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多·羅斯福第一任期的陸軍部長和第二任期的國務卿,他在任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立總參謀部和參謀長辦公室,創立陸軍軍事學院,將州民兵改編為國民警衛隊,緩和美國和拉丁美洲和日本的外交關係,退休後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191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晚年反對威爾遜的外交政策,親赴戰亂中的俄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萊休·魯特
- 外文名:ElihuRoot
- 出生日期:1845年2月15日
- 逝世日期:1937年2月7日
- 職業:律師
- 性別:男
生平簡介,早年生涯,陸軍部長,國務卿,晚年活動,
生平簡介
伊萊休·魯特ElihuRoot (1845年2月15日-1937年2月7日)是美國著名的律師和傑出的政治家,曾先後擔任地方檢察官、陸軍部長,國務卿,紐約州參議員,制憲會議主席等重要職務,是191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1845年2月15日,魯特出生在紐約州克林賴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漢密爾頓大學的數學教授。早年從事律師行業,曾擔任切斯特·艾倫·阿瑟和西奧多·羅斯福的私人顧問,1899年,威廉·麥金萊總統任命他出任內閣陸軍部長,並在羅斯福總統手下繼續該職務,在此期間,他處理了美屬殖民地的一系列爭端,在國內積極推進美國軍事組織的改革。他曾是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的負責人,並一手創立了美國陸軍戰爭學院。1904年魯特辭職了陸軍部長職務,並拒任紐約州州長職位。
1905年約翰·海伊國務卿病死任上後,老羅斯福總統命令魯特接任國務卿,在職期間,改善了美國和美洲各國及日本的關係,並致力于海牙國際法庭的籌建。
1909年1月他辭去內閣職務,回紐約後被選為共和黨參議員,並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1912年魯特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他在晚年仍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反對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對外政策,親率使團赴戰亂中的俄國,並建立常設國際法庭,出席國際限制軍備會議。1937年2月7日,伊萊休·魯特在紐約去世。埋葬於他的母校漢密爾頓大學公墓里。1972年,伊萊休·魯特故居(Elihu Root House)被宣布為美國國家歷史遺址。
早年生涯
1845年2月15日出生於紐約州奧尼達克縣柯林頓鎮,父親奧倫·魯特是漢密爾頓大學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教授,學識淵博;他的母親是南希·惠特尼。伊萊休從柯林頓中學畢業後,考入了父親任教的漢密爾頓大學,他沒有繼承父親的專業,而是選擇了法律專業。1864年作為畢業生代表作了告別演說,後在紐約州的羅馬科學院任教,當了一年老師後,他又進紐約大學深造法律,1867年取得學士學位。
一年後他和 約翰·恩斯海特合夥開了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開始獨立為委託人辦案,不久以後成為美國最大的公司“特威特集團”的法律顧問,為該公司的幾個成員辯護,一時成為新聞人物。1878年1月8日與克拉克·威爾斯結婚,生有三個孩子。當他過去律師界的朋友切斯特·艾倫·阿瑟成為紐約港徵稅官後,他成為阿瑟的私人顧問。1881年阿瑟成為總統後,即任命伊萊休為紐約南部聯邦檢察官。他在這個位置上勤勤懇懇,一直乾到阿瑟從總統位置上退下來為止。隨即擔任紐約州制憲委員會主席,因和人發生衝突辭職,轉而擔任西奧多·羅斯福的法律顧問,幫西奧多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在西奧多當州長時,採納他的建議,對享有特權的大公司徵稅,行之有效。
