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地形,地質,土壤,水文,自然資源,林業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林業篇,鐵路篇,機械製造篇,地名考,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早在公元七世紀唐代,額爾古納河流域(當時名望建河)東南岸幽深密林中(即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圖里河、圖里河一帶),留下了蒙古、達斡爾族活動的蹤跡。大興安嶺西北麓,包括根河市(原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市(原額爾古納右旗)、鄂倫春自治旗(原鄂倫春旗)、牙克石市北部(原喜桂圖旗)、黑龍江省漠河縣、呼瑪縣以及俄羅斯後貝加爾邊疆區廣大山區,均為被稱作“使鹿部”的鄂溫克獵民近代狩豬區。他們世世代代牽著馴鹿在深山密林中遊獵,足跡踏遍了這一地區山山水水,因此,到處留下了內容豐富、為數眾多的鄂溫克蹤跡與文化。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圖里河廣大山區曾是鄂溫克獵民和鄂倫春獵民遊獵的結合地區,鄂溫克獵民中的固德林氏族一部長期在這一帶狩獵。
清代,伊圖里河地區屬大清帝國黑龍江省呼倫貝爾部轄區,無固定人員居住。
民國時期,伊圖里河地區屬民國額爾古納左翼旗轄區,無固定人員居住。
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開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1952年在此設立圖里河森林工業局伊圖里河作業所。
1953年5月17日,伊圖里河作業所從圖裡河森林工業局分出,成立伊圖里河森林工業局。1953年7月1日,伊圖里河森林工業局正式宣告成立,後改稱為伊圖里河林業局。
1955年8月,設伊圖里河區,隸屬喜桂圖旗,政府設在伊東。
1958年10月,改稱伊圖里河鎮人民公社委員會,隸屬喜桂圖旗。
1959年至1962年,伊圖里河鎮與伊圖里河林業局合併辦公,政企合一,1962年後政企重新分開。
1968年,改稱伊圖里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隸屬喜桂圖旗革命委員會。
1969年8月,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伊圖里河鎮隨呼倫貝爾盟一併劃入黑龍江省。
1979年7月,呼倫貝爾盟劃回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伊圖里河鎮隨呼倫貝爾盟一併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80年5月,改稱伊圖里河鎮人民政府。
2006年5月,為適應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鄉鎮機構改革的需要,伊圖里河鎮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改為伊圖里河街道辦事處,政府行政職能劃入圖里河鎮。
2010年12月,被上級黨委、政府批准恢復伊圖里河鎮建制,沿用至今。
2016年7月28日,伊圖里河鎮人民政府機關由伊東中央街遷至伊西中央街(伊西鐵西路39號)。
行政區劃
伊圖里河鎮下轄伊東、伊西兩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以前伊圖里河鎮共轄6個居委會,其中伊西3個,伊鐵居、伊嶺居、伊輝居;伊東3個,伊林居、伊興居、伊建居,2007年合併為2個居委會);下轄
道木達、
大其拉哈、覺苟荀、
喀喇其4個居民點。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伊圖里河鎮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
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管轄,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5’-122°17’,北緯50°39’-50°52’之間,全鎮轄區面積1137平方公里,鎮區面積約為8.98平方公里,人口9109人(2017);伊圖里河鎮東接
鄂倫春自治旗,南連
牙克石市,西、北與
額爾古納市、
根河市毗鄰,
牙林鐵路、
伊加鐵路、S301省道、
牙伊公路(X302)在鎮區交匯,距離根河通用機場直線距離僅13.5公里,是大興安嶺林區腹地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氣候特徵
