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企業信息公示條例)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企業信息公示條例一般指本詞條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是為保障公平競爭,促進企業誠信自律,規範企業信息公示,強化企業信用約束,維護交易安全,提高政府監管效能,擴大社會監督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4年8月7日發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 發布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14年8月7日
  • 實施日期:2014年10月1日
發布信息,條例審議,政策全文,內容解讀,亮點,意義,專家解讀,條例問答,條例解答,答記者問,

發布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654號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已經2014年7月23日國務院第5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14年8月7日

條例審議

為落實國務院《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有關對企業“寬進嚴管”的要求,2014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起草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條例(草案)(送審稿)》,並上報國務院。隨後,國務院法制辦網站公布通知,正式就《企業信息公示條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2014年7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為政府簡政放權之後的市場化監管奠定了法律基礎,實現了有法可依。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政策全文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平競爭,促進企業誠信自律,規範企業信息公示,強化企業信用約束,維護交易安全,提高政府監管效能,擴大社會監督,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企業信息,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能夠反映企業狀況的信息。
第三條 企業信息公示應當真實、及時。公示的企業信息涉及國家秘密、國家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報請主管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國家安全機關批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公示的企業信息涉及企業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應當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第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企業信息公示工作,按照國家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建設的總體要求,推動本行政區域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建設。
第五條 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推進、監督企業信息公示工作,組織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建設。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做好企業信息公示相關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做好企業信息公示工作。
第六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下列企業信息:
(一)註冊登記、備案信息;
(二)動產抵押登記信息;
(三)股權出質登記信息;
(四)行政處罰信息;
(五)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前款規定的企業信息應當自產生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示。
第七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以下簡稱其他政府部門)應當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下列企業信息:
(一)行政許可準予、變更、延續信息;
(二)行政處罰信息;
(三)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其他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也可以通過其他系統公示前款規定的企業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建設的總體要求,實現企業信息的互聯共享。
第八條 企業應當於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年度報告,並向社會公示。
當年設立登記的企業,自下一年起報送並公示年度報告。
第九條 企業年度報告內容包括:
(一)企業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繫電話、電子信箱等信息;
(二)企業開業、歇業、清算等存續狀態信息;
(三)企業投資設立企業、購買股權信息;
(四)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東或者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
(五)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等股權變更信息;
(六)企業網站以及從事網路經營的網店的名稱、網址等信息;
(七)企業從業人數、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對外提供保證擔保、所有者權益合計、營業總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納稅總額信息。
前款第一項至第六項規定的信息應當向社會公示,第七項規定的信息由企業選擇是否向社會公示。
經企業同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查詢企業選擇不公示的信息。
第十條企業應當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
(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等股權變更信息;
(三)行政許可取得、變更、延續信息;
(四)智慧財產權出質登記信息;
(五)受到行政處罰的信息;
(六)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現企業未依照前款規定履行公示義務的,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
第十一條 政府部門和企業分別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
第十二條 政府部門發現其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應當及時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證據證明政府部門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有權要求該政府部門予以更正。
企業發現其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應當及時更正;但是,企業年度報告公示信息的更正應當在每年6月30日之前完成。更正前後的信息應當同時公示。
第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虛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舉報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查,予以處理,並將處理情況書面告知舉報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依照本條例規定公示的企業信息有疑問的,可以向政府部門申請查詢,收到查詢申請的政府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書面答覆申請人。
第十四條 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公平規範的要求,根據企業註冊號等隨機搖號,確定抽查的企業,組織對企業公示信息的情況進行檢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抽查企業公示的信息,可以採取書面檢查、實地核查、網路監測等方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抽查企業公示的信息,可以委託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開展相關工作,並依法利用其他政府部門作出的檢查、核查結果或者專業機構作出的專業結論。
抽查結果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公示的信息依法開展抽查或者根據舉報進行核查,企業應當配合,接受詢問調查,如實反映情況,提供相關材料。
對不予配合情節嚴重的企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
第十六條 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得非法修改公示的企業信息,不得非法獲取企業信息。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義務;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他人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企業未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期限公示年度報告或者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的期限公示有關企業信息的;