陸軍部長
1899年8月1日,威廉·麥金萊總統任命他繼羅素·亞歷山大·阿爾傑後出任內閣陸軍部長,他一上任就著手處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的問題。根據1898年的巴黎和約,美國取得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這兩個戰略要地。1899年菲律賓獨立戰爭爆發,2月,美國向菲律賓革命政府發動進攻,在島上成立了一個由美國陸軍管理的政府,並起草了訓令,其中包括制定該島的憲法、法典、法院系統及任命行政官員。此後,伊萊休·魯特又直接指揮總督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在島上成立了4個行政部門(內政部、商務和公安部、財政和法務部、教育部)進行統治。
於此同時,在波多黎各也成立了陸軍領導的政府,在他的領導下,軍事管制由美國陸軍的醫務、工兵和軍需三個部門承擔,才外,伊萊休還大大削減行政費用,建立新的臨時法院,設立教育系統以及公開審訊和民主選舉等一系列措施,從而鞏固了美國對波多黎各的統治。
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帝國放棄了對古巴的一切權利,但特勒修正案禁止美國兼併古巴,美國只答應在古巴人在美國軍事管制下建立一個“自由獨立”的政府。作為陸軍部長,伊萊休草擬了幾條意見交給古巴制憲議會。第一:古巴不得與外國締結侵犯其獨立的協定。第二:古巴不得舉借超過其正常收入的債款。第三:美國對古巴有干涉之權,並可以再古巴設立海軍基地。1901年3月2日,美國政府代言人奧利維爾·特拉普以他所擬條款為藍本,稍加修改,便作為美國陸軍撥款法案的補充條款提交國會通過,這就是《普拉特修正案》,迫於美國壓力,古巴制憲會議不大不把這一修正案納入古巴憲法,這樣古巴名義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已經淪為美國的附庸國。伊萊休·魯特辯解道:" 介入和干預和干涉古巴事務不是同義詞。“
在他擔任陸軍部長第二年,中國發生 的義和團運動招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魯特派阿德納·查菲將軍率領美軍參加八國聯軍。同時,在海·約翰生病期間,魯特幾次作為代理國務卿和美國政 府的代言人,幫助制定和實施了針對中國的“門戶 開放”政策,開始涉足對華關係的處理。 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和美軍首先攀登北京城牆 的同時,魯特密切關注著中國的局勢,他擔心美國在 華公民的安全,害怕中國被瓜分,認為“瓜分中國將 會是繼羅馬帝國滅亡後對人類影響最嚴重的事 件。”…對此,魯特謹慎歡迎德皇威廉二世派瓦德西任聯軍總司令的建議;但另一方面,魯特又提醒德 皇說:“美國軍隊參與的聯合行動將遵照海約翰第 二次門戶開放照會的原則”,這反映出魯特在關 鍵時刻希望美國與其他列強能夠一致行動,並且這 種一致行動必須建立在美國“門戶開放”原則的基 礎之上。 《辛丑條約》簽訂後,列強開始撤退在華軍隊。 關於撤軍問題,魯特認為只要其他國家同意撤退在 華軍隊,美國就會撤軍。他認為國會應同意派遣足夠多的軍隊到中國來迫使清政府讓步,因為“這顯 示出美國外交背後的軍事實力,它比在北京的遠征 軍有更大的分量。
作為陸軍部長,伊萊休對陸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改組陸軍軍隊,從議會手中贏得了獨立建立6-10萬軍隊的特權,並開始指揮和調遣在華盛頓的一線軍職人員,建立起一支獨立於國民警衛隊之外的聯邦軍隊。第二,創辦美國陸軍軍事學院,專門培養軍事專業官兵。第三,成立國防參謀本部,規定軍官必須輪流擔任參謀和帶兵工作。進行這些改革時,伊萊休排除了官僚機構中的許多反對意見,充分顯示了他在治理軍內政務方面的才幹。
1903年,伊萊休受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委託,參加了英美關於阿拉斯加邊界案的仲裁,委員會最終以4:2的表決做出了有利於美國的仲裁。
國務卿
1904年1月31日,伊萊休辭去了陸軍部長職務,並推辭了競選紐約州州長的請求。但是1905年7月20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又把他召回內閣,委任為國務卿的重任。
