。
近幾年根據省文物局及古建專家的指示,我們復建了鐘鼓亭,興建了山門、頌羲堂、辦公用房等仿古建築,使伏羲台進一步擴大了規模,與伏羲台上的主體建築成為一體,高低錯落有序。

石碑

伏羲台上保存九通明清時期重修伏羲台廟碑,這些碑刻分布在二層台上六佐殿北側,八卦台南十八級台階兩側。一通明代重修伏羲台浴池亭記碑,存放在葫蘆頭上。二通清代新樂八景碑,存放在六佐殿內。
《伏羲浴兒池重建新亭記》碑,明天啟五年(1625年)。白色大理石,通高170厘米,寬73厘米。長方形碑身,抹角碑首,束腰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載了明代天啟五年重修浴池亭之情景和浴兒池、剌孩草所在之地是伏羲、女媧生人之處,及三月十八日伏羲誕辰廟會祭祖,觀看浴池流紅,草映赤光之奇觀。
《伏羲台廟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白色大理石,通高326厘米,寬90厘米。二龍戲珠碑首,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完好。碑文“所謂伏羲台廟者,厥台高約丈五,周一百九十五丈,厥廟殿五間,寢殿三間,司香火者,大小一十五間,厥庭厥階,厥墀幾物,台廟所占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不知肇之。”描述了明嘉靖二十五年維修伏羲台的簡要情況和伏羲台部分建制及人文之祖的豐功偉績。
《重修三司聖母殿宇記》碑,明萬曆十一年(1585年)。白色大理石,通高 205厘米,寬 84厘米。方首抹角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了伏羲台是太昊伏羲氏之遺蹟,並著重描述始於萬曆九年,成於萬曆十一年維修伏羲台配廟三司聖母殿之情形和對三司聖母的描述。
《重修新樂縣伏羲廟記》碑,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 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32厘米,寬92厘米。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碑首已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三月十八日帝(伏羲氏)誕辰,四方民眾以香火至者踵接肩摩。自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維修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的兩次維修,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立石。
《新樂縣重修伏羲廟碑》,清順治十七年(1660 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95厘米,寬87厘米。二龍戲珠深浮雕圓碑首,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清代“有牧人亭午而憊,寢於台之側,夢廟之神告曰:惟上帝鑒爾侯之誠,為爾等請命,今歲不遺水患冰雹來爾土,爾等有秋,其鼎新我廟宇,醒而告於眾。是歲秋果大熟。眾於是始有修廟之舉。”
新樂古蹟八景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通。青色大理石,長165厘米,寬40厘米。長方形,由新樂知縣魯起撰書並刻制,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新樂八景:羲台曉日,羲台芳草,浴河流紅,中同湧泉,方池瑞蓮,沙河晚渡,長亭煙柳,壁里書院。
《建立重修伏羲廟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30厘米,寬80厘米。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碑首已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有道人饒清景和功德主劉長籌資維修伏羲台的情形。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伏羲台碑。白色大理石,通高210厘米,寬86厘米。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修葺伏羲後宮及娘娘殿等七殿的情況。
《重修伏羲廟記》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青色大理石,通高217厘米,寬64厘米。長方形碑身,方形抹角碑首,束腰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了人文之祖伏羲氏改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知母而不知有父,察五行之性,明陰陽之理,制嫁娶,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從而走向人類文明,□材鳩工次弟從以事,前後越六寒暑,而工始告竣。在伏羲台諸多古碑刻中,唯有此碑篆額用詞“俎豆不祧”簡而明了的說明伏羲氏是帝王家中祖先的神主。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應世代祭祀。
《重修伏羲台碑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70厘米。寬64厘米。二龍戲珠碑首,長方形碑身,束腰蓮花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道光二十一年歲次辛丑荷月立碑進行小修伏羲廟之情形。
《重修伏羲台碑記》,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白色大理石,通高159厘米,寬68厘米。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碑首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清代同治九年開始維修伏羲台人祖廟之情形,並著重描述“羲皇值洪荒之未辟際混沌之初啟,天造草昧,人禽無幾,攸分彝倫於焉未敘,而茹毛飲血服皮衣羽。伏羲仰觀俯察,泄陰陽之秘奧,配乾支,作甲子,制嫁娶,正姓氏,開天明道,繼天立極,歲之有春,萬古文明始基於此。”“伏羲氏生於成紀,長於新市,茲固生人之處焉。故浴河有流紅之瑞,兒池記芳草之祥,載在史志,故為立廟以祀之,報功德也。”
伏羲台現存碑刻,有寸楷小字,行草,隸篆等。是很有價值的書法珍品,又是石刻藝術之瑰寶。
四、近年完善配製的匾額及楹聯。
龍師殿明間一層檐下的《亘古一人》黑底貼金橫匾由中國書法家學會會長啟功先生所書。
龍師殿前檐柱楹聯 “一皇始祖萬年仰 八卦神圖千古迷”由河北省書法學會副會長陶然撰並書。明間前金柱楹聯“八卦初排闡天地無窮奧理 六爻互動啟稚耆永敏靈機”由美國夏威夷大學羅錦堂教授撰,安國市齊書琴書寫。
山門前門楹聯“華裔思源漂洋過海朝羲聖 國人念祖越嶺翻山拜媧皇”由河北省楹聯學會會長張月中撰,河北省書法家學會會長陶佛錫書寫。
伏羲台牌匾、楹聯還有好多塊副,僅舉以上幾例。這些名家、教授為伏羲台題詞、題字和書寫增添了明家效應,使古老的伏羲台增加了知名度。