(二)企業公示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公示義務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移出經營異常名錄;滿3年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公示義務的,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企業自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之日起滿5年未再發生第一款規定情形的,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移出嚴重違法企業名單。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第十九條 政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政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非法修改公示的企業信息,或者非法獲取企業信息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十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政府部門在企業信息公示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二條 企業依照本條例規定公示信息,不免除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示信息的義務。
第二十三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公示企業信息適用本條例關於政府部門公示企業信息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 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制定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技術規範。
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公示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條 本條例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亮點

中國政府23日公布《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這意味著中國將從主要依靠行政審批管企業,轉向更多依靠建建立透明誠信的市場秩序規範企業。
亮點一
註冊登記等信息自產生20工作日內公示
根據條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企業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註冊登記、備案信息,動產抵押登記信息,股權出質登記信息,行政處罰信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對這些企業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產生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示。
其他政府部門應當公示的企業信息包括行政許可準予、變更、延續信息,行政處罰信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條例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建設的總體要求,實現企業信息的互聯共享。
亮點二
企業應定期報送年度報告並公示
根據條例,企業應當於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年度報告,並向社會公示。當年設立登記的企業,自下一年起報送並公示年度報告。
企業年度報告內容包括企業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繫電話、電子信箱等信息,企業開業、歇業、清算等存續狀態信息,企業投資設立企業、購買股權信息等。
年度報告需要覆蓋的內容還包括企業從業人數、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對外提供保證擔保、所有者權益合計、營業總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納稅總額信息。這一類信息是否向社會公示由企業決定。
不過,條例也明確,經企業同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查詢企業選擇不公示的信息。
亮點三
企業公示信息將隨機搖號抽查
為了保證企業信息的真實、準確,條例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公平規範的要求,根據企業註冊號等隨機搖號,確定抽查的企業,組織對企業公示信息的情況進行檢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虛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舉報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查,予以處理,並將處理情況書面告知舉報人。
亮點四
企業未如期公示年度報告或信息不實將入“黑名單”
針對未按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或公示信息隱瞞弄虛作假等情形,條例規定,此類企業將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
根據條例,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他人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值得關注的是,滿3年未按規定履行公示義務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向社會公示。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亮點五
政府採購將對“黑名單”企業限制或禁入
條例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針對政府部門的履職情況,條例規定,政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政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意義

公布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並以此來促進企業誠信自律,擴大社會監督,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這是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大舉措,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使中國第一次在現代商事登記管理制度構建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將成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
公布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會有以下的巨大作用:
明確了信息監管
《條例》充分體現了政府減少對企業直接干預,從依靠行政監管手段向注重運用信用監管手段轉變。《條例》建立的一整套企業信息公示及監管制度,無疑是對政府傳統監管方式方法的一次重大革新,可以說開創了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先河,成為了在傳統監管基礎上的“第三維度”監管,放到世界法制發展史上看也應該留下一筆印記。具體體現在:
1、規定了企業應當自主申報公示信息的義務。《條例》賦予了企業自行公示信息的義務。企業不但要公示年度報告信息和其他信息,還要公示其受到政府部門處罰的信息。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屬首創。
2、作出了政府部門要對企業公示信息情況進行抽查,以及對社會公眾舉報公示信息存在隱瞞真實情況進行處理的規定。《條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監管制度,包括抽查制度、舉報制度等等。《條例》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採取書面檢查、實地核查、網路監測等方式,對企業公示的信息依法開展抽查或者根據舉報進行核查。
可以看出,《條例》將企業公示信息監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條例》規定的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企業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經營異常名錄製度、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企業信用聯動懲戒制度等,在政府監管工作模式中都是首創,但其核心還是圍繞企業信息監管本身。
實現了信息監管
1、《條例》關於企業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保證了企業信息的真實、及時。《條例》賦予了企業自行公示信息的義務,企業不但要公示年度報告信息和其他信息,還要公示其受到政府部門處罰的信息。這一規定對於身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來說,對其主動申報公示信息的自覺性要求無疑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不給予嚴厲監管,信息瞞報、信息欺騙等行為有可能泛濫而一發不可收拾。這就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保障企業自覺履行公示義務。由企業通過政府部門搭建的信息公示平台,自主申報公示信息,並對其信息申報公示行為加以監管,可以加強企業本身的自律,保證信息的真實可信,也為生意合作夥伴及時了解企業經營狀況,保障雙方交易安全,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起到關鍵性作用。
2、轉變政府部門以登記註冊、上門檢查為主的監管模式為以信息管理為主的新模式。長久以來,政府部門對於市場主體的監管方式方法是相對簡單的。傳統以登記註冊、上門檢查為主的監管模式,需要花費大量的行政資源,也容易無形中增加企業成本,行政監管的效率不夠高。依據《條例》建立的信息監管模式,可以藉助信息化的手段,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方法,通過監管企業信息從而達到間接監管企業本身的實際效果,大大提升了監管工作的效能。在這之前此種模式的監管還沒有嘗試過,可以說是新的監管模式。可以預想在未來市場主體急劇增長,政府監管人員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將成為提升政府監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3、實現社會共治,營造守法經營的良好市場氛圍。企業信用信息都將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企業守法、違法經營狀況一目了然,其信用狀況由全社會來評判,其行為由全社會來監督,使得企業高度重視本身的信用,促進企業自覺守法經營,從而推動社會誠信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市場經濟環境的健康發展。
