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伊東巳代治生於
江戶幕府治下的
長崎,父親是長崎町年寄書物役。早年進入長崎英語傳習所修習英語。明治維新後,以
兵庫縣譯官身份在明治政府
出仕。明治15年(1882年)隨伊藤博文赴歐洲考察憲法,歸國後作為伊藤首相的秘書官,參畫起草
明治憲法。明治22年以後歷任首相秘書官、樞密院書記官長、貴族院敕選議員、第2次伊藤內閣書記官長、第3次伊藤內閣農商務大臣、樞密顧問官等職。還曾任東京日日新聞社社長,為報業實業家。作為樞密院的重鎮在昭和初期的政界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
人物生平
技術官僚
安政4年(1857年)5月7日生於
長崎酒屋町的一個大村藩
士族家庭,長崎町年寄(實際主持町地行政事務的町官)伊東善平的第三子。早年曾在長崎英語傳習所師從荷蘭學者圭多·維貝克,學習
英語、
法語、
荷蘭語等語言,明治4年(1871年)前往
東京,作為官費生進入明治政府
工部省電信寮的修技教場(即技術學校)學習,考試合格被錄用為長崎電信局電信技師。明治6年(1873年)8月8日任
兵庫縣政府六等譯官,同年9月1日任五等譯官。明治7年(1874年)1月7日任四等譯官,同年8月23日任三等譯官。明治8年(1875年)6月2日任二等譯官,同年10月15日兼任權大屬。明治9年(1876年)11月27日依願免本官和兼官。同年再次上京,受兵庫縣令、
元老院議官神田孝平推薦,並為當時的
參議兼工部卿
伊藤博文所賞識,舉薦至明治政府的工部省供職。
此後,伊東巳代治作為伊藤博文的
幕僚在伊藤身邊從事事務工作,開始發揮其才能。明治10年(1877年)1月10日任權大錄,同年1月12日任四等屬,同年12月18日任三等屬。明治11年(1878年)8月29日任二等屬,明治12年(1879年)8月8日任一等屬。明治13年(1880年)2月16日調入
內務省,任內務權少書記官。同年3月5日任太政官權少書記官,同年12月24日任太政官少書記官。明治14年(1882年)10月25日任參事院議官補兼書記官。明治15年(1882年)2月27日隨伊藤博文的歐洲憲法考察團赴
歐洲考察各國憲法。明治16年(1883年)8月4日歸國,同年11月12日任太政官權大書記官兼參事院書記官。明治17年(1884年)3月22日任制度取調局御用掛,同年6月25日任太政官大書記官,仍兼參事院書記官。
1885年(明治18年)12月22日,日本第一屆內閣——第1次伊藤內閣成立,伊東巳代治任首相伊藤博文的內閣總理大臣秘書官,同年12月28日任臨時官制審查委員。1886年(明治19年)4月10日敘奏任官一等、賜上級俸。1886年(明治19年),伊東巳代治與
井上毅、
金子堅太郎共同
參畫大日本帝國憲法、
皇室典範、華族令以及憲法附屬各項法典的起草和制定。1888年(明治21年)4月30日,伊藤博文辭去首相職務,轉任
樞密院議長,伊東巳代治隨之改任
樞密院書記官兼樞密院議長秘書官,敘奏任官一等、賜上級俸。1889年(明治22年)1月經過再次檢討,同年2月11日大日本憲法公布。1889年(明治22年)5月10日——1892年(明治25年)8月15日任樞密院書記官長,敘敕任官二等、賜下級俸。在此期間積極促進法典的審議。1890年(明治23年)9月30日——1891年(明治24年)11月17日,1894年(明治27年)1月23日——1899年(明治32年)7月18日兩次任貴族院敕選議員。在第1屆帝國議會上,他與井上毅共同就關於預算的憲法第67條作了解釋說明,並在1894年通過調查向伊藤博文作了報告。此外,在起草修改
不平等條約的意見書上受到伊藤的依賴,開始逐漸被賦予重要使命。
經營實業
1891年(明治24年),伊東巳代治收購了當時經營不善的《東京日日新聞》,也就是現在的
每日新聞的前身,並自任第3代社長。之後的日日新聞受到伊藤博文、
井上馨和
三井財閥的支援,其立場轉化為長州閥的“機關報”和政府的“御用新聞”。在
中日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的報導和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的宣傳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持擁護政府的論調。1904年(明治37年),《東京日日新聞》被
