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切列帕諾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切列帕諾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切列帕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Черепанов(1895-1984)蘇聯中將黃埔軍校首席顧問、北伐戰爭時期的第一軍顧問(1926-1927)和抗戰時期的蘇聯援華總顧問(1938-1939)。二戰時期的蘇聯第23集團軍司令(1941-1944),保加利亞軍隊總顧問(1946-19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切列帕諾夫
  •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Черепанов
  • 國籍:蘇聯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84
  • 職業:蘇聯中將
  • 畢業院校:伊爾庫茨克準尉學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1926年北伐戰爭時,任第一軍顧問,參與東征閩浙的戰役
駐中國顧問,在蘇德戰爭中,

駐中國顧問

名字也翻譯為切列潘諾夫,黃埔軍校首席顧問,蘇聯二戰時期的23集團軍司令。生於車里雅賓斯克地區基斯良科科耶村一個農民家庭,開始在礦業學校學習,1915年入俄軍服役,1916年畢業於伊爾庫茨克準尉學校,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任上尉連長,1917年加入赤衛隊,參加了攻占冬宮的行動,1918年正式加入蘇軍,2月再斯普科夫和德國占領軍發生衝突,內戰期間在西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歷任團長、旅參謀長和旅長。1923年在工農紅軍軍事學院畢業,1924年6月派往中國廣東,任黃埔軍校首席顧問,和軍校總教官何應欽一起參與軍校的創建工作。1926年加入蘇共。後任黨軍第一師顧問,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顧問,先後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平定楊劉叛亂和二次東征,1926年北伐戰爭時,任第一軍顧問,參與東征閩浙的戰役。1927年6月回國任第43步兵師副師長,1928年畢業於高級首長進修班,1929年4月進入阿富汗,接替維·馬·普里馬科夫指揮在阿富汗的蘇聯支隊,當時化名為阿里汗,6月調遠東紅旗集團軍,以師長身份參加中東路戰爭。1933年10月-1934年4月任彼得和保羅步兵團指揮官,國防人民委員部檢察組組長,1935年11月授予師級指揮員軍銜。抗日戰爭後中蘇關係好轉,1938年8月至1939年秋任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開始任華北戰場顧問,後任中國軍隊軍事總顧問。參與制定武漢保衛戰的計畫,並直接參加武漢會戰,九江失守後,他力主立即反攻,導致了主張後退決戰的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被解職。1939年初他南昌會戰前他制定了先發制人的切列潘諾夫計畫,但被薛岳以種種理由推遲,結果日軍反而搶先動手,國軍迅速丟失了南昌,他的反攻南昌計畫也因為部隊執行不力而無法貫徹。年底他回到蘇聯,幸運的躲過了大肅反。
亞·伊·切列帕諾夫亞·伊·切列帕諾夫

在蘇德戰爭中

衛國戰爭時期,任西北方向總司令屬下總監察長,1941年9月任第23集團軍司令,在列寧格勒北部和芬蘭軍隊對I抗,1943年突破列寧格勒封鎖,9月晉升中將,1944年6月11日至20日,第23集團軍轄步兵第97、第98、第115軍,第17築壘地域和其他部隊,參加維堡戰役(1944)。此次戰役進程中,集團軍兵團和部隊利用第21集團軍的戰果,克服複雜地形障礙,繼續發展進攻。6月17日日終前,突破芬軍第1和第2防禦地帶,迫使芬軍統帥部將自己的軍隊撤至沿武奧克薩河水系各湖泊北岸第3防禦地帶。爾後,第23集團軍左翼兵團和部隊參加突破這一防禦地區,其中央和右翼兵團和部隊順利拔除武奧克薩河敵登入場,占領了該河水系各湖泊南岸。7月蘇芬停戰後。調南方戰線,1944年11月起任盟國對保加利亞管制委員會助理,副主席。1947年任該委員會主席和保加利亞軍隊總顧問。1948年任高等軍事院校部副部長。1955年退入預備役。1984年7月6日在莫斯科病逝。曾獲5枚紅旗勳章,一枚二級庫圖佐夫勳章。著有《在普斯科夫和納瓦爾地區》、《戰鬥的洗禮》、《紅軍的初戰》、《中國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中誕生》和《駐中國軍事顧問札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