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巴丹德(法語:ÉlisabethBadinter,1944年3月5日-)是一位法國女權主義作家、歷史學家,也是巴黎理工學院的哲學教授。她在2010年因其著作《女人與母親角色的衝突》(法語:Leconflit,lafemmeetlamère)而被法國《新聞雜誌》評為當年法國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巴丹德是陽獅集團創辦人馬賽爾·布路斯坦-伯藍肯(MarcelBleustein-Blanchet)的女兒,其丈夫為前法國法務部部長羅貝爾·巴丹戴爾。她是2009年第56名富有的法國公民,坐擁6.52億歐元的財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莉莎白·巴丹德
- 外文名:Élisabeth Badinter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44年3月5日
- 職業:女權主義作家、歷史學家、巴黎理工學院的哲學教授
人物經歷
伊莉莎白·巴丹德(法語:ÉlisabethBadinter,1944年3月5日-)是一位法國女權主義作家、歷史學家,也是巴黎理工學院的哲學教授。她在2010年因其著作《女人與母親角色的衝突》(法語:Leconflit,lafemmeetlamère)而被法國《新聞雜誌》評為當年法國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巴丹德是陽獅集團創辦人馬賽爾·布路斯坦-伯藍肯(MarcelBleustein-Blanchet)的女兒,其丈夫為前法國法務部部長羅貝爾·巴丹戴爾。她是2009年第56名富有的法國公民,坐擁6.52億歐元的財富。
在法國商界,她的父親馬塞爾·布路斯坦·布朗謝可謂無人不曉,出生於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的他一手創立了廣告和通信巨頭陽獅集團;在法國政界,她的丈夫羅伯特·巴丹泰是社會黨的卓越活動家,在密特朗執政時期推動了死刑的廢除。即便如此,她本人的光芒也不會因周圍的男人而失色,因為她正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巴黎理工大學兼職講師伊莉莎白·巴丹泰。
政論周刊《Marianne》去年進行的一項電話調查顯示,在法國公眾心目中,他們對伊莉莎白的尊崇不亞於搖滾明星。那么,這個有著灰藍色眼睛的女人,究竟靠什麼成為“法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早在20世紀70年代,伊莉莎白就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迄今為止,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利用自己的筆作武器,為拓展和保護女性權益奔走呼號。1980年,通過詳盡的調查,她出版了《母愛的神話》,分析了17世紀到20世紀以來母愛行為的轉變,對母性是一種“本能”的觀點提出了質疑;1986年,她出版了《男人/女人:互為彼此》,記述了兩性關係的歷史;1992年,又出版了《XY,男性化身份》,探討了從19世紀中葉到今天,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演化的歷程;2003年的《歧途》一書,則在回顧女權主義近30年來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譴責了某些新派女權主義者提出的關於婦女“犧牲”一說……
伊莉莎白的每本書一經推出,都會引發熱議。譬如在最新上市的《衝突:女性與母親》中,她尖銳剖析了西方盛行的“母性至上”理念,稱“綠色政治關於自然主義的浪漫定義,致使女性脫離職場,回歸家庭,從而為完美媽媽的頭銜所累”。該書不僅榮登法國暢銷書榜,並且引發了人們對“母親不應該承受太大壓力,不餵奶仍能成為好媽媽”等觀點的熱烈討論。反對的聲音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專門撰文稱,伊莉莎白對今日年輕女性的渴望知之甚少。
不管別人怎么說,現年67歲的伊莉莎白·巴丹泰從未對自己信奉的理念有所動搖。1986年,西蒙·德·波伏娃離開人世的時候,作為同路人的伊莉莎白在《新觀察家》雜誌上撰文高呼:“婦女們,你們應該感謝她的一切!”她稱波伏娃為自己的“精神教母”,而在外界看來,她與波伏娃最相通的一點,也許就是兩人都有強烈的抗爭精神,相關證據不勝枚舉——法國競選,各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名單必須按“一男後一女,一女後一男”的順序排列,她強烈反對這種做法;她曾奔走數月,只為禁穿穆斯林長袍的法令能夠生效;一對穆斯林夫妻因為女方謊稱童貞而被法院判決離婚,她表示對法國司法體制深感恥辱,主張“婦女的性慾是件私事”。可以說,只要看到哪裡有關於女性權益的爭論,伊莉莎白必定要發出自己的呼聲。
伊莉莎白·巴丹泰相信,在“性別差異”學說的掩蓋下,年輕女性受到有關社會生物學內容的理論影響,不自覺地把自己擺放在了雌性哺乳動物的位置上。她針鋒相對地指出:“女人不是黑猩猩,我們有自己的感受。”以3個孩子的家長的身份,她還強調過:“我像許許多多女人那樣,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因為我也是人類,而不是一隻雌貓。”
政論周刊《Marianne》去年進行的一項電話調查顯示,在法國公眾心目中,他們對伊莉莎白的尊崇不亞於搖滾明星。那么,這個有著灰藍色眼睛的女人,究竟靠什麼成為“法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早在20世紀70年代,伊莉莎白就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迄今為止,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利用自己的筆作武器,為拓展和保護女性權益奔走呼號。1980年,通過詳盡的調查,她出版了《母愛的神話》,分析了17世紀到20世紀以來母愛行為的轉變,對母性是一種“本能”的觀點提出了質疑;1986年,她出版了《男人/女人:互為彼此》,記述了兩性關係的歷史;1992年,又出版了《XY,男性化身份》,探討了從19世紀中葉到今天,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演化的歷程;2003年的《歧途》一書,則在回顧女權主義近30年來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譴責了某些新派女權主義者提出的關於婦女“犧牲”一說……
伊莉莎白的每本書一經推出,都會引發熱議。譬如在最新上市的《衝突:女性與母親》中,她尖銳剖析了西方盛行的“母性至上”理念,稱“綠色政治關於自然主義的浪漫定義,致使女性脫離職場,回歸家庭,從而為完美媽媽的頭銜所累”。該書不僅榮登法國暢銷書榜,並且引發了人們對“母親不應該承受太大壓力,不餵奶仍能成為好媽媽”等觀點的熱烈討論。反對的聲音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專門撰文稱,伊莉莎白對今日年輕女性的渴望知之甚少。
不管別人怎么說,現年67歲的伊莉莎白·巴丹泰從未對自己信奉的理念有所動搖。1986年,西蒙·德·波伏娃離開人世的時候,作為同路人的伊莉莎白在《新觀察家》雜誌上撰文高呼:“婦女們,你們應該感謝她的一切!”她稱波伏娃為自己的“精神教母”,而在外界看來,她與波伏娃最相通的一點,也許就是兩人都有強烈的抗爭精神,相關證據不勝枚舉——法國競選,各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名單必須按“一男後一女,一女後一男”的順序排列,她強烈反對這種做法;她曾奔走數月,只為禁穿穆斯林長袍的法令能夠生效;一對穆斯林夫妻因為女方謊稱童貞而被法院判決離婚,她表示對法國司法體制深感恥辱,主張“婦女的性慾是件私事”。可以說,只要看到哪裡有關於女性權益的爭論,伊莉莎白必定要發出自己的呼聲。
伊莉莎白·巴丹泰相信,在“性別差異”學說的掩蓋下,年輕女性受到有關社會生物學內容的理論影響,不自覺地把自己擺放在了雌性哺乳動物的位置上。她針鋒相對地指出:“女人不是黑猩猩,我們有自己的感受。”以3個孩子的家長的身份,她還強調過:“我像許許多多女人那樣,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因為我也是人類,而不是一隻雌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