確立了信用約束制度
為了保證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順利實施,《條例》規定了多項信用約束措施,充分體現了信用監管的理念,是中國社會信用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經營異常名錄製度,一方面提醒企業履行公示義務,另一方面對社會提示風險。建立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3年未履行信息公示義務的,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向社會公示,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誠信自律意識。實行公示信息抽查結果公示,將企業的信息狀況公之於眾,由社會判斷企業的信用狀況,選擇是否與企業開展交易。實行不配合檢查的企業名單公示,對不予配合情節嚴重的企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保證了抽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強化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個人信用約束,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建立部門聯動回響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通過實施企業信息公示、信息監管、信用約束,我國基本上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強化信用監管,注重發揮信用在維護市場秩序中的作用,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從依靠傳統行政監管手段向注重運用市場主體信用監管手段轉變,這對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實現企業的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的自由選擇、自主消費,首要的條件就是企業、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渠道應該是公平的。正是因為有了企業信息公示這一制度,企業的行為、市場的交易才能真正置於市場交易各參與方的監督之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才能得以維護,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實現,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現代市場體系才能完善。

專家解讀

國務院23日公布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規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專家認為,建立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並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構建統一的企業信息公示體系,使社會公眾和政府管理部門、行業組織都能夠方便、及時、全面地了解企業信息,努力形成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機制,為全社會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評價和監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對加快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促進企業誠信自律,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具有積極作用。這也是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大舉措,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將成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
通過信用信息實現市場資源配置和政府有效調控雙贏
此前實行的年度檢驗制度,企業需每年準備一大堆紙質材料,工商部門只要發現企業違反了哪項工商登記的法律法規,就將要求企業改正。拒不改正則不予通過年檢,可能導致企業無法辦理海關、銀行貸款、招投標等手續或被吊銷營業執照。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指出,這些制度規定使得年檢在很多時候與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和經營資格掛鈎,政府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強。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年檢甚至被搭載超出其功能的亂攤派、亂收費等不法行政行為。
專家認為,此次公布的條例明確了企業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政府部門只承擔其職責範圍內的公示和監管責任;同時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虛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工商部門應當進行核查,予以處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改變了原來政府對企業管理的大包大攬。
“這一制度把行政執法對企業自主經營過強幹預的‘手’收了回來,轉而用於凸顯企業的主體責任,強化社會監督,通過信用信息的槓桿,實現了市場資源配置和政府有效調控的雙贏。”葉林說。
公示企業信息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內在要求
專家表示,除企業自身報送的信息外,工商和其他管理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大量反映企業狀況的信息,對於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評價企業信用,擴大社會監督等有重要意義,應當依法予以公示。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趙旭東指出,條例明確規定了工商和其他政府部門承擔的信息公示義務。也就是說,條例頒布實施後,政府部門不但要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履行信息公開責任,還要將其掌握的企業信息公示出來。
同時,條例還規定了政府部門如未按照規定履行職責的,將由監察機關、上一級政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樹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
趙旭東說,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靠信用手段來實現。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此前企業的經營信息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門對企業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只在企業和相關部門內“你知我知”,或在較小範圍內傳播。
葉林表示,隨著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建立,如企業未按規定進行信息公示或者弄虛作假,則會被管理部門納入經營異常名錄;若滿3年仍未履行公示義務,則由國家或省級工商部門將其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向社會公示。所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都可以獲取這些信息。這將使企業的經營行為被置於陽光監督之下,倒逼企業對其不誠信行為負責,有利於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同時,條例還確定了部門聯動回響機制,對進入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將會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實現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通過《條例》,我國初步建立了一整套企業信用約束制度,這對於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在放寬註冊資本等準入條件的同時,構建“寬進嚴管”的市場監管體系,這需要國家立法予以落實。《條例》規定的各項信用約束措施,從法律上規範和固定了“寬進嚴管”的事後監管制度,是進一步深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對改革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規定的各項信用約束措施為我國加快構建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奠定了基礎,為營造誠信營商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供了制度約束和法律依據。《條例》規定的經營異常名錄製度、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等信用約束措施,都充分體現了信用監管的理念,更加注重運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約束等手段,強化信用監管,推進誠信體系建設。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在市場交易的各個環節都少不了以誠信為基礎的信用。《條例》注重發揮信用在維護市場秩序中的作用,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從依靠傳統行政監管手段向注重運用市場主體信用監管手段轉變。加快建設統一規範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提升企業信息的採集、整合、服務能力。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進行公示、警示;對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進行限制,納入信用監管體系,使違法主體“一處違法,處處受限”。信用監管必將在未來的市場監管中由輔助的監管措施轉變為主要的監管手段,在營造誠信營商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條例問答

問:條例對企業公示信息作了哪些方面的規定?
