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斌,男,漢族,湖南新化人,1978年6月出生。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廣東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首批青年嶺南學者,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生導師組組長。
基本介紹
個人介紹,人物經歷,教學研究,科研,教學,學術成果,
個人介紹
伍俊斌,男,漢族,湖南新化人,1978年6月出生。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廣東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首批青年嶺南學者,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生導師組組長。
人物經歷
1993.09-1997.07 湖南省婁底地區農業學校農學專業學習
1997.10-1999.01 湖南省新化縣圳上鎮政府工作
1999.02-2000.08 湖南省新化縣游家鎮政府工作
2000.09-2003.07 湖南師範大學外國哲學專業學習,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3.08-2004.08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2004.09-2007.07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7.07-2008.11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其間:2007.09-2007.11參加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縣處級領導幹部進修一班學習)
2008.12-2012.11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其間:2009.08-2009.10借調到廣東省編辦工作)
2012.12-2013.05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2013.07至今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其間:2015.2-2016.11掛任中共遂溪縣委常委、遂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13.10.14-2013.10.30參加廣東省領導幹部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執政基礎與執政能力專題研討班”學習)
教學研究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廣東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首批青年嶺南學者,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生導師組組長。
兼任廣東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套用哲學研究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廣東省委黨校工作站副主任、廣東省統一戰線研究會理事。
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和社會管理的教學與研究。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十百千工程”人才培養對象。多次獲省部級和廣東省委黨校“特優科研工作者獎”、“青年特優教學獎”、“優秀科研工作者獎”、“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優秀教學獎”等獎項。
科研
參與國家級課題4項、主持省部級課題20餘項,出版著作4部,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CSSCI期刊50餘篇,被引用400餘篇次。多項成果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社會學網等全文轉載。
教學
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市廳班、中青班、縣處班、婦乾班、碩士研究生班講授和外出黨政機關、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宣講《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社會建設 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當前社會政治領域熱點難點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從源頭遏制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科學發展觀》《公共參與情景模擬》《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基層政權建設和鄉鎮政權改革》《中國治理變革》《世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思潮》《當代西方社會政治思潮》《政治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共運史》等課程或專題。
學術成果
一、著作:
1.《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獲全國行政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三次科研評獎一等獎。
2.《協商民主與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3.《對外交流橋頭堡》(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培養》(副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二、論文:
1.《網路協商民主的契合、限度與路徑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5年第3期。
2.《論網際網路與協商民主的契合》,《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4年第19期全文轉載。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五次科研評獎一等獎。
3.《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內涵、限度及其互動》,《河北學刊》2007年第6期。獲第三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青年學者優秀論文、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二次科研評獎科研成果一等獎、“社會公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徵文二等獎。核心內容被新華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4.《推進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之基本路徑論析》,《中州學刊》2011年第5期。
5.《論政治國家的限度》,《理論與現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6.《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分析》,《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四次科研評獎二等獎。
7.《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互動維度下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
8.《自然狀態理論的分野: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例》,《學習論壇》2013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11期論點摘編。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五次科研評獎二等獎。
9.《論中國公民社會的兩重性》,《學術界》2009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三次科研評獎三等獎。
10.《協商民主與政治參與的契合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6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1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1.《中國市民社會的文化建構:從身份走向契約》,《學術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收錄;《新華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輯覽》收錄;《資料通訊》2006年第5期轉載。
12.《論網路協商民主的實踐路徑》,《中州學刊》2015年第2期。
13.《網路政治參與的實現路徑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5年第2期 。
14.《論網路協商民主的限度》,《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
15.《網路政治參與的內涵、價值與限度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16.《國家與社會關係視野中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福建論壇》2006年第1期。
17.《人性假設與政府建構——中西政府建構傳統的人性基礎之比較研究》,《福建論壇》2006年第9期。
18.《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探析》,《福建論壇》2008年第7期。
19.《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福建論壇》2010年第6期。
20.《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的契合與分殊——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例》,《福建論壇》2011年第7期。
21.《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探析》,《江淮論壇》2009年第5期。
22.《追求正義與善:古典時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緣起》,《江淮論壇》2011年第6期。
23.《中國公民社會建構的結構性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07年第6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府創新網等轉載。
24.《中國特色社會生活契約化》,《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第2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25.《論政治合法性的構成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1期。
26.《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價值、挑戰和路徑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2年第3期。
27.《國家與社會:內涵、分化及其範式轉換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4期。
28.《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共存共強》,《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人民網、中國改革論壇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29.《論當代政府建構的四個轉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30.《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獲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31.《現代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32.《論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論的基本類型》,《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34.《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範式轉換》,《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5.《論公民社會的限度》,《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36.《市場經濟視野下公民社會的發展》,《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37.《有限政府理念建構的哲學之維》,《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38.《協商民主的價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9.《馬克斯·韋伯合法性思想評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40.《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41.《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42.《論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43.《盧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44.《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理論月刊》2009年第10期。
45.《“開放社會”的四大悖論及其解決——析波普爾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論叢》2004年第1期。
46.《哲學視閾中的有限政府——兼論有限政府理念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之意義》,《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47.《論從權力本位到權利本位的嬗變》,《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9期。
48.《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4期。
49.《國外發展理論的歷史嬗變及其意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50.《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的兩重性分析》,《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51.《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52.《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53.《分權制衡理論的發展邏輯及其意義》,《前沿》2011年第1期。
54.《政治合法性理論評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55.《政治參與和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內涵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4期。
56.《公民社會的契約文化》,《學習時報》2006年5月22日。人民網、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管理科學院《前沿論叢》第75期等轉載。
58.《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從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學習時報》2008年4月21日。人民網等轉載。
59.《推進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21日。
60.《civil society 意涵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