伊圖里河屬於高寒地區長年凍土地帶,屬
寒溫帶(亦稱:
亞寒帶)氣候特徵,氣候嚴寒,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涼短促,秋季轉瞬即逝,冬季嚴寒漫長,平均年
積溫1235.2℃,平均
相對濕度70%,多年平均降水量455mm,年均日照時數2530小時,最大凍土深度4米,無霜期為65天左右,年平均氣溫-5.2℃,歷史最低氣溫-53℃,排列全國最冷的地區之首。
地形
伊圖里河鎮位於大興安嶺主嶺北段西坡,接近大興安嶺主脈嶺脊,多以中低山為主,整體地勢呈東高西低,海拔在700米~1284米之間,境內最高海拔位於喀喇其林場與庫布春林場交界處南側山峰,海拔1284米,最低海拔位於道木達村西南側伊圖里河與圖里河交匯的河口處,海拔700米。坡度在10°~20°之間,平均坡度15°左右。
地質
伊圖里河地區位於大興安嶺北段的海拉爾-拉布大林-根河火山斷陷盆地內,大地構造上位於塔源-喜桂圖縫合帶北部,即額爾古納地塊中南部。
從距今2.4~6億年前的元古代早期起,伊圖里河地區曾是原始海洋,同周圍廣闊的海洋連在一起,科學上稱之為“蒙古海槽”,是中亞“蒙古——興安海”的一部分。
伊圖里河地區露有元古代早期地層,主要是結晶岩、花崗岩、片麻岩等構成的中深度變質岩系。這套岩系距今23億年左右,屬於早期地質構成運動—“五台運動”的產物。它是環繞西伯利亞古陸核的原始洋殼不斷崛起而形成的,是目前所知蒙古海槽最古老的岩層。
在石炭紀末期,由於地殼的激烈變化,出現海陸互動地層。二迭紀發生了海西運動,產生前列皺褶,海水全部退出,上升陸地,這次強烈皺褶被稱為大興安嶺皺褶帶,成為後來的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山脈的雛形。古生代末期,皺褶山脈形成後,地殼曾出現了一個較長的相對穩定時期。
侏羅紀後期至白堊紀,發生了“燕山運動”。強烈的皺褶、斷裂和火山噴發,使地殼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亞洲地塊相對於太平洋地塊向東南滑移,特別是西伯利亞板塊與中國板塊擠壓、相撞,出現區域性大斷裂,並發生塊狀隆起和階梯式斷裂,形成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的一部分。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其主軸大體上呈現北北東走向。構成特點是由劇烈的塊隆起和階梯式斷裂所產生的,有時伴有不同性質的火成岩侵入,特別是花崗岩侵入體與它們伴生。新華夏系構造改變了老的構造,進行了以北北東走向的區域性大斷裂活動及火山的激烈噴發,並沿斷裂噴發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岩凝灰岩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興安嶺皺褶帶。
第三紀,伊圖里河地區處於緩慢穩定上升時期,盆地、山嶽經過侵蝕剝蝕,故未留下地層資料,科學上將這一時期的剝蝕夷平面稱為“興安期夷平面”。到漸新時期時,發生了喜馬拉雅運動,這次運動在沿襲以前地層構造的基礎上,發生新的皺褶、大斷裂以及激烈的火山噴發,使地殼繼續隆起,並有玄武岩溢出。後經不斷夷平、剝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地貌。
伊圖里河地區地貌的構成,主要是中生代末期、第三紀早期具備雛形。中生代末期以前,大興安嶺為上升隆起的構造活動,中生代末期、第三紀早期,構成活動比較平靜,大興安嶺山地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晚期。第四紀時期,大興安嶺山地又傾斜式大面積隆起,地殼緩慢上升。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條件曾發生較複雜的變化,在地殼的內、外綜合作用下,低山和丘陵的頂部變得圓滑,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平原。地貌單元可分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
土壤
伊圖里河地區土壤共分4個土類,7個亞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棕色針葉林土、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澤土。棕色針葉林土是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主脈兩側從海撥700米的溝谷到1300米高山的興安落葉松和白樺林下;草甸土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二階台地上或向陽坡山麓;河流兩岸及溝谷溪旁分布著草甸土和沼澤土,土壤肥沃,養分充足,生產力較高,南坡荒地上有黑鈣土分布,面積較少。
