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Yisimɑn Kedɑ Gongsi
1901年10月24日,伊斯曼-柯達公司在
新澤西 的
特倫頓 聯合生產和銷售柯達像機及照像器材。在核准的3500萬美元資本中,有100萬美元屬優先股。新公司的成立是為了統一生產先進的像機,並供應給美國和英國的公司。它標誌著喬治-伊斯曼的事業又向前邁出了最新的一步。伊斯曼在紐約曼徹斯特公立學校畢業後,在銀行及保險部門工作,後來轉向照像業。他早期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工作過很長時間。在完善製作乾片工序,發明透明膠片之後,他在1884年成立了伊斯曼乾片及電影公司。1888年,他的柯達照相機上市。攝影愛好者們使用上了價值1美元的柯達方型廉價照相機。
發展歷程 一、起步時期(1888年~1894年) 方形廉價的照相機,柯達公司的快貨 這一時期的柯達相機處於小型普及化設計嘗試時期,特徵是所用膠捲沒有規格化編號。
(1)世界上最早專門使用膠捲的相機——“TheKodak”
提起柯達膠捲,幾乎無人不知,然而,“柯達”卻是第一架由美國伊斯曼乾版和膠片公司(EastmanDry Plate & Film Co.)製造的專門使用膠捲的相機名稱,也是該公司製造的第一架相機,是柯達相機的鼻祖。
一百一十年前,在美國紐約州
羅徹斯特 (Rochester)市,有一位用濕版法攝影的年輕人喬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他對當時不夠完善的、最早由
英國醫生 兼攝影愛好者R-L-馬多克斯(RichardLeachMaddox,1816~1902)發明的鹵化銀明膠乳劑技術進行了兩年多的實用與研究後,取得了很大進展,並於1880年註冊了伊斯曼乾版公司。1884年,伊斯曼公司生產了用於大型座機的伊斯曼-沃克(Eastman-Walker)膠片盒,內裝一捲紙基明膠乳劑膠捲,拍攝、沖洗之後,用油塗在紙基上,紙基會變得透明,才能用於印製照片。1885年,伊斯曼公司研製生產了紙基剝膜膠捲,在膠捲沖洗過程中,明膠乳劑從紙基上移到玻璃等透明材料上,以印製照片。這種早期伊斯曼膠捲沖印起來雖比濕版法容易了很多,但與後來的膠捲沖印相比,仍頗為費事。但如果能將感光明膠乳劑塗覆在極薄的可捲曲的透明材料上,則通過很簡單的工藝就能得到高素質照片,這一構想是由美國一位牧師出身的漢尼巴爾-古德溫(Rev.HannibalGoodwin,1822~1900)最早提出來的,當時這種透明材料叫“帕克賽恩”(Parkesine),是一種硝化纖維。1888年企業家J-W-海厄特果然生產出了只有0.254mm厚的透明
硝化纖維塑膠 片材,海厄特將其商品名定為“賽璐珞”(Celluloid),這是一個生造詞。同年,伊斯曼公司開始採用賽璐珞作為片基,試製出了新型賽璐珞透明片基膠捲,使該公司成為世界首家商業化生產賽璐珞膠捲的公司。後來這種片基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才被新的醋酸纖維、滌綸等透明片材取代。
伊斯曼公司為了儘快推廣和普及新型膠片,於1888年研製生產了首架只使用膠捲的方箱式相機,喬治-伊斯曼也費盡心思生造了簡短的英文“TheKodak”作為該相機的名稱。從此以後,“柯達”就被作為該公司絕大多數產品的商標而彪炳史冊,伊斯曼公司也更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Kodak Co.)。