答:條例規定了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即時公示制度。
一是建立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條例明確企業年度報告的報送期間、公示程式和公示載體,並把年度報告內容限定為能夠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基本信息,而對於企業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等信息,由企業自主選擇是否公示。
二是建立企業信息即時公示制度。規定企業應當自信息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等股權變更信息,行政許可取得、變更、延續信息,智慧財產權出質登記信息,受到行政處罰信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三是明確企業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
問:條例對政府部門公示企業信息作了哪些規定?
答: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政府部門作為市場監管主體,在履行有關企業登記、備案、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職責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反映企業狀況的信息,應當依法予以公示。
一是明確政府部門的公示義務。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企業註冊登記、備案,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登記,行政處罰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其他政府部門應當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行政許可準予、變更、延續,行政處罰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二是明確政府部門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規定政府部門發現其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應當及時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證據證明政府部門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有權要求該政府部門予以更正。
問:條例對企業不按照規定公示信息的行為規定了哪些約束措施?
答:一是設立經營異常名錄製度。企業未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期限公示年度報告、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的期限公示有關企業信息,或者公示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並區別情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是設立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3年仍未履行公示義務的企業,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三是建立部門聯動回響機制。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此外,為鼓勵企業重塑信用,條例還建立了信用修複製度。
問:條例對政府部門監管責任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答:一是建立抽查制度。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公平規範的要求,根據企業註冊號等隨機搖號,確定抽查的企業,組織對企業公示信息的情況進行檢查。
二是建立舉報制度。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虛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舉報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查,予以處理,並將處理情況書面告知舉報人。
三是設定法律責任。規定政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政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建立救濟制度。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政府部門在企業信息公示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條例解答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和商標事業發展,商標代理行業逐步發展壯大,商標代理機構和商標代理人的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4月30日,共有19300家商標代理機構(含律師事務所8282家)在商標局備案從事商標代理業務。據統計,近五年來,每年全國商標註冊申請量的95%以上通過商標代理機構代理提交。商標代理行業在商標註冊、預警維權、法律諮詢等方面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專業細緻的服務,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市場份額的逐漸飽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由於高素質商標代理人才嚴重短缺,代理行業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主要表現為:商標代理人員素質整體下降,部分代理人缺乏基本職業道德;行業惡性競爭突出,商標代理市場秩序較為混亂;損害委託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屢有發生,嚴重擾亂正常市場經濟秩序;商標代理人惡意搶注他人商標或者炒作有不良影響商標案件時有發生等。這些問題影響惡劣,社會反響強烈。雖然工商總局和地方各級工商局努力創新監管措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收效不十分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行政法規缺乏對商標代理行業的管理規定,難以實現有效監管。
對此,新修訂的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就加強商標代理監管制定了專門條款,增加了以下重要內容:
首先,明確規定商標代理機構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必須按照委託辦理相關商標事宜,對在代理過程中知悉的被代理人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其次,強化商標代理機構的義務。一是對委託人申請註冊的商標可能存在商標法規定不得註冊情形的,商標代理機構應當明確告知委託人,對商標代理機構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商標代理機構明知或者應知委託人申請註冊商標屬於搶注情形的,不得接受委託。三是對商標代理機構申請商標註冊的主體資格進行了限定,防止商標代理機構利用自身業務優勢惡意搶注他人商標,有利於促進商標代理機構的專業化、規範化經營。
第三,明確規定商標代理機構實施違法行為應承擔的責任和受到的處分,重點突出了信用管理和停止受理。
商標法採用列舉方式規定了商標代理違法行為,商標法實施條例予以進一步細化,範圍較為寬泛,基本涵蓋了易發、頻發的違法行為。對實施違法行為的商標代理機構和直接責任人員,則嚴格區分不同情況,可以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加強商標代理信用建設是整頓和規範代理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強信用管理,通過信息歸集、公示、共享等,構建信用管理體系,可以實現社會共治,達到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商標法實施條例規定,商標代理機構辦理備案應報送其基本信息以及商標代理從業人員情況,由工商部門建立信用檔案,對商標代理機構的違法行為,予以通報並記入其信用檔案。該規定對於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引導和規範商標代理機構守法、規範經營,增加商標代理機構失信成本,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局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商標法規定,商標代理機構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可以停止受理其辦理的商標代理業務。停止受理意味著違法商標代理機構在一定期限內實際上喪失了從事商標申請、商標評審等商標代理業務的資格,也喪失了繼續從事商標代理業務的信譽基礎。停止受理與信用管理結合運用,對嚴重違法的機構和人員實施“市場禁入”,可以有效打擊、震懾、預防商標代理違法行為。
