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七星山,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河、東遼河上游。處於長白山地西北部邊緣地帶,地形複雜,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平原台地,還有構造奇特的火山地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通七星山
- 坐落: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中部
- 總面積:2523多公里
- 東南部:吉林哈達嶺山脈
地理位置,地質形成,分布名稱,旅遊業,特色,各自風貌,大孤山,小孤山,北尖山,莫里青山,馬鞍山,西尖山,東尖山,
地理位置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東經124°50′至125°46′,北緯43°03′至43°38′。東部與雙遼縣相接;南部與雙陽,東豐兩縣相鄰;西南與梨樹縣為鄰;西和西北部與公主嶺市接壤;北部與省會長春市郊區為鄰。全境東西長70多公里,南北寬為60多公里。總面積2523多公里。
伊通地段分為南北兩大山脈。東南部為吉林哈達嶺山脈,地處長白山脈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此山脈最高峰青頂子山,為伊通群山最高峰;北部為大黑山脈,是伊通乃至吉林省最重要軍事基地。南北山脈中間,是開闊的地塹平原。
地質形成
伊通火山群由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十六座火山穹丘組成。距今約有3380萬年-860萬年。16座火山分布區域達640餘平方公里,保護區總面積764.8平方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43°35′。火山群是屬自然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獨特的鹼性橄欖玄武岩,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確認為“伊通型”而獨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火山穹丘均由鹼性橄欖玄武岩組成。拔地而起,弧峰聳立,對應展布,遙相呼應分布於伊通大地。
火山群北東向沿依蘭—伊通地塹呈兩列分布,橫跨伊通河。其單體面積大小不一,大者達四平方公里左右,小者在零點零零貳伍平方公里上下。海拔高度一般為230~430米,相對高差在150米以下。火山單體之間距離各自不等,在十至幾十公里之間。每座火山為竅丘狀或錐狀,山頂多較園滑、山坡有陡峭有緩坡,山石多為直立產生。
分布名稱
七星山按照北斗勺子形狀分布,依次為:大孤山、小孤山、北尖山(靠山尖山)、莫里青山、馬鞍山。 西尖山、東尖山。
旅遊業
伊通火山群大多數山頭岩石裸露,中下部生長有灌叢或次生林。直立產生的鹼性橄欖玄武岩,造就獨特的山石風景。七星山具有一般玄武岩火山通常所不具備的特點。雖然它既無明顯熔岩流和熔岩被,也沒有一系列火山口、火山瀑布、火山湖等地質地貌特徵,但它卻有大自然所賦於的許多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石林組成的“孔雀開屏”、“鷹嘴崖”、“蘆笙崖”、“塔林”、“石孔雀”、“孔雀蛋”等難得的自然景觀,不遜於美國懷亥俄明州世界號稱為“魔鬼之塔”。
伊通七星山型如大廈,似如馬鞍,恰如元寶,形似蓮花,或如鯤鵬展翅,或如兵陣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龜望日。其美麗神奇給伊通大地增加了神奇的色彩。“二郎擔山”的神話,使東、西尖山成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傳說,把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關係抒發得酣暢淋漓。