“TheKodak”相機快門是圓筒式的,只有一擋快門時間約1/25秒。57.2mmF9鏡頭,固定焦點設計,利用超焦距原理,可使6英尺(約1.8米)或稍遠一些的景物成像清晰。內裝直徑為2.5英寸(63.5mm)膠捲,可拍100幅像場為圓形的照片。由於當時膠捲的感光度較低,這架相機上的曝光組合設計只適宜在陽光下拍攝。初期的“TheKodak”售價25美元,加上操作簡單,受到了世界各地攝影人士的普遍歡迎。
由於當時的膠捲還不像今天使用的膠捲那樣附有黑紙(120膠捲)或裝在暗盒中(135膠捲),用戶自己不能更換,故當用“TheKodak”拍完底片後,須連相機一起再寄回伊斯曼工廠,並花上10美元,由工廠為用戶沖洗、印製照片並裝幀,再把相機裝入新膠捲後連同照片寄給用戶。伊斯曼-柯達公司當時把這種服務稱為“您來按快門,其餘由我來做”,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促進了柯達膠捲的銷售。這種以相機生產帶動膠捲銷售的思想,從這時就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柯達公司為紀念“TheKodak”問世一百周年,特地推出一架該機的陳列複製品(圖1和實拍照片,圖中人物為喬治-伊斯曼),紀念柯達在相機製造及銀鹽膠捲生產領域的百年輝煌。
(2)柯達3號矩形片幅相機
繼“TheKodak”之後,1889年,柯達又推出“柯達2號”,同年推出的“柯達3號”相機將其所攝片幅設計成105×80mm的矩形,機身上的
反射式取景器 也改成與片幅相匹配的矩形框,並裝有橫、豎兩個取景器以方便拍照,可拍矩形畫面,外形仍沿用了方箱式。柯達3號相機奠定了柯達方箱相機的基本設計模式,此後推出的後續機型都遵循了這種基本設計。
(3)可在日光下更換膠捲的“柯達A、B、C”型相機
1891年,柯達發布了可在日光下更換膠捲的方箱式相機“柯達A、B、C”,並在相機上標示有Daylight(日光)字樣。柯達A、B、C型相機分為普通型和日光型,普通型還需要在暗室換裝底片,日光型可在明室中操作,其各型尺寸如下:A型2.75×3.25英寸,B型3.5×4英寸,C型4×5英寸。
二、發展時期(1895年~1930年)
這一時期是柯達方箱式相機大發展並帶動膠捲銷售取得空前市場回報的時期,形成了柯達
布朗尼 系列;同時,為了進一步縮小相機體積,又推出使用膠捲的摺疊相機,形成“FoldingPocketKodaks”系列等。同時,柯達公司還採用了幾項新技術用於相機設計,如“靜電書寫後背”等。並且,這一時期柯達配合相機生產還推出了從101-130號共30種不同規格的膠捲,其中包括今天還在使用的120膠捲。
(1)使用襯紙膠捲、設計有紅窗計數裝置的“柯達牛眼(Bull'sEye)No.2”相機
使用柯達膠捲的方箱式相機受到市場普遍歡迎,引起了其他相機製造商紛起效尤,競相向市場推出類似的方箱相機,這其中最匠心獨具的要數美國人透納設計的牛眼方箱相機了。這種新型透納相機,是把膠捲與黑色的帶有數字的襯紙卷在一起,相機上設計有一類似牛眼大小的紅窗,從中可以看到膠捲襯紙上的數字,知道已拍攝的膠捲張數。由於“黑紙”的保護作用,可以在白天光線下十分方便的裝取膠捲。柯達公司很看好透納的新設計,於1895年將他這一專利連同其公司一併買下,以柯達公司名義,推出了這款柯達牛眼No.2相機,見圖2。
(2)柯達公司首架使用膠捲的摺疊相機——No.4Cartridge(膠捲4號)
這架摺疊相機採用104膠捲,拍120.7×95.8mm片幅照片。機身上左、右有兩個取景器,橫拍、豎拍都十分方便。該機1897年問世,採用了B,T,1/100~1/25秒快門時間設計,3組3片結構的柯達正光鏡頭(KodakAnastigmat),或有的也用快直鏡頭(RapidRectilinear)。從加工工藝上看,已有長足進步,見圖5。