水文
河流
境內主要河流一條,即伊圖里河。伊圖里河屬額爾古納河水系,河流主流發源於大興安嶺主脈西坡喀喇其林場卜奎溝,到卜奎工區以下稱伊圖里河,伊圖里河大小支流共40餘條,主要支流有卜奎溝、西烏拉其溝、海拉斯主溝(喀喇其主溝)、那木格溝(那木卡河)、覺苟荀主溝等,河流主流全長96.6km(不計算伊圖里河、圖里河並流的50餘公里長度),流域面積1122平方公里(一說1664平方公里)(不計算伊圖里河、圖里河並流的50餘公里流域面積),河寬20~50m,水深為1.0~1.5m之間,平均流速為0.5~1.0m/s,年水位變幅在0.5~1.0m之間,平均比降2.16‰,於圖里河鎮西約12公里處與圖里河匯合後匯入根河。
伊圖里河河流古代記載較少,現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載可追溯至清代末期民國初期。根據民國時編纂的《呼倫貝爾志略》中原文記載如下:岳勒內河 即伊閭里河在城東北四百八十餘里由內興安嶺西向西北流二百餘里入根河。由上文可見伊圖里河史稱岳勒內河、伊閭里河。
湖泊
伊圖里河境內較大湖泊一個,即卜奎泡,卜奎泡子又稱58(公里)泡子。卜奎泡位於喀喇其林場東7公里處,東經122°08′54″,北緯50°39′45″,水面高程857米,湖泊面積約5.7公頃,最大直徑38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深度3米,湖水常年溢流,屬伊圖里河流域,是伊圖里河的源頭湖泊。湖泊由湖底密集的天然泉眼匯聚而成,終年不乾,水質清洌,綠樹蔥蔥,湖泊內生長著大量睡蓮科植物睡蓮,在大興安嶺林區較為少見。湖泊周邊遷徙、生存、繁衍著大量國家級珍惜保護動物,如白鶴、赤頸鷿鷈、大天鵝、小天鵝、白額雁、蒼鷹、棕熊、猞猁、水獺、雪兔、駝鹿等。該湖泊位於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育區內,受濕地管理部門保護。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伊圖里河地區林業資源全部屬於國有,林業、林權由
伊圖里河林業局管理。
伊圖里河林業局總面積為 144750 hm2,林地面積為 144642 hm2,地方用地面積為 108 hm2。森林覆蓋率為 89.8%。活立木總蓄積量為 8937780 m3,其中:天然活立木蓄積為 8805113 m3,人工林活立木蓄積量為 132667 m3。重點公益林面積為 39786 hm2,占林地總面積 27.5%;一般公益林面積 66419 hm2,占林地總面積 45.9%;商品林面積 38437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 26.6%。防護林面積為100278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 69.3 %;用材林面積為 38437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 26.5%;特用林總面積為 5927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 4.2%。從植被類型來看,伊圖里河林業局植被為寒溫型針葉林。其中興安落葉松林為本地區分布面積最大、分布範圍最廣的森林類型,從海拔 700m 的溝谷到海拔 1300m 的高山均能正常生長發育,分布面積 87026 hm2,占本地區林地面積的 60.17%;白樺林一般分布於山地陰坡、半陰坡中、下部或谷地地勢較高地段,分布範圍及面積僅次於興安落葉松,分布面積 41109hm2,占林地總面積 28.42%;山楊林一般分布在山地陽坡中、下部,呈團狀分布,面積 1399hm2,占該地區有林地面積 0.97%;樟子松林在銀阿、庫布春林場有少量分布,一般生於海拔較高陽向山脊線上,分布面積50hm2,占該地區林地面積 0.34%。
植物資源
豐富的生態系統和多樣化的生境條件孕育了較高且極為珍惜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伊圖里河生態功能區內野生動物390種,野生植物1848種。其中藥用植物達412中,花卉觀賞植物有80餘種,食用植物197種,草本類型21個。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鑽天柳,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細葉百合、蒙古黃芪、篤斯越桔、大花杓蘭、手掌參等。