七星山構成了一幅幅火山山水風景,天然精雕細刻的絢麗畫卷,一座座火山就是一座座天然博物館,為四海遊人所鑑賞。來伊通就看到了火山地質公園, 更欣賞到了石林風景。
特色
伊通火山群是世界上罕見的玄武岩火山,每一座都在平原上獨立高聳,在平原上火山遙遙相望,構成伊通獨特的風景。其中有7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故名“七星山”。七星山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罕見。伊通七星山就是中國七處七星山之一。伊通七星山是世界罕見的玄武橄欖岩火山。山石是獨特的立柱型。山石的橫截面有的呈四邊形,有的呈五邊形,有的呈六邊形。林立的山石造就獨特的風景,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的驚嘆。七座山峰橫跨伊通河兩岸,在伊通大地各自獨立高聳,陡峻奇麗,排列北斗七星星座樣式。來吉林不看“七星山”,就不知道山的神奇;來伊通不登“七星山”,就不知道山的險峻。正如人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伊通“七星”甲中華。
各自風貌
大孤山
大孤山是伊通火山群中最大的一座火山,被譽為“七星山之首”,滿語名為阿勒坦額墨勒,意思是金色的馬鞍子。距離伊通縣城西南15公里處,大孤山街北。位於東經125°5′,北緯43°2′。此山中部凹陷,東南西三面陡峭險峻,北部低降斜坡。山上有四座山峰,姿態各異。行駛在伊公公路,伊通至遼源公路,遠遠可見巍峨高聳,雲霧繚繞,便有登山之急想。
大孤山四座山峰:有東北峰、東南峰、西北峰、西南峰;一座孤山四座山峰,遠看似馬鞍子,似金馬駒,奇特優美,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1、東北峰構造奇特,景觀賽如桂林的山。
東北峰呈石林狀。玄武岩柱體橫截面呈四邊形,直徑大多為10-30厘米,節理柱石頭直立產生,參差不齊,總體看為塔形狀。多組石塔構成奇特的石林。此峰也叫塔林峰。
從東北坡登石階上山,來到石林,你會看到很多奇異的石景:石炕、石炮、石井、仙洞、石屏障等天然景觀。
2、東南峰高而險峻
東南峰是大孤山最陡峭的山峰,海拔高度430米。東南坡度陡峻,山石林立,無人登攀。只有北坡稍緩,大孤山旅遊局為了叫遊人能登上此山峰,在西北坡安裝了鎖鏈,登山者可以拽著鎖鏈登山。山上建造了一涼亭,登上去的人可以在山巔北觀莫里青山,西北眺望北尖山,東北遙望西尖山,東尖山。北部群山環繞,南部群山連綿,此時更能體會到“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含義。
此峰東南、東北山麓一帶,樹木繁茂,既有天然次生林,又有人工林。主要樹木有松、柳、榆、槐、椴、柞、樺等。等到秋季,樹葉五顏六色,給大孤山增加了神奇和美麗。
遠看此山峰山巔渾圓,很像一隻烏龜,所以這個山峰也叫“龜峰”。有人也叫這個山峰為虎頭蜂。
3 、西北峰
西北峰是大孤山四座山峰中最高山峰,海拔高度430.5米,峰頂部為南北走向延伸的山脊,北坡特殊的陡峭而險峻,山崖下片片松林和槐樹,站在山巔,時時聽到鳥鳴。不管天氣多么炎熱,站在這裡也是涼爽清新。如今這裡建造了觀星台,順著山脊走,是一段石尖鋪滿的石路。踩著石尖,不經意間,腳底板進行了按摩,既減少了登山的疲勞,又進行了全身脈絡的打通,真乃天然的享受。來到了觀星台南望山山相連,歡欣嶺水庫盡收眼底,西北望二龍湖蜿蜒如帶,纏繞在北尖山山腰。東北看三聯水庫漁船飄蕩,真乃神仙境地。
從南坡下山,來到大孤山鎮,再回看此峰,山峰極像巨象,故稱為象峰。
4、西南峰
西南峰海拔高度430米,封頂開闊,面積大約700多平方米,可容納千人佇立。站在此山峰看大孤山鎮,繁茂錦繡。1567年(康熙9年),在這個山峰建廟叫“青雲觀”,這個山峰因此得名為“青雲峰”。在破四舊年代此觀被摧毀。2002年由吉林市民營企業家張寶安出資在此峰重建青雲寺。2006年6月,慈慜法師應縣宗教局邀請,住持青雲寺。從此晨鐘暮鼓,又榮繞于山間。
青雲寺地處大孤山青雲頂峰,東臨虎頭蜂,西靠觀星台,登星台遠眺,一副七星北斗落入眼帘,使人有一種脫凡超俗的感覺,所以來拜寺的人,絡繹不絕。