在No.4Cartridge的基礎上,柯達於1898年推出了“Folding PocketKodak”(摺疊輕便式柯達),這是這一系列的首架機型,柯達配合該機推出了105膠捲,用此膠捲可拍57.2×82.6mm片幅照片,參見圖6。
(3)柯達生產的搖頭全景相機(Kodak PanoramNo.4)
柯達全景相機共分6種,4號(No.4)機共分A、B、C、D四種型號,鏡頭大多為新月型和快直鏡頭120mmf/10,使用103號膠捲,片幅為89×305mm(1899~1924年生產)。4號機是柯達公司最早的全景相機,也是早期全景相機中的代表機型之一。其鏡頭可
向右轉 動142o,機頂部凸起為取景器,不用時鏡頭被一可開合的鏡頭蓋保護著,整機外觀呈方箱狀,用膠捲可拍88×304mm照片4張,首架機型於1899年推出,參見圖11。圖12是1903年推出的改進型號。其共同特徵是機械儲能發條驅動鏡頭轉動,有1/25秒、1/100秒兩擋快門時間,鏡頭由2片鏡片組成,恆定F8光圈。另外,1號和3A號(見圖13)分別使用105膠捲和122膠捲,片幅為57.2×178mm和82.5×254mm,分別可拍6張和5張。
(4)柯達布朗尼兒童相機
普及方箱式相機的初步成功,使柯達決定把市場拓展到兒童用相機的更大的普及層面,創造一種既能吸引兒童又能吸引成人的相機。柯達公司首席相機
設計師 弗蘭克-布勞尼爾(FrankBrownel),設計了一架布朗尼(Brownie),於1900年推向市場。這架相機採用當時在美國等地十分流行的、由帕爾默-考克斯(PalmerCox)所作的插圖書中的童話人物“布朗尼”的名字,相機包裝盒及廣告宣傳畫上還印著布朗尼手拿“布朗尼”相機拍照的樣子,吸引廣大兒童購買。該機採用1/25秒簡單快門,單片新月型105mmf/11鏡頭,使用117膠捲拍57.2×57.2mm片幅6張照片,售價只有1美元,而配用的賽璐珞片基膠捲每卷只售15美分。由於其使用簡便、價格低廉,加上柯達廣告語“連孩子都會用”的宣傳推銷,當年即售出約25萬架,取得了極大成功,見圖14。
1901年,使用120膠捲的布朗尼2號(No.2Brownie)面世,1905年摺疊式布朗尼(No.3 FoldingBrownie)面世,使用124膠捲拍82.6×108mm片幅。同年,使用125膠捲拍82.6×63.5mm片幅的布朗尼立體2號(No.2StereoBrownie)相機發表。1930年,身著藍、棕色彩裝外殼的兩種規格同一名稱的布朗尼Beau面世,鏡頭也改進為2片結構,優質的鏡頭和漂亮的外表,加上低廉的價格,暢銷一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朗尼各種規格的相機先後生產銷售了60多年,直到1965年才停產。
(5)柯達格拉弗萊克斯新聞單眼相機
早在1676年
攝影術 發明一個半世紀以前,單眼結構已經用在取景繪畫暗箱中了。直到1880年前後,人們才提出了套用在相機上的多種方案。但設計最著名、最成功的,是當時設在美國
紐約 的福爾默-施溫(Folmer& SchwingMFG.)公司生產的格拉弗萊克斯(Graflex)單眼相機。1905年,這家公司被柯達公司收購,從1905年到1923年間,以柯達公司名義推出了柯達格拉弗萊克斯新聞相機。這款相機有多種尺寸規格:3.25×4.25、4×5、5×7英寸的散頁片,又可使用專用膠捲盒裝上膠捲拍攝。快門時間有T,B,1/10~1/1000秒共用處擋,採用摺疊式結構,高高豎起的可折合式腰平取景器顯得十分引人注目,俗稱“大煙囪”。不過,由於早期的單眼相機左、右取景相反,與其他機種相比較,拍新聞片優勢並不明顯,但用於人像攝影則是非常好的一種選擇,如大家熟悉的