他上任伊始,就開始改革公務員制度,引入了一種新的檔案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務員系統,目的是想提高公職人員的辦事效率,精簡機構和杜絕官僚。同時他還提出一套新的外交人員工作評分標準,以此為標準就可以隨時撤任外交人員,有利於舉賢任能,提高外交事務水平,他還建議廢除顧問費制度,建立一套新的工資等級制度,這些措施實施後在國內反響頗大。
1905年夏天,伊萊休去里約熱內盧參加泛美國際會議途中,對拉丁美洲各國進行了一次旅行訪問,提出在平等的基礎上改善美國和拉美各國的關係,這次訪問增進了美國和拉美各國關係的諒解,隨後他被泛美大會推舉為大會名譽主席。此後他還同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奧行帝國、瑞士、挪威、瑞典、丹麥、荷蘭等國簽訂了仲裁條約。1907-1909年間,魯特作了大量工作來改善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支持加拿大取得獨立的外交地位,還主張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國際仲裁法庭“,以協調和裁決各國之間發生的爭端。
魯特作為西奧多·羅斯福的國務卿,在外交上竭力支持總統的大棒加蜜糖的外交政策。多米尼加共和國由於不斷的革命,無力償還債務,美國商人因此遭到巨大的損失,為此,1906年美國就海關稅收問題與多米尼加談判,確立了美國徵收和分配多米尼加關稅的權利,這樣,美國獲得了在多米尼加貿易和維持秩序的特權,並進而以幫助拉美各國以擺脫國內動亂的名義,充當拉美各國的國際警察,因此,美國的勢力進一步滲透到拉美各國。
西奧多·羅斯福被認為是親日派的總統,作為國務卿的伊萊休·魯特也努力發展與日本的關係 ,由於1906年舊金山公立學校事件和日本的獨占南滿政策,美日關係出現危機,為了緩和美日矛盾,1906年作為和平信使的大白艦隊進行環球航行,並停靠東京灣,艦隊一離開東京港,魯特就和日本駐美大使高平小五郎締結《魯特-高平協定》,美日彼此同意:(一)維持太平洋之現狀,並彼此尊重對方在該區域內之屬地;(二)支持中國之門戶開放;(三)以和平方法維護“中國之獨立與完整”。美國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權益,日本許諾不干涉美國在菲律賓的行動。同西奧 多· 羅斯福一樣,魯特“不公開拋棄美國應當作為中國的保護 人以及至少從長遠看中國是美國的一個重要市場的 理論。這項協定在1908年11月30日公布,美日關係得到緩解。
1909年1月27日,魯特辭去國務卿職務,回到紐約州後成為共和黨國會參議員。
晚年活動
1909-1915年參議員任期內,魯特積極參與了美國的國務活動,1910年他以首席檢察官的身份代表美國出席海牙國際法庭,就英美就大西洋沿岸鱘魚問題參加仲裁,順利的解決了這一長達五年的糾紛,魯特還被塔夫脫總統任命為常設仲裁法庭的法官。同時還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以及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純科學發展委員會主席,1912年,伊萊休·魯特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在國內事務方面,魯特在1913年通過《聯邦儲備銀行法案》中起了重大作用。根據這一法案,美國成立了一個由聯邦政府控制下的銀行,以控制一切私人資金,從而穩定了國家的金融。在外交政策方面,他的意見仍然舉足輕重,1915年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賴恩和哥倫比亞簽訂了一項條約,規定美國應付給哥倫比亞2500萬美元以結清巴拿馬獨立而遺留的債務,他認為條約序文中有美國道歉的內容而堅決反對這一條約,並最終占了上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72歲的魯特作為全權大使率外交使團前往俄國,在彼得堡大造輿論,鼓勵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打下去直到勝利,並向美國政府建議成立一個情報局來影響俄國內政。
此外,魯特還擔任了漢密爾頓大學理事會理事和共和黨全國會議永久性主席,1937年2月7日,伊萊休·魯特因病去世,終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