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恭(前5-84),字叔齊,東漢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東漢明帝、章帝時大臣。司徒伏湛侄、光祿勛伏黯子。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為官公正廉潔,並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永平二年(59年)遷任太僕。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辭相。建初二年冬,為三老。元和元年(84年)卒,終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恭
- 別名:伏叔齊
- 國籍:中國東漢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公元前5年(西漢建平二年)
- 逝世日期:公元84年(東漢元和元年)
- 職業:司空、學者
- 籍貫: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
人物生平,歷史記載,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伏恭(前5年至84年)字叔齊,是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司徒伏湛哥哥的兒子。父親伏黯,位至光祿勛。伏黯沒有兒子,以伏恭為後。伏恭性孝,對待繼母非常敬謹,年輕時傳伏黯學,因任為郎。建武四年(28),授劇縣令。任職十三年,因政治清廉公正著了名。青州舉他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授博士,升常山太守。興修學校,教授門徒不止,因此北州多是伏氏學。永平二年(59),代梁松為太僕。四年(61),為司空,儒生認為是一種光榮。在位九年,因病請求回家。十五年,帝引見伏恭時,以三公的禮儀對待。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伏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84)逝世,賜葬顯節陵下。
歷史記載
《後漢書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伏恭字叔齊,琅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勛,無子,以恭為後。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郭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二年,代梁松為太僕。四年,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陵下。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郭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二年,代梁松為太僕。四年,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陵下。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歷史評價
《後漢書》
論曰:自光武中年以後,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里,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故楊雄曰:“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繡其鞶帨。”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譊々之學,各習其師”也。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然後群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功,篤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於殺逆,其將有意乎!
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方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原誰澄?
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方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原誰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