齊白石 肖像,就是已故著名攝影家
鄭景康 用該相機拍攝的,參見圖16。40年代後期還生產過SpeedGraphic平視新聞相機,由於機件結實,成像極佳,但較笨重,在林哈夫Technita面世以前頗受專業攝影者的青睞。
(6)具有靜電書寫後背的柯達摺疊相機No.1 AutographicKodak
1914年,柯達出巨資購買了蓋斯曼發明的一種靜電自動記錄技術專利,並套用在其相機設計上。這種設計是在相機機背上開一個矩形視窗,用相機附帶的靜電筆可以把拍攝數據記錄在膠片上。這應該說是現在相機數據後背的最早形態了。柯達在No.1AutographicKodak(柯達1號靜電自動記錄)相機上首次採用了這種技術。這架相機採用柯達3片結構的正光鏡頭,焦距為108mm,最大相對孔徑為1:7.7,採用9片可變銅質彩虹光圈,最小光圈值為F32;採用柯達滾珠軸承(BallBearing)葉片式快門,有T,B,1/10~1/100秒六擋快門時間,並有橫、豎三角架螺口,性能已較完善。同類型的還有1A號、1A號新型、3號、3A、3A特種相機、1A特種相機等,使用的膠捲有A112、A116、A118等。
(7)具有靜電自動書寫後背的柯達袖珍袋式摺疊相機
1914年,柯達公司推出了進一步小型化設計的Vest PocketKodak(袖珍式柯達)摺疊相機,也是首架使用127膠捲拍41.3×63.5mm片幅的相機,並在此基礎上加裝了靜電自動記錄裝置後背設計,於1915年推出了VestAutographicKodak(袖珍式自動靜電記錄柯達)摺疊相機。這架相機仍採用了柯達於1909年研製套用的BallBearing葉片式快門,由於仍採用進一步使相機小型化的127膠捲,體積小巧,可裝入衣袋中,風行一時,推出後在短短兩三年間售出20多萬架。參見圖17a、b。
(8)首架設有聯動測距裝置的相機柯達3A AutographicSpecial
此前,相機上沒有與調焦聯動的測距裝置,專門使用膠捲的小型輕量化相機只能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進行目測調焦,必須依靠景深設計來實現較大範圍的景物清晰成像。1916年前後,柯達公司根據當時專用光學測距儀的原理,為3A相機設計了三影式聯動測距裝置,這是相機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從此,沒有可換機背及反光式磨砂屏調焦的小型相機才得以發展成熟,才使後來平視旁軸取景測距相機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相機機種,有了存在的空間和理由。由於有了聯動測距系統,柯達3AAutographicSpecial鏡頭的相對孔徑值達到了F4.5,這在當時亦是較大的設計了。參見圖18。
(9)柯達公司成立50周年紀念相機
1930年,柯達公司在紀念公司成立50周年之際,推出了這款伊斯曼周年紀念柯達相機,機身上有“FiftiethAnniversary of Kodak1880-1930”字樣,見圖19。該相機通過柯達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的授權代理商,免費贈送給兩國當年滿12周歲的兒童,贈送數量達到55萬架以上。該相機的性能與柯達布朗尼以及同年推出的柯達-彩虹(Rainbow)及柯達-鷹眼(Hawk-Eye)相似。
三、成熟時期(1931年~1950年)
