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肉身》創作發表於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上層社會中出現了全新的一代年輕人,在表面的光鮮亮麗之下暗藏著陰鬱與脆弱,他們就是代表了二十年代浮華而又絕望精神的"妖艷的青少年"。他們既天真又世故,將不安於現狀的心智與邪惡的肉身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一次次反覆無常的胡作非為當中,飲鴆止渴般尋求著永無止境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滿足,卻又遠遠慾壑難填。《邪惡的肉身》即描繪這一代"妖艷的青少年"群像、深挖這個時代精神的經典名著,因此,"它和《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屬於那一類似乎總結並界定了一個時代的小說珍品"。
基本介紹
- 書名:伊夫林·沃作品:邪惡的肉身
- 作者:伊夫林·沃 (Evelyn Waugh)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開本:32
- 外文名:Vile Bodies
- 譯者:吳剛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辭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英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英國一家出版公司的高級編輯,哥哥也是一位稍有名氣的小說家。年輕時曾在牛津大學一所學院讀歷史,後自動輟學,過了幾年漂泊流浪的生活,當過記者、國小教員,以小說《衰亡》(1928)一舉成名。1928年與伊夫琳·加德納結婚,次年離婚。1937年與比他年輕十二歲的勞拉·赫伯特結婚,生有四子二女,其長子和次女也是小說家。伊夫林·沃共出版小說十四部,最著名的是寫於二戰期間、追憶往昔大學生活的浪漫小說《舊地重遊》,這部小說曾被拍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但批評家普遍認為其小說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描寫英軍在二戰期間作戰情況的《榮譽之劍》三部曲。此外他還出版遊記八部,傳記三部,自傳一部,中短篇小說多篇,並寫有大量政論和隨筆
圖書目錄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美滿的結局
譯後記
後記
這部作品的翻譯不是一鼓作氣完成的,而是拖了較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有些零零碎碎的小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在翻了約三分之一後,曾對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產生了懷疑,因此有些提不起精神來。
也難怪。小說的結構相對比較鬆散,與其說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還不如說是對生活中一些事件與片段的速寫。小說中並沒有對某幾個主要角色的命運進行跟蹤敘述,而只是對一群年輕人的生活作了全景式的素描。亞當和尼娜作為主角更多只是起到敘述上的連綴作用,書中所有的人物都如同埃普夫人手下那些起了有寓意名字的天使,高度臉譜化,可以用一兩個簡單的標籤予以概括,全書找不到一個福斯特所謂的“圓形人物”。亞當原本是圓形人物最有可能的候選人,他在生活中經歷了背叛與幻滅,理應在性格上發生重大的變化,然而也許是作者出於對自己的仁慈(寫作此書時沃也遭遇了妻子的背叛並最終離婚),他對亞當遭逢痛苦打擊後的描寫只是點到即止,流於表面,而且或許是出於某種難以言明的補償心理,亞當甚至成功地又讓原本的第三者戴上了綠帽子。在最後的戰爭場景中,我們隱約感受到了亞當性情上的轉變,但也因為缺乏鋪墊而略顯突兀。
然而仔細體會之下,我們又可以感受到這部作品在氣氛上的統一性,瀰漫在全書各個章節中的是當時年輕一代薄弱的存在感和虛無所帶給他們的痛苦。如果把整部作品當作一幅英國爵士時代的浮世繪(或者國人更容易理解的《清明上河圖》),那么看起來便會覺得順暢自然許多,而且也可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功力了。那筆得而復失、似有若無、永遠也難以到手的財富,那場締結又取消、取消又締結、永遠只差一點的婚約,那一幕幕看似喧囂實則難掩空虛無聊的狂歡派對,那些塵埃落定後的淒涼結局,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而敷演出來的。在作者滿含戲謔嘲諷的筆調之下,我們分明又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年輕人內心的淒楚與掙扎。悲劇既非藝術的最高境界,也並不天然地較喜劇更為深刻。悲劇與喜劇的結合,即嬉笑過後心底泛起陣陣悲涼,痛到盡頭又見到一絲隱約的光明,才是更為高明的藝術表現。從這點來看,伊夫林·沃的這部作品是做得不錯的,它的簡單與幼稚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儘管作者本人在多個場合對自己這創作生涯中的第二部作品表示過不滿,但至少就目前來看,讀者對這部作品還是頗為認可與接受的。
此書後一半的翻譯是一氣呵成的,翻完後自己又通讀了全文,作了相當程度的修改,保證了全書的連貫。由於在此期間閱讀了一些相關資料,再加上翻譯時的斟酌與思考,我對全書的文學價值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希望我的這些感晤能通過我的譯文傳遞給各位讀者。
最後想提醒各位讀者一下,作者的諷刺是通過典型的英式“乾”幽默來體現的,不少笑點很冷,譯者儘自己的努力在不改變原作風貌的前提下保持了其功能。您不會大笑,但若夠細心夠敏感,且讀得夠從容的話!還是會在不少地方莞爾一笑的。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對生活應該保有的態度呢?
吳剛
二○一三年秋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