鎮區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地形以山地為主,主要以落葉松、白樺為主。可供綠化的還有雲杉、樟子松等;灌木有杜鵑、丁香、珍玫瑰、金老梅等;露天花卉有翠菊、波斯菊、金氈子、串紅、百合、芍藥等。有大量經濟價值較高的野果、野菜。野果有紅豆、篤斯越桔、羊奶子、高粱果、稠李子、山丁子等20餘種,野菜以蕨菜、黃花菜、明葉菜經濟價值為最高,還有各種珍貴藥材,如大黃芪、小黃芪、黨參、佛手參、金蓮花、靈芝等。
動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伊圖里河生態功能區內野生動物39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嘴松雞、原麝、貂熊、紫貂、雪貂、金雕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赤頸鷿鷈、大天鵝、小天鵝、白額雁、蒼鷹、棕熊、黑熊、水獺、猞猁、雪兔等,中國珍惜瀕危動物有駝鹿。漁業出產細鱗、赭鱗、鯰魚、泥鰍魚、柳根等。鎮區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地形以山地為主,主要以落葉松、白樺為主。可供綠化的還有雲杉、樟子松等;灌木有杜鵑、丁香、珍玫瑰、金老梅等;露天花卉有翠菊、波斯菊、金氈子、串紅、百合、芍藥等。
人口民族
伊圖里河鎮近年來,因哈爾濱鐵路局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撤併和天保工程的實施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大量外流,並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截止到2016年底伊圖里河鎮戶籍總人口16215人,其中地方居民2559人(含農業人口156人),林業人口10654人,鐵路系統3002人;常住人口10800人。居住著漢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俄羅斯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11個民族,是一個蒙古族為主體,以漢族為大多數的少數民族聚集區。
經濟
根據伊圖里河鎮自身資源條件和產業優勢,在鎮域內形成以何良周三去的布局結構。
核心區:即伊圖里河鎮區,是全鎮的產業加工中心、旅遊集散中心,商貿物流中心。
兩軸:即橫向的立體林業發展帶和縱向的物流產業發展帶。
農牧業發展區
規劃位於鎮域西南區域,利用耕地和草場資源發展現代農牧業種養殖基地。
礦產資源勘探區
規劃位於鎮域大其拉哈林場南側區域,藉助林區礦業開發的機遇,積極推進溫和阿都爾河鉛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探工作,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做好伊圖里河鎮的礦業開發,力爭形成以礦養林,以礦興林的經濟模式,促進經濟轉型。
林產綠色資源產業區
規劃位於鎮域東部區域,積極回響林區商業停伐政策,以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功能為基礎,利用野生漿果、菌類和山野菜等資源優勢,發展森林綠色產品種植、養殖、採摘等。內蒙古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鎮區東南郊,總面積14850.56公頃,規劃將予以建設保護。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伊圖里河鎮內駐地企業有林業、鐵路、學校、機械製造、醫療、供電、金融、保險、郵電等,民眾文化生活豐富,醫療衛生、商業服務等設施齊全,且交通便利。林業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
伊圖里河林業局,伊圖里河林業局可以進行森林採伐、營林、綜合加工、木材生產和第三產業發展等項目;鐵路有原
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撤併後餘留各工段及車站等單位;機械製造有伊圖里河興林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原伊圖里河機械廠);公安系統擁有
伊圖里河森林公安局(縣處級)1個,林業派出所2個,地方派出所1個,鐵路派出所1個;供電有國家電網呼倫貝爾根河供電局伊圖里河供電所;醫療擁有伊圖里河醫院(原伊圖里河鐵路醫院)(國家二級乙等醫院)1座,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所2所;教育方面有公立高中1所即
伊圖里河高級中學(原伊圖里河鐵路第二中學),公立中國小2所即
伊圖里河伊東中國小(原伊圖里河林業中國小)、