這一時期柯達公司除繼續推出普及型相機外,還推出了一系列中高檔相機。相機在製造材料上也出現兩極分化:普及型相機上首先採用了人工合成材料酚醛樹脂製造機身,中高級相機上摒棄木質材料,採用了金屬材料打造相機機身及零部件,加工工藝水平很高,有些產品還在
德國 產品之上。
1934年,柯達推出了其首架135相機KodakRetina(柯達-雷丁那),當時屬中檔水平的相機;同年晚些時候,又發表了普及水平的KodakRetinette(柯達-雷丁特)135相機,它是摺疊式中最小型的聯動測距相機。這兩款相機均出自德國納格(Nagel)工廠的納格博士之手,而該工廠早些時候已加盟柯達公司。納格-沃克博士工廠當時的相機產品在德國本土頗具影響。由於優秀的光學機械質量和加工工藝的精湛,才使得產品質量經久不衰。柯達公司在此基礎上,繼續生產製造普及型相機的同時,還生產了幾款中高級相機,以至於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一度成為
同盟國 中高檔相機的唯一供應商。
兩款柯達雷丁那、雷丁特相機形成的系列,其共同特徵是採用德國施耐德公司生產的4組6片蔡諾(Xenon)、3組3片瑞奧瑪(Reomar)等鏡頭,以及康般(Compur)、普朗特(Prontor)等中心葉片快門,光、機素質十分出色。
(2)普及相機中的精品——柯達Bantam Sepecial
1935年6月,柯達推出一種可拍24×40mm片幅的828膠捲,並設計製造了使用這種膠捲的首架柯達Bantam相機。Bantam的英文原意是“輕量級拳擊手”、“矮腳雞”(專供鬥雞用的一種短腿雞種)。這個系列一直生產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約有15個機型:從機身材料上看有金屬、塑膠兩種;採用的鏡頭有柯達正光、柯達愛克塔(Ektar)兩種鏡頭品牌;採用的快門絕大部分是康般快門,個別機型用德國潑朗特(Prontor)和柯達自製快門。而1936年7月推出的BantamSpecial則是這一普及系列唯一稱得上性能最高的精品機型。
(3)世界首架自動測光相機——柯達超級Six-20
柯達於1938年推出Six-20(使用620膠捲),是機械工藝上佳的摺疊式相機,依筆者愚見,該機要好於早期的蔡司依康泰摺疊相機(鏡頭除外)。
1938年,柯達公司推出了這款由硒光電池控制的世界首架自動曝光相機,柯達超級Six-20在廣告中美其名曰“會思考的相機”。與柯達超級Six-20匹配的是柯達發表的、可拍57.2×82.6mm片幅的620膠捲。參見圖23。該機採用100mmF3.5鏡頭,只生產了725架。
(4)柯達公司Medallist 120高級相機
Medallist英文意為“獲獎者”,該系列是柯達在追求拍6×9cm片幅相機小型化過程中新設計的機型。首架機型MedallistⅠ(使用620膠捲,拍6×9片幅,一卷可拍8張)於1941年推出,外形胖乎乎的,見圖24。該機採用柯達愛克塔100mmF3.5鏡頭,柯達自己製造的SupermaticNo.2快門,時間範圍T,B,1~1/400秒,是二戰時期最常用的高級新聞相機之一,一直生產到1946年。1946年又推出改進的MedallistⅡ型,為當時新聞記者常用的相機之一,參見圖25。
(5)可交換後背的高級柯達相機愛克塔(Ektar)
1941年,柯達發表了被許多相機鑑賞家認為是最高級的柯達機械相機愛克塔,首創135相機可更換背部片盒設計。這種設計在後來80年代初德國羅萊公司在