三菱財閥收購,後來的首相
加藤高明(
三菱老闆岩崎家族的女婿)取代任職13年的伊東成為新任社長。
政治攻防
1892年(明治25年)8月8日——1896年(明治29年)9月18日任第2次伊藤內閣書記官長,1892年(明治25年)12月16日敘高等官一等,1893年(明治26年)4月13日任法典調查會主查委員。1894年(明治27年)為建立議會多數派的工作奔走,大力推進籌組政黨工作。在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1894年(明治27年)9月10日——1895年(明治28年)5月16日任大本營附。1894年11月,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
旅順大屠殺並被國際媒體報導,伊東巳代治極力掩護和粉飾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以減少國際上對日本的不利影響。1895年(明治28年)4月21日,伊東巳代治任
馬關條約批准書交換全權辦理大臣,渡海前往中國,與
清政府互換條約批准書。歸國後,伊東以在戰爭中的功績,被敘
男爵爵位,成為
華族。此外,他策劃了日本政府和
路透社的契約使日本獲得來自國外的情報信息渠道,他通過自由黨領導人林有造實現政府和自由黨之間的聯盟以操控政局。但是,由於1896年(明治29年)4月,伊藤博文放棄
超然主義,引自由黨總裁
板垣退助入閣就任內務大臣,造成內閣分裂,伊藤還計畫引前首相
松方正義和
大隈重信入閣,但板垣對大隈抱有敵意,還招致固守超然主義的
山縣有朋的反對,這都使政權難以為繼。1896年(明治29年)9月18日,伊藤博文提出辭職,伊東巳代治也隨之辭去內閣書記官長一職。
1898年(明治31年)1月12日——1898年(明治31年)4月26日任第3次伊藤內閣農商務大臣,任內努力促使
板垣退助的再度入閣,但遭到
大藏大臣井上馨的反對而未果,憤而辭職。
甲午戰爭後因受到實權人物
山縣有朋的賞識和舉薦,1899年(明治32年)3月28日 ——1934年(昭和9年)2月19日任
樞密顧問官,以老臣身份繼續發揮在
樞密院的影響力。明治32年(1899年)9月5日,帝室制度調查局成立,他在總裁伊藤博文屬下任御用掛,辦理皇室典範增補修改的工作,這項工作後因伊藤辭職而一度中斷。1900年(明治33年)9月5日被免去帝室制度調查局御用掛。
1900年(明治33年)參與發起伊藤博文組織的
立憲政友會,參加了與憲政黨的
星亨交涉成立新黨的籌備活動,但是伊東本人卻並未加入立憲政友會。1901年(明治34年)第4次伊藤內閣倒台後,幫助伊藤博文與
桂太郎就第1次桂內閣的
組閣事宜進行談判。1903年(明治36年)他與山縣有朋結託,將伊藤博文推上樞密院議長之位,雖然伊東巳代治在政治上遠離伊藤,但在同年7月18日就任帝室制度調查局副總裁後,與復任總裁的伊藤再度攜手,並向伊藤推薦了
有賀長雄,為明治40年(1907年)的皇室典範增補公式令的公布而盡力。此外,在伊藤表示協助
清政府引入立憲制度的意願後,伊東也預備將來同伊藤一起前往
中國。這一計畫隨著1909年(明治42年)伊藤博文在
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
安重根刺殺而告吹。1912年(明治45年)2月24日補議定官。
憲法の番人
此後,伊東巳代治一邊置身政黨之外,一邊加緊政黨與政府的聯繫,成為兩者的中間人。他以成為“憲法の番人”(意思是“憲法的看護人”)為己任,在樞密院內扶植“禁衛軍”,為當時的官僚勢力出了很多加強權利的主意,是日本樞密院在昭和初期頗有影響力的實權人物。
日本內閣在昭和初年的一系列政策,如
關東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帝都復興院的設計等政策的出台,伊東都是持反對態度。震災復興計畫參照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時期
塞納省省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的巴黎改造(
奧斯曼巴黎城市規劃),大膽採取了向土地所有權者