伊圖里河伊西中國小(原伊鐵一中、伊鐵國小),公立幼稚園2所即伊圖里河伊東幼稚園(原伊圖里河林業幼稚園)、伊圖里河伊西幼稚園(原伊圖里河鐵路幼稚園);大中型文化娛樂場館2所即伊圖里河林業局職工活動中心、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體育館;城市休閒廣場(公園)2個即伊東星河廣場、伊西清河廣場;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即
內蒙古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林業篇
伊圖里河林業局於1953年7月1日建局,是國有大型中二檔森工企業,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直屬企事業單位之一,建制級別為縣處級。伊圖里河林業局可進行森林採伐、森林管護、綜合加工、木材生產和第三產業發展等項目,併兼有林政資源、森林防火、森林防疫、技術監督等行政管理職能和醫療衛生、公安、教育、廣電等社會職能。伊圖里河林業局位於大興安嶺北段中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 121°27′51″~122°24′47″,北緯50°30′57″~50°52′21″之間,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牙克石市和鄂倫春旗管轄。經營總面積4106.57平方公里(其中伊局本土1447.5平方公里,溫河生態功能區2659.07平方公里),局址有林地面積129,986公頃,溫河有林地面積211,430公頃,活立木蓄積為32128716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9.78%。伊圖里河林業局是劉少奇主席曾經視察過的林業局之一,曾為新中國開發建設做出卓越貢獻,五、六十年代伊圖里河林業局曾是大興安嶺林區採伐生產任務最重的一個林業局,以採運木材“快”、“多”、“優”聞名林區,六十多年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800萬立方米,歷史最高年產木材達69萬立方米,曾創造過“日產萬米”木材生產記錄(1958年2月12日,日產木材11359立方米;1958年3月1日,日產木材13172立方米;1958年3月8日,日產木材11339立方米),永載林業史冊,成為全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中央廣播電台為此做過現場直播, 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所用樟子松、落葉松木料均為伊圖里河林業局等兄弟林業局上繳提供。 伊圖里河林業局及下屬林場多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內蒙古自治區授予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伊圖里河林業局職工吳連生、計國珍、朴銀山等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在北京榮幸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人親切接見。五十年代末大躍進時期,伊圖里河林業局拖拉機手曾創造單台趟載運509立方米木材的運輸記錄,載入林業史冊。
伊圖里河林業局溫河生態功能區位於鄂倫春旗諾敏鎮境內,由北大河林業局的巴布根、莫那根、溫河、那吉坎、臥斯門五個林場組成,總面積265,907公頃,森林覆蓋率79.5%。199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決定由伊圖里河林業局承建溫河造林站,1997年將臥斯門林場劃歸伊局,形成了北大河林業局溫河等5個林場由伊圖里河林業局經營管理的格局。
鐵路篇
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曾是原中國鐵路最北的一個鐵路分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鎮名命名且機關駐地在鎮級行政區的鐵路分局,伊圖里河鐵路分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1975年4月28日下((75)鐵人字406號)檔案批覆成立,正式成立於1975年6月1日,分局機關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伊西。 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成立初期隸屬齊齊哈爾鐵路局,1983年9月齊齊哈爾鐵路局併入哈爾濱鐵路局,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隨之隸屬哈爾濱鐵路局管轄,分局管轄範圍在北緯49°29′~52°21′,東經120°48′~124°16′之間,管內鐵路沿經牙克石、根河、額爾古納、鄂倫春4個旗市,共轄56個火車站,經濟吸引區內有14個林業局和1個礦業集團,輻射面積10.8萬平方公里,輻射人口52萬,職工人數11243人(1995年)。
