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夏乾旱

二十四節氣中,從小暑立秋的時段,老百姓稱之為“伏夏”。此期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容易導致水分流失,土壤乾燥,情況嚴重則引起農作物旱情,人畜中暑等,故伏夏乾旱對農作物危害嚴重,甚至絕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夏乾旱
  • 時間:小暑至立秋
  • 表現:氣溫高
  • 危害:農作物旱情、人畜中暑
特點,持續高溫時間長,降水量明顯減少,土壤含水量低,規律,出現嚴重伏夏乾旱的年份均是連續2年,嚴重伏夏乾旱發生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旱災程度越來越重,背景,危害,抗旱對策,災後補救,

特點

持續高溫時間長

如河南省鄲城縣1994年日最高氣溫≥35℃高溫天氣達33天,比常年多14天,尤其是盛夏的7月份,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日數出現了16天,居歷史上第二位(1961年20天),7月7~11日持續5天最高氣溫達38℃以上,10日達40℃。7月上旬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偏高4.7℃。為歷史上同期最高值。

降水量明顯減少

自1994年6月18日至8月22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只有108.6mm降水,比歷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02.4mm。為歷史上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土壤含水量低

自7月中旬開始到8月中旬0~1250px土壤含水量不足12﹪,7月28日和8月8日測定,乾土層達8~250px 。出現歷史上高峰值。

規律

出現嚴重伏夏乾旱的年份均是連續2年

。如1958和1959年,1973和1974年,1993和1994年。除1986年外均是連旱2年。

嚴重伏夏乾旱發生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如1959~1973年間隔14年,1974~1986年間隔12年,1986~1993年間隔7年。

旱災程度越來越重

在7年嚴重伏夏乾旱的年份中,距平值負值的絕對值出現規律性遞增(見附表)。
附表 歷年伏夏乾旱旱情
年份 起止時段 當年時段 歷年平均 距平/mm 偏少/﹪
/日/月 降水量/mm 降水量/mm
1958 18/6~22/8 173.9 311.1 -137.2 44
1959 18/6~22/8 197.6 311.1 -113.5 36
1973 18/6~22/8 197.1 311.1 -114.0 37
1974 18/6~22/8 162.9 311.1 -148.2 48
1986 18/6~22/8 155.5 311.1 -155.6 50
1993 18/6~22/8 171.6 311.1 -139.5 45
1994 18/6~22/8 108.6 311.1 -202.5 65

背景

1994年夏季西藏高壓勢力較強,有規律東移,併入副熱帶高壓內,東南沿海颱風活動頻繁,使副高西伸並迅速北跳到30N°。更嚴重的是華南颱風低壓維持,鄲城縣受華南颱風低壓偏北氣流影響不易產生大暴雨天氣。

危害

河南省鄲城縣全縣147萬畝秋作物全部嚴重受旱,絕收78.52萬畝。不同作物受害的程度由重到輕的順序是玉米-大豆-綠豆-紅薯-芝麻-高粱。

抗旱對策

防禦乾旱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是加強長期天氣預報。在可能出現乾旱的年份,無水源的地塊擴種高粱、芝麻、紅薯等抗旱作物。

災後補救

高粱、穀子、芝麻、紅薯、綠豆葉片乾枯而主莖生長點未死的,有澆水條件的可挽救,8月中旬有透雨可保留。玉米、大豆葉片乾枯,生長點未死,8月上旬有透雨可保留。有澆水條件的可挽救。霜降前70天有透雨可種速生綠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