如今大孤山成為伊通旅遊勝地,賓館飯店,交相輝映,使這裡格外的喜人,春看百花,夏有果香,秋賞紅葉,冬臨冰雪。流連忘返,如臨仙境,快樂逍遙。
小孤山
七星山之一,位於東經124°57′,北緯43°14′。距離縣城西南30公里處。小孤山位於一盆地中心,平地拔起。從北坡看很小,從南坡看很高大。小孤山的形成,由於間歇性爆發和溶漿侵出,岩石顯示了層狀。岩石為鹼性橄欖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年齡大約為1150萬年。
此山山巔原有一圓形巨石,就像一頂具帽,由於大量採石,具帽已經沒了面目。留下的是不規則的巨石。
此山的西半部山體南半部山體石頭裸露,可見到內部結構,是地質學家研究死火山的最好教學基地。
這個山南麓原有白衣寺,文化大革命時候把它摧毀了。
小孤山雖然不大,但是在平原和二龍湖匯集處有這么一座山,也很可觀。站在山頭四處望,遠處高山丘陵依稀可見。看二龍湖水微波蕩漾,也很有一分詩情畫意。
北尖山
北尖山(靠山尖山村西部)七星山之一,位於東經124°55′,北緯43°21′。距離縣城西30公里處。坐落在靠山鎮尖山子村西部。
主要岩石也是鹼性橄欖玄武岩,有地下岩漿侵出堆積而成。山體是錐形體,這個山與二龍湖水銜接,山水相依,是七星山中保存地理概貌最完好的一座火山。山上樹木叢生,老柳和古槐纏繞相連,藤條將山裡的樹木連線到一起。看到這個山才看到了古代,樹木保存的完好,地質也保存的完好,這裡的野生動物,植物也保存的完好。據當地人說,山上有很多蛇,你不侵犯它們,它們也不侵犯你。
在北尖山西南0.5公里處,又有一山,形體和北尖山山一樣。山形酷似北尖山,岩石也和北尖山類似,但比北尖山略低,當地百姓稱北尖山與此山“夫妻”山。
因為夫妻恩愛,山也和諧,這2 座山保存的地貌最完好。也許是當地百姓不忍心破壞它們的幸福生活。
兩座山峰臨湖而立,山清水秀,使這裡的風景格外的迷人。
莫里青山
莫里青山是 七星山之一,位於東經124°47′,北緯43°14′。距離縣城西,偏北一點的17公里處。在莫里青鄉南部。
莫里青鄉是伊通很有特點的鄉鎮,北部為山區,南部為平原。山區與大黑山脈相連,平原中高高聳立著莫里青山,似乎這裡就有說不完的神奇。
莫里青山形成時間大約和大孤山相同,主要岩石也是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別的山不同的是,此山的岩石含有大量的二輝橄欖岩包體,包體大小不一,使岩石格外的強硬。此山岩石都是直立產生,玄武岩橫截面很奇異。多呈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直徑約為10——40厘米,呈弧形產出,從上到下直徑逐漸加大,形成頂部收斂,底部散開的獨特形態。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如老鷹啄食。這些岩石是岩漿在噴溢和侵出過程中,隨著堆擠的壓力和溫度的降低凝固收縮而成柱狀體。遠看山體呈現圓錐狀。山巔原有十餘米高的的鷹嘴形峭壁,鷹嘴下可容納3—5人躲避風雨。此峭壁於1974年大興水利採石炸毀了。
雖然山巔沒有了本來面目,但是人們還欣然來登此山。不來此山就不知道什麼叫斷崖險峻。茫茫的平原上,高高的聳立著這座山,真叫人讚嘆不已。這座山很有趣:西、北坡有很多樹木,且不高大;東、南坡全是岩石。有人看到南坡沒有樹木,看起來不陡,很想登山,千萬不要從南坡登山。因為在半山腰就是直立的山崖,來到山崖就陷入了困境。有膽量的就要繞到東坡上山了。
繞到東坡登山可體會到了險峻和勇敢。一步一石,一步一險,直立的岩石可是需要你時時刻刻爬著攀援。
山脊是南北走向的岩石連綴在一起,構成山巔,站在山巔遙望,伊通大地盡收眼底。
尤其到了冬季,莫里青山更是充滿了神奇,令人嚮往。
馬鞍山
馬鞍山七星山之一,位於東經125°11′,北緯43°26′。距離縣城西北12公里處,馬鞍山鎮南部。因山形酷似馬鞍子,稱其山為馬鞍山,這個鎮因山得名,稱其馬鞍鎮。山形呈長方體,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此山南北高,中間低,相對高度只有30米,是較低的火山。主要岩石是鹼性橄欖玄武岩並含有少量的二輝橄欖岩,岩石中有少量的氣孔。此山的形成,在早期以噴溢為主,後來慢慢侵出。岩石節理為柱狀體和片狀。直徑較小,橫截面多為五邊形。