分局界南至牙克石站外9.733公里、卓山站外1.211公里,與海拉爾鐵路分局相連;北至盡頭站滿歸站;西北至盡頭站莫爾道嘎站;東至加格達奇站外的210.162公里,與加格達奇鐵路分局毗鄰。伊圖里河鐵路分局管轄幹線2條,其中牙林線(牙克石站—滿歸站)全長441.349公里,分局管轄431.616公里;伊加線(伊圖里河站—加格達奇站)全長210.9公里,分局管轄210.162公里;管轄支線1條,朝烏線(朝中站—莫爾道嘎站)全長75.611公里;管轄聯絡線1條,卓匯線(卓山站—匯流河站)全長5.359公里,分局管轄4.148公里,管內正線總長度721.537公里,鐵路總延展長度892.928公里,營業里程728公里。
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曾是大興安嶺林區的交通大動脈,擔負著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及13個部委所需的木材和沿線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物資及林區出入旅遊的運輸任務,對林區的生產發展、市場繁榮、經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開行有圖里河(伊圖里河)-北京、伊圖里河-瀋陽、伊圖里河-大連、伊圖里河-哈爾濱、伊圖里河-齊齊哈爾、伊圖里河-海拉爾等多次始發直達快速列車,十九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單伊圖里河編組站每天貨物運輸木材累計三、四百輛車皮,每年運出木材數百萬立方米,單伊圖里河編組站每天編組量就達到一千多鉤。
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周惠,原鐵道部長韓抒濱,原鐵道部部長
李森茂都曾到伊圖里河鐵路分局視察,1992年2月原鐵道部部長李森茂視察伊圖里河鐵路分局,並為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題詞“
深化改革闖新路 紮根邊疆建奇功”。
伊圖里河鐵路分局成立的女子藤球隊運動員
孫曉丹、
王曉花、
周榮紅、教練劉麗英、張鐵林被選入
中國國家女子藤球隊,多次代表國家出征
世界盃、
亞運會,並榮獲世界盃單組和雙組冠軍;1984年由
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國語電影《
北國紅豆》(
劉曉慶主演),就取景於伊圖里河地區,是伊圖里河鐵路分局協助拍攝的經典之作,是大興安嶺林區感情生活的真實寫照。
機械製造篇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成立於1957年,1996年撤併歸屬牙克石光明機械廠,是牙克石林管局(現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建立的首個森工營林生產服務的林業機械修配廠。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是在原伊圖里河林業局中修廠基礎上擴建,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承擔牙克石林管局所屬企業的汽車及拖拉機的大修任務,七十年代以後,主要以生產拖拉機配件、拖車、鍋爐、木材綜合利用所需的機械設備為主,並肩負修理各種汽車、工具機,以及林業機械配件加工等任務,還擔負著廠區及伊圖里河林業局局址部分地區發電、供電任務。伊圖里河林業機械廠從1965年開始,除承擔牙克石林區的汽車、工具機大修任務外,還承擔著黑龍江、吉林等省林區林業機械配件的加工任務。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管理正規,職工技能優秀,車、鉗、銑、鉚、電、焊門類齊全。
六十年代末,根據戰備需要,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搞反坦克武器試製。試製半自動、自動步槍及附屬檔案,同時試製木柄手榴彈、炸藥、地雷、火箭武器。
伊圖里河林業機械製造廠為大興安嶺林區乃至整個東北林區的林業機械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地名考
