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沙托夫,通稱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群魔》中的人物,瓦爾瓦拉·彼特羅夫娜·斯塔夫羅金娜的貼身男僕的兒子,大學生,曾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有一妹妹達麗婭·帕夫洛夫娜(達莎),被瓦爾瓦拉收為養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萬·沙托夫
- 別名:沙托夫
- 性別:男
- 登場作品:群魔
人物形象,人物經歷,人物關係,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
沙托夫的外貌與他的信念完全相符:他行動笨拙,蓬亂的、淺色的頭髮,矮個兒,寬闊的肩膀,厚嘴唇,濃重的、下垂的淺黃色眉毛,皺眉蹙額,目光總是陰陽怪氣、頑固地低垂著,仿佛對什麼感到羞愧似的。他的頭髮中總剩下這么一綹頭髮,怎么也撫不平,總是撅著。他年約二十七八。
人物經歷
沙托夫從前是大學生,在一次學生鬧事後被學校開除。他小時候曾受業於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即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韋爾霍文斯基),可是他一生下來就是瓦爾瓦拉·彼得羅芙娜的農奴,因為他的生父是她已故的跟班帕維爾·費奧多羅夫,曾受過她不少恩惠。因為他高傲而又忘恩負義,所以她不喜歡他,他被學校開除後也沒有立刻回到她身邊,她當時特意給他寫了一封信,他也不予理睬,寧可受僱於一個開明商人,替他做牛做馬,給他的孩子們教課,因此她怎么也不能原諒他。他跟這個商人家庭一起出國,與其說是當家庭教師,不如說是個照顧孩子的男僕;不過他當時倒的確很想出國。孩子們身邊還有一位家庭女教師,是一位活潑麻利的俄國小姐,她也是在臨行前才進這家人家的,他們雇她多半因為她便宜。可才過了兩個月,商人就把她趕走了,說她有“自由思想”。在她之後接著離去的還有沙托夫,事隔不久,他就跟她在日內瓦結了婚。他倆同居了大約三周,後來就分手了,就像兩個自由的、不受任何約束的人一樣;當然,也是因為窮。後來他就一個人在歐洲長久漂泊,靠什麼生活只有上帝知道;據說,他曾在街頭給人擦過皮靴,還在一個港口當過搬運工。最後,大概一年前,他才回到老家,回到我們這兒,跟他年老的姑媽住在一起,過了一個月就把她送了終。
在國外的時候,沙托夫徹底改變了他過去的某些社會主義信念,跳到另一個相反的極端。他是屬於那種抱有理想主義的俄國人,某種強大的思想會突然戰勝他們,一下子把他們壓倒,使他們永世不得翻身。他們從來駕馭不了這種思想,可是卻熱烈地信仰它,他們就像被壓在一塊大石頭底下,身體被壓成了兩半,於是後來他們就畢生都在臨死前的痛苦掙扎中度過。
人物關係
父親:帕維爾·費奧多羅夫(瓦爾瓦拉的已故貼身男僕)
妹妹:達麗婭·帕夫洛夫娜(達莎)
妻子:瑪麗婭·伊格納捷夫娜·沙托娃(即“女旅客”)
人物分析
- 在沙托夫的世界裡,斯塔夫羅金也起過精神導師的作用,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說,我們俄羅斯人一定有自己的信仰,只要這個人成了無神論者,他就立刻不是俄羅斯人了。他堅信俄羅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並把民族提高到了神的地位。沙托夫虔誠地信仰本民族和本宗教,摒棄了早期的無神論觀點。沙托夫性格耿直倔強,與他的親生妹妹——溫順的達莎截然不同,他看不慣斯塔夫羅金對瘸腿女人的做法,因此不惜對他崇拜不已的精神導師斯塔夫羅金打了一記耳光,但他的性格也是他的弱點,當他得知彼得(彼得·斯捷潘諾維奇·韋爾霍文斯基)及其小組成員欺騙他,不肯放過他以後,他依然毫不畏懼,直至小組成員相信彼得所言——沙托夫會去告密,一起密謀將其殺害。沙托夫如同基里洛夫一樣,相信斯塔夫羅金曾經灌輸給他的信仰,成為了彼得用血的力量將其小組成員凝聚起來的祭品。
- 在《群魔》中,大學生沙托夫形象被描寫為基督教宗教思想的體現者,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基於彌賽亞主義的社會歷史觀。作為“虛無主義者”,沙托夫屬於理想主義的年輕一代。他對斯塔夫羅金灌輸的思想終身痴迷不已。這種令其震驚的有力思想的實質又是他無法把握的。盲目的信仰使得他“仿佛被壓在一塊把他軋成兩半的石頭底下,一生都在臨終前的痛苦掙扎中度過”。沙托夫崇尚宗教,並且把上帝同民族的普遍的本質屬性等同起來。同時,他認為俄羅斯民族是地球上唯一“體現上帝旨意”的民族,他注定將以一個新上帝的名義來更新、拯救現存的世界,並且它也是唯一被賜予通向新生活鑰匙的民族。而“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會甘心在人類中充當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充當頭等角色,而一定要獨占鰲頭”。沙托夫基於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尋神”的信仰之路。與此同時,從自身特定的宗教觀點出發,沙托夫對理性和科學進行猛烈的抨擊,他斷言理性不僅不具備確定、分辨善與惡的功能,而且總是不免將善與惡加以混淆,而科學也總是藉助強權以解決社會問題。沙托夫的“反虛無主義”立場,他的“理想主義”個性,使得他逐步背離社會運動。最後他決意脫離秘密組織,另謀他途,末了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