別看此山很小,形成的年代可比有名的大孤山要早很多萬年。此山的年齡大約為1190萬年。
在馬鞍山鎮內,登上此山東望蜿蜒的伊通河,東南看西尖山和東尖山遙遙相對,南看大孤山巍峨高聳,西望莫里青山雲霧繚繞,風景很迷人。
古代此山建立了寺廟,在反對迷信鬥爭中被毀壞;解放後在這裡建立了紀念碑,紀念為解放伊通做出貢獻的英雄。
西尖山
西尖山是七星山之一,滿語名為西勒富善崗。位於東經125°14′,北緯43°21′,距離縣城西北4公里處。山體呈圓錐形。主要岩石為粗玄岩和鹼性橄欖玄武岩兩種。柱狀節理非常發育。柱狀體橫截面多為五邊形,六邊形。直徑30厘米——50厘米。長數米至數十米不等。岩石都是直立產出,四周向外部傾斜。全體形態呈扇形裝排列。遠看西尖山,平地拔起一座椎體。非常壯觀
西尖山年齡大約為2080萬年。此山北坡陡峭,南坡傾緩。在南坡半腰處有天然洞,主洞1個,長22米,寬12米,高1.8米;傾角35°。輔洞3個,長度分別是20米、10米、8米;寬度分別為4米,3米,1米;高度為1.8米、1.5米、0.8米;傾斜角分別為10°、50°、65°。洞頂壁光滑,洞內陰濕。此洞四周全是岩石,南山坡不見樹木,沙石滿坡,爬山看起來很緩,可是上山就要時刻防備路光滑。半山腰處是石林,山石陡峻,很有“猿猴不攀援”氣勢。
伊通河圍繞東北部,有山有水,東與西尖山遙遙相對。北望公路交錯,南望公路環繞,站在山巔看伊通,風景如畫。
正因為這個山奇特,有山有水,有天然洞,來旅遊的人很多。不到此山就不知道險峻,不到此山就不知道伊通的美麗。
東尖山
東尖山七星山之一,滿語名為東勒富善崗,位於位於125°18′,北緯43°23′。在縣城北6公里處。從縣城北望平原,高高聳立這一座大山,其椎體高大,陡峭。從伊通去往長春的高速就在此山南部。坐在車裡看西尖山,高大巍峨。吸引商客的眼帘,讚不絕口。 南坡緩坡可登山,東,西,北三面峭壁立陡。其山樹木繁茂,主要岩石為鹼性橄欖玄武岩,與西尖山遙遙相對。兩座山相距6公里,遠看兩座山形體相似,都是圓錐形態,高度也相近,被稱為“姊妹山”。在民間有“二郎擔山”的傳說。
東尖山海拔430米為伊通火山群中形成最早的火山,大約3000多萬年。
伊通七星山是中國乃至世界研究地質年代和火山形成的重要教學基地。獨特石林,古槐翠柏,使七星山更加迷人。她的排列,狀如北斗,給伊通大地送來萬福。七星福地生活著幸福快樂的伊通各族人民,伊通七星就是伊通的代名詞,提到七星,就知道伊通;提到伊通就要看看七星。有人說生活在伊通不用愁吃穿,因為伊通是五福之地;不到桂林就可以知山水,因為伊通有美麗的七星山。
八。天上有七星,地上有七山
伊通滿族自治縣有七座自西北向東錯落排列的火山。即大孤山、小孤山、東尖山、西尖山、北尖山、馬鞍山、莫里青山。這7座孤山位於縣城西部,橫跨伊通河,長勺一般排列著,峻峭挺拔,各展風姿於平川之上。晨夕望之,籠罩於雲霧之中,為古老的“伊通州”增添了神秘感。伊通的七星山是我國和世界上少見的玄武岩質穹丘式火山類型的地質遺蹟,它具有獨特的柱狀節理等火山地質,其地貌景觀和現象,是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教學實習基地。對研究火山活動、地震、區域穩定、新構造運動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現已成為旅遊、休息的一方勝地。
建區以來,先後有美國國家聯邦地質調查局、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義大利羅馬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海參崴國立科技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德國漢諾瓦古生物研究所、第三十屆世界地質大會東北科考小組、國家地礦部、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中顧委、國家民委、國務院編委等部門和單位及國內外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來保護區進行科研、科考、科普教學及旅遊觀光活動,每年可達數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