伊圖里河名字存在和使用至少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歷史,根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商務印刷館發行的《
大清帝國全圖》第五圖黑龍江分圖、民國12年(1922年)程廷恆、張家潘修纂的《
呼倫貝爾志略》、民國18年(1929年)
東省鐵路經濟調查局編纂的《
呼倫貝爾》、昭和七年(1932年)日偽滿洲區陸軍省調查班編纂的《呼倫貝爾事件》、1993年呼倫貝爾盟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呼倫貝爾年鑑》等權威歷史文獻均對伊圖里河有地圖示注及文字記載。
因年代久遠,史料記載較少,真實名字來歷及含義已無從考證,根據現有部分文獻資料記載,伊圖里河名字由來及含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伊圖里河地名由來及含義主要說法有以下三種:
A、蒙古語
伊圖里河是蒙古語“伊和圖里”的音變,指“清澈透明、水平如鏡的大河”之意,“圖里”在
蒙古語中譯為“清澈”或“鏡子”的意思,“伊”為蒙語“很大”之意。
B、滿族語
“伊圖里河”為滿族語“伊勒呼里”音變,“伊勒”系滿族語“大”的意思,“呼里”系滿族語“松子”的意思,伊圖里河譯為“大松子河”。
C、鄂溫克語
1962年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少數民族代表參觀訪問團,到自治區內各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訪問。在海拉爾去往呼和浩特疾馳的列車上,“使鹿部”鄂溫克獵民代表、女獵民娜傑莎·索(原額爾古納右旗奇乾鄂溫克民族鄉鄉長、民族首領尼格來·古的岳母、曾擔任敖魯古雅民族鄉副鄉長、呼倫貝爾市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事務科副科長的大瑪妮·古的姥姥)將自己父母親身經歷的關於“圖里河”“伊圖里河”“庫都爾河”河名真正來歷故事親口講述給少數民族代表、鄂溫克民族歷史研究工作者、時任鄂溫克自治旗政協主席的哈赫爾聽。哈赫爾牢記在心,21世紀90年代末期,哈赫爾將上述故事親口轉述給娜傑莎·索的後代瑪妮·古,於是便有了3個地名來歷與含義的最新說法,也是最有根據、最有說服力的一條鄂溫克語地名的來歷。
鄂溫克語伊圖里河來歷:
約距今120年前後即民國初期,在這一帶遊獵的固德林氏族鄂溫克中年女獵民約烏列娜,牽著幾頭馴鹿在這條河邊馱其丈夫嘎烏日勒打到的獵物。“使鹿部”鄂溫克人傳統狩獵習慣,男性獵民負責打獵,女獵民則循著樹號負責將獵物用馴鹿馱回,她將犭罕、鹿等獸肉獸皮馱到馴鹿背上時,由於兩側重量不等,獵物不停從馴鹿背上掉下來。於是,約烏列娜在這條河邊用樺木製做了一個馴鹿馱物時用以找平衡的“小東西”墊在馴鹿背上,終於使被馱的獵物找到平衡,順利地將獵物馱回了駐地。回到駐地後,她將這段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其他獵民聽,以後鄂溫克獵民便將製做“小東西”的河稱作“圖里河”(鄂溫克語標準發音為“圖—列”tuliè),意思是(馴鹿馱物時找平衡的)“小東西”。
鄂溫克語伊圖里河的來歷:
時隔不久,這位製做“小東西”的鄂溫克女獵民遊獵到相隔不遠的“伊圖里河”河邊時,再找“小東西”卻不見了,不知丟在哪裡。她不停地問其他獵民:“我的‘小東西’哪裡去啦?”以後鄂溫克獵民便將丟失“小東西”的這條河稱作“伊圖里河”(鄂溫克語語發音為“伊—圖列”yī—tulie),意思是“小東西”哪裡去啦?“伊”是鄂溫克語疑問動詞“哪裡去啦”之意,“伊圖里河”即“‘小東西’哪裡去了”之意。
伊東
伊東即伊圖里河東,居民區名,居委會名,站名。因位置在伊圖里河鎮區東部而得名。伊圖里河林業局、伊東林場、伊圖里河興林機械廠駐地。
伊西
伊西即伊圖里河西,居民區名,居委會名。因位置在伊圖里河鎮區西部而得名。伊圖里河鎮人民政府新址駐地、原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駐地。
大其拉哈
大其拉哈,村名,林場名,站名。大其拉哈林場總人口數246人,面積396705畝,位於伊圖里河鎮東北方向15.5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管轄。大其拉哈是鄂倫春語“鳥的天堂”之意。成立於1955年,原名“大其拉哈車間”,1958年改為大其拉哈林場,2003年改為大其拉哈管護所,2009年改為大其拉哈管護站,現為伊圖里河林業局大其拉哈管護站(林場)駐地。
覺苟荀
