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道恩

伊道恩

伊道恩,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語文室主任,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中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全國中學語文考試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天津市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教育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道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廈門鼓浪嶼
  • 出生日期:1943年
  • 職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主要經歷,主要作品,

個人簡介

伊道恩,男,1943年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特級教師,兼任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中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全國中學語文考試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全國農村中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全國中學語文閱讀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天津市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修辭語用研究會副理事長,被聘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價處教輔讀物評審專家、人教社及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在全國教研員中僅兩人)、新課標初高中教材人教版編委、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事跡被載入《簡明語文教育詞典》“語文教育家”類目。

主要經歷

1968年底,伊道恩先生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被分配到天津工作。等待全國各地分配到天津的六百多名大學生的,是塘沽鹽場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勞動。既來之,則安之,伊先生白天在鹽場上認真勞動,晚上主動為工友們修路。在提及往事雲淡風清的語氣背後,不難讀出伊道恩先生性格的堅韌。能夠承受鹽場一天高強度的勞動負荷已屬不易,額外的付出如果缺少曠達、積極的心態作為支撐,是不可能持之以恆的。正是憑著這份樂觀精神和進取心,他在同一分場的百餘名大學生中脫穎而出,被評為先進個人,順利地完成了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過渡。
1970年3月,伊道恩先生被分配到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教材編寫組,由於業務出眾,半年後即開始負責中學語文教材組的編寫工作。1973年,區教育局教材編寫組取消,各區選取少量骨幹上調市教研室,伊道恩先生憑藉高超的專業水準、在和平區語文教材編寫組工作期間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出色的業績被選入市教研室,並被任命為市教研室中語室負責人。雖然當時教研系統專業人才稀缺,但以三十來歲的年紀和短短几年的工作經歷承擔起領導的重任,擁有如此優秀的履歷的,在社會各界的青年才俊中也只是鳳毛麟角。至此,“伊道恩”這個名字在天津教育界開始引起廣泛矚目。而伊先生此後從事教研工作的三十餘年中取得的建樹更是為他在全國教育界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伊道恩先生走上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領導崗位時,“文革”剛剛結束,那時中學語文教育的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問題亟待解決。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呂叔湘先生《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的問題》一文,文章指出 “中國小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於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十年時間,二千七百多學時(恰好是全部課時的百分之三十)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人才的價值,往往是通過克服環境所設定的巨大障礙來得到充分體現的。在冷靜地分析了面臨的困難後,伊道恩先生開始逐步推進教學改革計畫。他明確提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鞏固知識、鍛鍊能力”的主張,把天津市中語界及樹楠、邢永慶、寧蘅然、劉榮地等十餘位語文教育專家組織起來,集思廣益,帶領全市語文教師為徹底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局面而研究探索,開創了上世紀80年代初天津市語文教改與教研的繁榮期。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之交,中國社會迎來了重要的轉型期。伊道恩先生把語文教育改革納入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明確語文教改的方向是培養符合歷史進程、適應社會轉型、勝任經濟改革實踐所必有的語文素養的實踐性人才。他將之前的“語文活動”思想上升為“語文實踐”思想,倡導把“語文實踐”納入語文教學,切實創設廣闊的語文環境,改變封閉、單一、趨同的傳統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不斷汲取時代的活水,讓學生在課內外各種語文實踐中,豐富語文知識,培養多種能力,激發創造精神。

主要作品

撰寫、主編或參與編寫了《漢語結構(實用)詞典》《語文教學簡明詞典》《中學語文教與學》《中學語文教學建模》等著作近百部,計千餘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