徵用土地的辦法。但是在當時的日本,土地
私有觀念和意識極強,不存在對於
財產權內在的和外在的制約的理解,這當然觸犯了
地主和地權者階層的利益,招致
地主階級的強力反對,作為
銀座的
大地主,伊東巳代治成為反對運動的中心。
1916年(大正5年)11月7日任帝室制度審議會總裁,1917年(大正6年)6月6日任臨時外交調查委員會委員,特賜“國務大臣之禮遇”(重臣),參與對重要對外政策的制定工作,常主張積極的對外政策,批判憲政會·立憲民政黨內閣的協調外交政策(
幣原外交),1927年(昭和2年)力促樞密院否決了
台灣銀行救濟緊急敕令案,使得當時的第1次
若槻禮次郎內閣總辭職。1930年(昭和5年)
濱口雄幸內閣簽訂
倫敦海軍條約時,伊東依舊是反對態度,並自稱為這一條約所折磨。
立憲政友會的
犬養毅、
鳩山一郎為代表的
在野黨,樞密院以
伊東巳代治和
金子堅太郎為首的樞密顧問官,與海軍內部反對締約的“艦隊派”呼應,以《
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1條的“天皇統帥陸海軍”(統帥大權)為後盾,認為政府違反關於維持多大兵力屬於
軍令(=統帥權)事項,取決於
天皇(=
統帥部)的決意的憲法規定,提出“統帥權乾犯問題”(依據
明治憲法第12條(天皇決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規定,決定國防計畫屬於天皇的大權,但作決定時按照慣例須向
軍事參議院諮詢,反對者認為,政府一未經軍令部長同意,二未召開軍事參議院會議,由此侵犯了"統帥權")。濱口內閣以民政黨在
眾議院占多數席位,得到國民和輿論的支持的背景下,締約的態度堅決。天皇及側近的
元老西園寺公望、
內大臣牧野伸顯、侍從長
鈴木貫太郎等重臣等都從與英美兩國協調的立場出發希望簽署條約。最終樞密院在同年10月1日突然改變強硬立場,決定無條件批准條約。這一事件的結果對日本政局以及政治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條約的簽訂非但未能有效遏制
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延續
政黨政治的強勢力量,反而使海軍內部分裂、派系之爭明顯,並加速了日本對美國發動戰爭的進程。
明治40年(1907年)9月23日依功勳特
授爵為
子爵,大正11年(1922年)9月25日
進爵為
伯爵。昭和9年(1934年)2月19日病逝,時年76歲。墓地在
東京都杉並區築地本願寺的和田堀廟所。
伊東巳代治的妻子是惠宗猛之女阿八重(1858~1947),育有10子2女,長子伊東太郎襲伯爵。
榮典
1882年(明治15年)5月11日-勛五等。
1884年(明治17年)7月24日-從五位。
1887年(明治20年)5月27日-勛四等旭日小綬章。
1889年(明治22年)11月25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發布紀念章。
1892年(明治25年)8月24日-勛二等
瑞寶章。
1894年(明治27年)5月11日-正四位。
1895年(明治28年)8月20日-
男爵、勛一等瑞寶章。
1896年(明治29年)11月18日-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記章。
1898年(明治31年)6月29日-銀杯一個。
1906年(明治39年)4月30日-從二位。
1915年(大正4年)11月10日-大禮紀念章。
1916年(大正5年)1月19日-金杯一組。
1916年(大正5年)4月1日-金杯一組。
1920年(大正9年)9月7日-勛一等旭日桐花大綬章。
1922年(大正11年)9月25日- 伯爵陞爵。
1926年(大正15年)1月15日-以七十歲高齡下賜御紋付御杯並酒肴御料。
1928年(昭和3年)11月10日-大禮紀念章。
1928年(昭和3年)12月28日-金杯一組。
1934年(昭和9年)2月19日-
滿洲國建國功勞章。
著作
伊東巳代治主要著有《伊東巳代治日記·記錄:未刊翠雨荘日記》:憲政史編纂會舊蔵:全7卷。《法律命令論》(命令篇)、《日本立法資料全集》、《司法制度大要講義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