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鏡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鐵道工程專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鐵道工程教育的先驅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個人履歷,簡介,個人簡歷,成就及榮譽,社會評價,事跡,1944年,1939年,1913年,1948年,1980年,
個人履歷
簡介
鐵道工程專家、教育家,鐵道工程教育的先驅
伍鏡湖,字澄波,廣東台山人,1884年5月29日出生。父親及伯父都是旅美華僑。他幼年讀過私塾,13歲時和哥哥同去美國依父親生活,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只能半工半讀,先入美國麻省西林市立國小,後升人西林市立中學,1908年畢業。族親允予資助,才得以報考大學。當年考入美國紐約州倫塞勒工科大學(Rensselaer Polytechnie Institute),讀大學時他仍利用假期打工掙錢,並在德拉瓦漢河鐵路公司實習,1912年夏大學畢業,得土木工程師學位。畢業後又在德拉瓦漢河鐵路公司工作。他切身體會到美國白人輕視有色人種,歧視華僑,留在美國猶如寄人籬下。當時中國已開始興建鐵路,正缺工程人才,在民族自尊心與建路興國初衷的促使下,他決定離美回國。
1913年夏,伍鏡湖回國任川漢鐵路漢口宜昌段任助理工程師。1914年轉入京綏鐵路任工務員。這時伍在北京巧遇在美國時的友人、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趙仕北,邀他到學校任教。他遂辭職離開鐵路,於1915年暑假後來到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前身,今西南交通大學)任教。從此再未離開,即使隨學校顛沛流離也未曾動搖,被譽為唐山交大“五老”之一”(唐山交大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既有使人敬佩的學術造詣,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教師團隊中的五位傑出代表人物,被廣大師生尊稱為五老,記有羅忠忱、顧宜孫、伍鏡湖、黃壽恆及李斐英)。伍鏡湖長期擔任唐院土木鐵道工程專業的教學工作,是講授鐵路工程專業課的第一任中國教授。他還曾擔任土木系系主任、總務主任、教務主任等職,並曾短暫代理過院長,1952年夏改任研究教授,1955年退休,1974年8月9日病逝於唐山,享年91歲。
個人簡歷
1884年5月29日 出生於廣東省台山縣。
1897-1908年 半工半讀畢業於美國麻薩諸塞州西林市立中學。
1908-1912年 美國紐約州倫塞勒工科大學,獲土木工程師學位。
1912-1913年 美國德拉瓦漢河鐵路公司實習。
1913-1914年 由美國回國,任川漢鐵路漢口宜昌段助理工程師。
1914-1915年 京綏鐵路工務員。
1937-1946年 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湖南湘潭)教授;國立唐山工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聯合學校(貴州平越今福泉縣)教授;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貴州平越今福泉縣、後遷四川璧山丁家坳)教授、教務主任。
1946-1955年 唐山工學院、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教授。
1955年 退休。
1974年8月9日 病逝於唐山。
成就及榮譽
1915年夏,伍鏡湖到唐山交大後,先後教過道路工程和工程圖畫、平面測量,測地學、天文學等課程,並帶領暑期測量實習和水文測量實習、鐵路測量和野外測量實習。1921年後還講授鐵路測量及繪圖、鐵道工程、鐵道經濟、鐵道工程、鐵道管理等課程,並帶領測量實習和指導畢業設計。伍鏡湖學識淵博,畢生從事鐵路工程高等教育,開拓並充實了鐵道工程學科的教學內容,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發展基礎。唐山交大自1910年起採用4年學制,學生畢業前應完成畢業論文一篇,西南交大圖書館現存1922至1948年畢業論文200餘份,其中由伍鏡湖指導者有數十份之多,其中絕大部分是結合實際的工程設計(含勘測)。選題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按照實際工程的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鍛鍊,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伍教授這種結合工程實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選題思路,對學生的成才很有指導意義。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伍鏡湖教授非常重視吸收先進技術,善於把國外雜誌上刊載的新技術、新理論,融合於課程講授中,並編寫講義對教材進行補充和訂正。他不僅重視學生對理論和公式的理解,並且強調基本概念的運用和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的判斷能力。他擅長指導學生在野外的測量實習,讓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認為測(量)繪(圖)算(計算)是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功,在教學中非常重視這方面的嚴格培養和鍛鍊。他這種重視實際,治學謹嚴的教風,對當年唐山交大的畢業生一出校門就能承擔實際工作,很快作出成績,走在許多學校畢業生的前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自1915年至1952年,唐山交大土木系畢業生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其中知名者如茅以升、林同炎、林同驊、黃萬里、張維、嚴愷等)很多都曾是伍鏡湖教授的學生。中國早期的鐵路建設專家,大多畢業於唐山交大,其中伍鏡湖教授的學生為數不少。伍教授常說:學生的成就,就是對教師的最高獎賞。校友們對中國鐵道建設的卓越貢獻,實現了伍鏡湖教授教育救國的愛國之心。