價值評估

科學價值

伏羲台與葫蘆頭、浴兒池、金水河新樂古代八景之景觀內容,並有羲台曉日、浴河流紅、羲台芳草(剌孩草)之美譽。它們分別表示,伏羲氏曾寓此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我中華民族的文物見證。金水河是在伏羲氏在世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挖的我國最早的人工灌渠之一,在那個時期就開始改水患變水利,開挖四十餘里的人工灌渠,改旱田為水澆地,是我國水利史上和農業史上的一大創舉。伏羲氏“仰觀俯察,泄陰陽之秘奧,配乾支,作甲子,觀河洛,制八卦,而萬古文明始基於此。”在那個時代就開始製作曆法,是一特大貢獻。“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發明先天八卦被後人研究利用,現在全世界好多國家將八卦運用到很多領域。新樂伏羲台又稱伏羲畫卦台,是伏羲氏發明八卦的地方。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任新樂知縣升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府的林華皖,為伏羲台題記“新樂邑南五里許,有碑作隸古字云:羲皇聖里,由碑以北(西)行十里,丘陵四起,周遭若城,城中有台級以六十四方,以八為伏羲畫卦台。”

歷史價值

伏羲台的歷史價值就在於“而新(新樂)何以有台,蓋帝嚳巡遊此土,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就是說“伏羲生於成紀,長於新市(古時新樂稱新市),茲固生人之處焉。”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王出九門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望齊中山之境。”
《魏書》百衲本、明代的南本、北本、汲本、殿本、局本中的地形志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二漢、晉屬),有藺相茹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397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台塢(義台塢即古伏羲台)大敗之。”
括地誌》“野台又名羲台,在縣西南十五里,舊有伏羲城,上有羲皇古廟,其北有洗兒池。”當地流傳著不少關於伏羲、女媧寓此生人,繁衍人類的故事。
在伏羲台周圍和台附近的何家莊、中同村、吳家莊村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鏟、骨刀、骨鐮,商周和春秋時期的土灶、粗、細繩紋陶器,青銅器及漢代瓦當,這些文物代表著伏羲台各個時期的歷史象徵。
羲黃文化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李燕傑高度評價“伏羲播下了文化種子,女媧播下了育人種子。伏羲是雙文明領袖。”我國夏商周斷代將中華可信史向前推進一千多年。現今又啟動了“華夏文明探源工程”如果新樂伏羲台在探源工程中能證實中華民族的一段歷史,能將中國可信史向前追溯到七、八千年,在和世界其它國比,我們的祖國占在四大文明古國之首那就更好了。
黑格爾指出:世界歷史的地理路線順著太陽—光明—從東方升起,亞洲是起點,歐洲是終點;亞洲是一個正舞台。據黑格爾研究,中國的歷史追溯到極古,是以生存在基督前第二十九世紀的唐堯以前的伏羲氏為文化的散播者,開化中國的鼻祖為起點的。

藝術價值

伏羲台的藝術價值,其一是選址:伏羲台以北有黃山環抱,又有龍王廟發祥之地的“中同湧泉”之水通過我國最早的人工灌渠《金水河》繞其東南潺湲而過。歷史上浴河流紅,長亭煙柳,芳池瑞蓮,千秋葫蘆頭,百畝蘆葦盪等景觀分布於此,湖光山色,真乃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看來,我們的始祖伏羲氏,不僅創作八卦,就連居住也根據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天垂象、地勢坤來套用於人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萬物育焉”的境地。其二,還是為突出伏羲創製先天八卦,供奉人文之祖的八卦台(又稱畫卦台),伏羲龍師殿形似八角,正對八方,就連天花、椽頭都體現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六十四爻而派生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
伏羲台現存歷代碑刻十多通,有寸楷小字、有行書、行草、隸篆等。是很有價值的書法珍品,又是石刻藝術之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