新加坡 工廠生產的羅萊弗萊克斯SL2000F135單眼相機上還有進一步發展、套用。愛克塔上另一項技術創新是50~254mm變焦取景器,不但可與該機同時推出的6種可更換鏡頭視場匹配而且還可匹配進一步開發其它焦距段的鏡頭,其聯動測距、取景系統複雜而精密。可接卸的機背片盒設計,在日光下能迅速更換。被相機鑑賞家公認其同類性能、設計超越了萊卡相機。
(6)柯達袖珍普及型名品柯達35相機
此期間,柯達公司還於1934年推出了迷你布朗尼相機,於1938年推出了柯達35相機,1948年推出了柯達Reflex雙反相機等普及機型。其中1941年生產的柯達35(使用135膠捲)相機,首開小型化金屬結構普及型相機設計先河。該機採用柯達35mmF4.5鏡頭,中心葉片快門,快門時間B,T,1/25~1/200秒。該機快門釋放鈕位於鏡頭上,鏡頭正面左側齒輪為調焦輪,該機採用銅、鋁合金製造,結實耐用,售價便宜(不同機型約在20~35美元左右),像質也不錯。特別是調焦齒輪隨取景器上下影像截影重合標尺,有4、5、6、8、15、25、50英尺7級階段,參見圖27。
四、小型化時期(1951年~1988年)
由於戰後德國在高級相機生產方面逐漸恢復生氣,所以50年代以後柯達公司調整產品生產戰略,秉承傳統的以相機促進膠捲銷售的策略,大量生產了普及型低價135相機;同時,還突破135膠片流行片幅的限制,開發使用126膠捲的普及相機,以及為適用大眾方便攜帶的超小型膠片110、Disc(碟式)及其人工合成塑膠相機。
(1)柯達中片幅相機的小型化產物Instama 100
1952年,柯達發表了測距式135平視取景相機Signet35;1959年,柯達發表了內置測光表、拍攝時可自動設定光圈的Automatic35。1954年還發表了柯達立體攝影小型化相機。據有關資料,柯達公司至50年代末,共生產了20多種普及135相機,大大推動了用35mm膠片的大眾化攝影消費。
(2)追求普及相機超小型化的突破性設計Pocket20及其一族
20世紀70年代,膠片解析度的進一步提高,為柯達公司追求相機超小型化打下了基礎。1972年,為滿足大眾化超小型相機要求,柯達公司推出了使用110膠捲(單齒孔,齒孔在兩個片幅之間)拍13×17mm片幅的Pocket20相機。此後又推出了Pocket 30、40、50、60及結構簡化的Pocket10。這些相機打破以往傳統相機的“T”形造型,而設計成長條立方體形狀,可方便插入襯衣口袋。鏡頭設計多採用單片光學樹脂鏡片,固定焦距,以及簡單1擋至4擋快門時間。
(3)柯達超薄型碟式膠片相機Disc 4000
1982年的PMA展會上,柯達公司首創了這種使用直徑為65mm圓盤型彩色HR膠片、旋轉拍成8×19mm畫面15張的超薄型碟式方形相機——Disc4000。該機採用3組4片結構的廣角鏡頭,有很高的解析度,具有自動曝光、自動閃光、自動旋轉進片等電子控制自動化功能,膠片裝在薄型塑膠暗盒內,暗盒前方有曝光窗,平時有一個黑色塑膠片遮擋。當暗盒裝入相機後,前面曝光窗會開啟;拍攝完畢後取出膠片暗盒時,曝光窗自動關閉。柯達此後又推出了Disc6000、8000等品種。
另外,柯達還推出VR-35系列袖珍相機(有K40、K80、K12、K14等不同機型)以及S系列的S-100EF、S-300MD、S-1100XL等。其中1989年面世的S1100XL採用了當時很先進的3束紅外線AF技術,該系列後來發展成90年代的柯達star、starzoom、Cameo中、低檔135定焦、變焦相機了。
今天的柯達公司,不僅是傳統銀鹽感光材料製造方面的巨頭,也是
APS系統 和數字影像系統設備硬體製造方面的先行者和主力軍之一。回顧柯達公司百年相機發展史,特別是相機產品與感光材料兩大主導產品形成的行銷組合及策略,應該會對我國相關企業有所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