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群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研究

《企業集群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研究》是董秋雲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集群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研究
  • 館藏目錄:2009\F276.3\4
  • 論文作者:董秋雲著
  • 館藏號:F276.3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導師
揭筱紋指導
學科專業
企業管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四川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中小企業 企業成長 企業集群 競爭力
館藏號
F276.3
館藏目錄
2009\F276.3\4

中文摘要

近年來,中小企業集群已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小企業集群現象引起了學者、企業界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廣泛關注。國內外的學者從中小企業集群的內涵、特徵和類型、形成機理、競爭優勢以及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然而,這些研究大都是以中小企業集群本身作為研究主體展開的,關注的是中小企業集群層面的集體效率和優勢。對於其微觀主體一企業集群中的企業,研究涉及的很少。中小企業集群的主體是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具有集群外企業不同的特點。中小企業集群並非若干中小企業的簡單聚集,它不僅意味著數量上的擴展,更重要的是企業集聚能獲得較強的競爭優勢,有利於中小企業成長。企業集群會怎樣影響中小企業的成長?哪些類型的企業集群更有利於企業的成長?集群中的企業如何利用集群的優勢實現自身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研究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長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規範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結合系統論、企業集群理論、企業成長理論、生態理論、動態能力理論等相關理論,通過調研、問卷調查和典型案例把握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狀況,探索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長特徵。 中小企業集群是由要素與結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系統。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政府、大學和研究機構、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互之間通過技術、信息、資金、人員、產品等因素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網路。企業集群和成員企業以及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類似於生物體之間的共生關係。生物種群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種群之間存在競爭、捕食、寄生、共生、互惠等多種關係,借用到企業集群的生態系統中,可以將成員企業間的關係界定為寄生、互惠共生和競爭共生。寄生是企業之間沒有聯繫,企業集聚主要是為了共享集群內的基礎設施、品牌、技術溢出和市場優勢,實現企業的發展;互惠共生是企業之間通過產業鏈或生態鏈等合作、互補,彼此互利,共同成長;競爭共生是企業間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在生產要素市場或產品市場展開競爭,競爭的壓力促進企業的成長。 本文從靜態和動態兩種視角,通過實證研究集群對集群內企業成長的影響。靜態的視角指企業集群的當前狀態,如企業集群的規模、內部結構、外部環境和影響力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包括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集群特徵與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關係。運用因素分析、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探討集群特徵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影響中小企業成長。重點檢驗了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構成要素、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中小企業集群特徵對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以及中小企業集群特徵要素之間的相關關係。動態的視角指動態變化中的企業集群會對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主要從動態能力理論角度提出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探討集群的動態特徵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結論: 第一,集群內中小企業在市場應變能力、產品開發能力、運作成本水平、獲取資源能力等方面擁有競爭優勢。這些競爭優勢能夠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長。 第二,不同的中小企業集群特徵對中小企業成長有不同影響。集群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間聯繫、集群發展規劃和集群知名度能夠提高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集群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間聯繫、集群發展規劃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集群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間聯繫、集群發展環境降低集群內中小企業的運作成本水平;集群內企業數量、企業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間聯繫和集群知名度增強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獲取資源能力。 第三,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模式與企業集群發展路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關係。根據中小企業集群內要素與結構的變化程度,界定其三條不同的發展路徑:規模擴張(先要素變化,再結構變化);網路演進(先結構變化,再要素變化);系統發展(要素與結構同時變化)。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中小企業集群規模擴張發展路徑下,寄生和競爭共生明顯高於互惠共生成長模式;中小企業集群網路演進發展路徑下,寄生、競爭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種成長模式都有,互惠共生略高於另外兩種成長模式;中小企業集群系統發展路徑下,互惠共生成長占絕對優勢。 本文通過對企業集群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研究,創新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將研究重心著眼於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融合多學科知識構建了集群內企業成長的理論分析框架。本文突破當前將企業集群整體競爭力或競爭優勢作為研究主流的狀況,將研究重心放在集群內的企業這個微觀層面,從集群特徵和集群發展路徑兩方面構建了集群內企業成長的理論分析框架,探討企業集群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因素,為集群研究另闢一個嶄新視角。 (2)通過對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之間關係的梳理,提出集群內企業的生態成長模式。本文借用生態學中生物種群之間的關係,來分析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間的相互關係,提出集群內中小企業的三種成長模式:寄生成長、互惠共生成長和競爭共生成長。 (3)基於實證研究得出了集群特徵與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的關係。為了明確集群特徵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分別對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構成要素、競爭優勢對企業成長的影響、集群特徵(如集群內企業數量、企業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之間的聯繫、集群的網路結構、集群環境、發展規劃和集群的區域品牌)與集群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 (4)從動態能力角度提出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路徑,並通過實證研究了不同發展路徑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根據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中要素維度和結構維度的變化方向的不同,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表現為三種路徑:以要素變化為主的規模擴張發展路徑;以結構變化為主的網路演進發展路徑;要素與結構同時變化的系統發展路徑。並對不同集群發展路徑下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長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5)通過典型案例實證了企業集群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本文通過(台資)先驅家私在企業集群內外發展狀況的對比研究,剖析了企業集群特徵和企業集群發展路徑對先驅家私成長的作用,進一步驗證了企業集群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 作為系統論、企業集群理論、企業成長理論、生態理論、動態能力理論等的交叉套用,對中小企業集群及集群內的企業的研究既頗具吸引力,也具有相當的難度。本文對集群內企業成長規律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期望對學科假設有所貢獻。受研究數據、時間和本人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還只是初步的,還有許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本文的基礎上,將集群內外的企業作比較研究,進一步完善集群內企業成長的理論框架等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選題來源於:[1]1四川省社科2006年度重點項目《基於循環經濟的西部中小企業集群生態化模式研究》(批准號:SC06A001;課題負責人:揭筱紋);[2]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部中小企業集群多維度生態模式的構建與最佳化》(批准號:07BJY073;課題負責人:揭筱紋)。具有較高的理論起點和較強的實踐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