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是以平頂山學院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校級重點學科“文化學”為依託,整合文學、歷史學、藝術學、地理學等學科優勢而成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如今,“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已成為平頂山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鄭州大學與平頂山學院聯合培養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基地,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 地點:伏牛山
- 性質:私有
- 職能:研究中心
悠久歷史,學術背景,研究方向,研究團隊,成果展示,
悠久歷史
伏牛山屬秦嶺山系,一山出三水,分屬於長江流、淮河、黃河流域。伏牛山秀美,神奇,雄渾。伏牛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億萬年前,各種生物在這裡繁衍,有恐龍蛋化石帶遺蹟為證;華夏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有出土的80-100萬年的“鄖縣人”、50萬年前的“南召人”、15-20萬年的“大荔人”、10萬年前的“盧氏人”、8-10萬年的“許昌人”、4萬年前的鄭州“老奶奶廟”等人類遺址為證。伏牛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伏羲、炎帝、黃帝、嫘祖、倉頡、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中華上古聖賢的主要活動地帶,處處彰顯著伏牛山地區文化底蘊的深厚的和文明程度的輝煌。黃帝文化、堯文化、夏文化、龍文化、應文化、墨子文化、觀音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藝文化、魔術文化等在這裡都可以尋根溯源。伏牛山是一座文化大山,各種文化在這裡交匯、碰撞、融合、發展、升華,形成了多元、包容、開放、創新的文化特徵。
學術背景
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發展歷史,相同的民情民俗,同一的社會政治管理單元和共同的社會政治制度等等,使伏牛山地區在生產技術、使用器具、方言俗語、衣食住行、社會組織、婚姻喪葬、信仰禁忌、神話故事、藝術娛樂等人類生活文化要素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2006年5月,以張清廉教授為首的平頂山學院科研團隊首次提出“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
研究方向
2009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形成了華夏早期文明研究、地域文化與文獻研究和民族藝術研究三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研究團隊
研究中心擁有專職研究人員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9人,博士9人;校內兼職人員11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校外兼職研究人員10人。形成了一支學術力量比較雄厚、研究方向明確、特色比較突出的學術團隊。
成果展示
中心成立以來,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20餘項,廳局級項目5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7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95篇;獲得省、廳級以上獎勵6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