社會評價
伍鏡湖在教學活動中,既能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他嚴肅認真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更是有口皆碑。
他帶領測量實習,終日往來於各測量小組檢查,隨時結合現場具體情況,指出學生操作中不足之處及應注意的要點。這種嚴格要求、負責認真的教風,老而彌堅,直到退休前年屆古稀時,仍和壯年一樣,當年身受教益的學生至今記憶猶新。
他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堅決執行,決不通融。考試判分相當嚴格。如1933年春,日本侵略軍侵入冀東,4月22日學校被迫南遷上海,1933屆畢業班學生都在上海通過考試後畢業離校;惟獨江大源同學前一年在水文測量實習中,因患病就醫未能參加全過程,缺少此項成績;江雖在上海通過了所有課程的考試,但伍教授仍要求江隨下班同學於暑假去塘沽補作此項實習;在江補做實習並經伍親自檢查給予通過後,才補給成績並簽字通知註冊組,發給江畢業證書。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南遷湘潭楊家灘,部分進步同學奔赴敵後參加抗日。1938年7月土木系二位學生由新四軍返校,學校因他們系參加抗日活動,準予自修補課參加畢業考試。考試結果,除伍鏡湖教授的號誌學只有36分外,其他各課均及格;根據學校規定考試成績不足40分者,需要補修不得補考,伍教授堅持此項校規,於是這二位同學直到1939年在貴州平越補學號志學後,才畢業離校。唐山交大在逐步形成嚴格要求的校風方面,伍教授身體力行樹立了良好榜樣。
他關心愛護學生和樸實無華的敬業精神,流傳下來很多軼事趣聞,至今讓人稱道。考試作弊是絕對不能寬容的,上午發現下午就出布告開除。為了防止學生考試時在廁所內傳遞信息,學生上廁所他總是陪同前往;學校在平越時沒有電燈照明,下午考試時,他就自備蠟燭,為學生點燃蠟燭照明。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軍攻占武漢,南下湘北進犯長沙,學校自湘潭楊家灘西遷桂林後,12月2日遭到日機轟炸,學校的儀器、圖書、檔案損失殆盡,80餘名同學的行李衣物也全被炸毀。12月中旬到達柳州後,寒凝大地,喪失行李的同學非常困難,伍鏡湖預支了他個人的薪金,為困難同學添置衣被,師生情誼讓人感動。
事跡
1944年
伍鏡湖和同學有著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例如“五·四”運動前後,學生許元啟、朱泰信等組創“人社”,編輯並發行刊物《科學的唐山》,前後出刊36期,每冊只售銅元3枚,不敷成本,經費大部分需要自己解決。許、朱曾請伍鏡湖擔保向交通銀行借款,歷時數年才陸續還清借款。又如1944年春,學生歡迎曾在唐山交大任教的美籍教授伊頓(P.Eaton),要書寫歡迎標語,當時英語相當好的學生頗不乏人,但對英文標語的寫法卻心中無底,最後還是向伍教授請教才解決了問題。這些事例說明,伍鏡湖教授深受學生愛戴和信賴。
1939年
1939年6月21日是舊曆端陽節(五月初五),正是伍鏡湖教授的55歲壽辰。在平越偏僻的山區,土木系同學為了對恩師表示崇敬之情,特開會祝賀。畢業班的戴根法、朱定一等想向恩師送幅對聯,擬出上聯是:“五月五日端午節伍教授五十五歲大慶”,下聯雖未對上,卻表現出患難與共,親密無間的師生情誼。1951年端午節,伍教授帶領土木系1952屆學生在唐山西山進行測量實習,曾是伍教授學生的馬譽美、熊大道和其他一些老師特設筵恭賀恩師67歲壽辰,伍教授堅決不去赴筵,一定要親自帶完實習。事情雖小,卻反映了伍教授嚴肅負責的敬業精神。
1913年
1913年夏伍鏡湖是懷著民族自尊心,準備報效祖國而離美回國的。1915年也是抱著教育救國的初衷,投身鐵路教育事業的。他在1939年給畢業班同學的講話表明他愛國愛路,敬業育人的可貴風貌。他教誨學生說:“中國需要很多Specialists(專家),你們要有志氣,離校後爭取早日成為專家,為國效力。遇到重大技術問題時,專家應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輕易讓步。須知不堅持正確意見往往導致工程蒙受重大損失,在崗位的專家都有責任。你們要記著:自己既然在位,就有責任不使工程蒙受損失,要堅持正確的意見。無法堅持正確意見時,寧可辭職,這才是真正負責的態度。”當時在場的很多同學都終生銘記伍教授的教誨。1952年的“三反”運動開展起來,他非常擁護,他說:“中國從古以來雖知道應該反貪污,卻沒有聽說過能發動民眾、全國上下一起動手反貪污。現在能夠開展這樣的運動,實在太好了,中國將大有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參加運動。”伍教授這些講話,體現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心聲。
1948年
1948年春,唐山交大學生運動蓬勃發展,反動派密謀鎮壓。伍教授當時兼任教務主任,聽到本校有十幾位同學列入黑名單的訊息,遂約訓導主任林炳賢向駐軍負責人交涉,表示:“本校學生運動比較平穩,不會出什麼問題,希望當局不要捕人”。4月9日黃昏,乘卡車數輛的軍警包圍學校,企圖鎮壓不斷高漲的學生運動,學生聞訊後立即集合在校內遊行,迫使軍警撤離。8月19日晚11時,突然有大批軍警包圍學校,學生緊急集合,編為糾察隊,校門緊閉並加鎖以防軍警沖入;次日由林炳賢教授提醒孫梁:當局已注意你和施不為,你們要當心。21日晨,施不為、黃健德、陳秋英、蔣良海等進步同學,就秘密離校,投奔了解放區。伍鏡湖等老教授,作為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為保護自己的學生,盡到了他們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