覺苟荀亦寫做覺苟旬,村名,林場名,站名。覺苟荀林場總人口數370人,面積331350畝,位於伊圖里河鎮東北方向29.5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管轄。覺苟荀是鄂倫春語“生長松樹的地方”之意,另一種說法稱覺苟荀是鄂倫春語“飛龍出沒的地方”之意,第三種說法稱覺苟荀是鄂倫春語“沼澤”之意。始建於1956年,原名“覺苟荀車間”,1958年改為覺苟荀林場,2003年改為覺苟荀管護所,2009年改為覺苟荀管護站,現為伊圖里河林業局覺苟荀管護站(林場)駐地。
喀喇其
喀喇其,村名,林場名,站名,五十年代開發初期曾名喀喇氣。喀喇其林場總人口721人,面積613050畝,位於伊圖里河鎮東方向39.5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管轄。喀喇其是鄂倫春語音譯,意為“片片石多”,另一種說法稱喀喇其是鄂倫春語“森林茂密”之意。成立於1956年,原名“喀喇氣車間”,1958年改為喀喇其林場,2003年改為喀喇其管護所,2009年改為喀喇其管護站,現為伊圖里河林業局喀喇其管護站(林場)駐地。
庫布春
庫布春,村名,林場名,站名。庫布春林場總人口419人,面積278775畝,位於伊圖里河鎮東方向54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管轄,林業、林權隸屬伊圖里河林業局。庫布春是鄂倫春語“嶺頂分水嶺”之意,因地處伊圖里河與克一河的分水嶺而得名。成立於1958年,最初名稱為“庫布春伐木場”,1958年改為庫布春林場,2003年改為庫布春管護所,2009年改為庫布春管護站,現為伊圖里河林業局庫布春管護站(林場)駐地。
銀阿
銀阿,村名,林場名,站名。銀阿林場總人口361人,面積202785畝,位於伊圖里河鎮東方向60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管轄,林業、林權隸屬伊圖里河林業局。銀阿是鄂倫春語“Bái yín nà(白銀納)”的變音,當地(鄂倫春旗)口音較重的蒙族人也稱作“Yín nà”,“Bái yín nà”是鄂倫春語“富裕”之意。另一種說法稱銀阿是河名,鄂倫春語“砂泥河”之意。成立於1957年,原名為“銀阿車間”,1958年改為銀阿林場,2003年改為銀阿管護所,2009年改為銀阿管護站,現為伊圖里河林業局銀阿管護站(林場)駐地。
道木達
道木達,村名,站名,五十年代開發初期曾名大河口。道木達位於伊圖里河鎮西南方向10公里處,行政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伊圖里河鎮管轄,林業、林權隸屬伊圖里河林業局。道木達系蒙古語“中間”的意思,因地處圖里河鎮與伊圖里河鎮中間而得名。道木達六、七十年代曾是伊圖里河林業局經營林場,曾設有伊圖里河林業局道木達苗圃,道木達林場後與伊東林場合併。道木達南側原是伊圖里河鐵路機務段農場。
道木達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谷開闊,是伊圖里河鎮最大的農、牧業生產地區。
歷史文化
伊圖里河是蒙古語“伊和圖里”的音變,指“河水清明如鏡”之意,“圖里”在蒙古語中譯為“清澈”的意思。伊圖里河分為伊東、伊西兩個部分。伊圖里河伊東為伊圖里河林業局駐地,1952年10月10日,圖里河森工局成立,下設伊圖里河作業所。1953年5月17日,伊圖里河作業所從圖裡河森工局分出,成立伊圖里河森工局。伊圖里河林業局曾為新中國開發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為國家提供商品材800多萬立方米,1958曾創出“日產萬米”木材生產記錄,永載史冊,成為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中央廣播電台為此做過現場直播,當日收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賀電。
伊圖里河伊西原為哈爾濱鐵路局伊圖里河鐵路分局駐地,伊圖里河鐵路分局建於1975年5月,撤於1998年10月,鐵路分局的建立使伊圖里河曾輝煌於林區幾十載,被譽為“林城小巴黎”,人口最高時近6萬人。伊圖里河也是中國體育運動藤球、毽球的發源地,被譽為“藤、毽球之鄉”。
風景名勝
內蒙古伊圖里河國家濕地公園於2013年經國家林業局批覆建設。公園位於伊圖里河林業局施業區內,行政隸屬呼倫貝爾牙克石市。公園橫跨伊東、大其拉哈、覺苟荀、喀喇其四個林場,總面積14850.5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12434.72公頃。濕地公園濕地類型主要為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濕地公園植物區系多以西伯利亞植物區係為主,另外,有少量長白山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濕地公園的動物屬古北界和東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