新修訂的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回應社會關切,對商標代理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規定,措施有力,操作性強,較好地實現了寬進與嚴管的結合,為商標行政執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對加強商標代理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障商標申請人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我國商標事業的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專家解答1
確立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是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解答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趙旭東)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並以此來促進企業誠信自律,擴大社會監督,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一、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
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靠信用手段來實現。近年來,我們國家在加強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為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從總體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信用體系不完善、市場主體競爭不充分、不公平等問題,有些問題還相當突出。
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工商登記註冊社會公示的功能和作用需要通過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反映出來,眾多市場主體的信息也需要通過這個手段反映出來,沿用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務院制定了《條例》,開啟了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新曆程。《條例》明確規定,工商部門、其他政府部門、企業作為不同的信息公示主體,承擔不同的信息公示義務。工商部門和其他行政部門公示的信息,是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反映企業信用狀況的信息。企業公示的信息包括年度報告信息和其他公示信息,是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是客觀存在的信息,是評價和判斷企業信用狀況的依據,企業信用就是在企業信息的歸集、公示和使用過程中逐漸積累、產生的。
也就是說,《條例》頒布實施後,政府部門不但要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履行信息公開責任,還要將其掌握的企業信息公示出來,而且《條例》還賦予了企業自行公示信息的義務。企業不但要公示年度報告信息和其他信息,還要公示其受到政府部門處罰的信息。這在全世界都是首創,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都沒有做到,甚至可以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世界商事法制建設的巨大貢獻,必將在世界商事立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二、建立了信息監管制度
為了保證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順利實施,《條例》還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監管制度,包括抽查制度、舉報制度等等。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和信息監管制度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才能為信息監管奠定基礎;只有落實好各項信息監管措施,才能使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
按照《條例》的規定,企業不但要主動公示信息,還要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政府部門對企業信息公示進行監管的主要措施是抽查,也即工商部門通過註冊號等隨機搖號方式,對其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的信息進行監督檢查。工商部門抽查企業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的信息,可以採取書面檢查、實地核查、網路監測等方式。抽查結束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將檢查結果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統一公示。
建立公平規範的抽查制度,是工商部門轉變監管方式的重要體現,是完善信用監管機制,構建事中事後監管模式的重要舉措。
由於信息公示的主體不同,可能會產生同一項信息的公示內容不同的情形。對此,《條例》也進行了規定,可以按照三種情形分別處理:發現政府部門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有權要求該政府部門予以更正;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存在隱瞞、弄虛作假情形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無法確定哪項信息正確的,可以向公示信息的政府部門申請查詢。
通過上述制度設計,一個企業自律、政府抽查、社會舉報的“三位一體”的信息監管體系初步建立。這種監管體系不僅實現了對企業及時、真實公示信息的有效監管,而且又強化了對企業經營行為的監管,對於促進企業誠信自律,擴大社會監督,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三、確立了信用約束制度
為了保證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順利實施,《條例》規定了多項信用約束措施,充分體現了信用監管的理念,是我國社會信用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經營異常名錄製度,一方面提醒企業履行公示義務,另一方面對社會提示風險。建立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3年未履行信息公示義務的,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向社會公示,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誠信自律意識。實行公示信息抽查結果公示,將企業的信息狀況公之於眾,由社會判斷企業的信用狀況,選擇是否與企業開展交易。實行不配合檢查的企業名單公示,對不予配合情節嚴重的企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保證了抽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強化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個人信用約束,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建立部門聯動回響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通過實施企業信息公示、信息監管、信用約束,我國基本上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強化信用監管,注重發揮信用在維護市場秩序中的作用,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從依靠傳統行政監管手段向注重運用市場主體信用監管手段轉變,這對於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實現企業的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的自由選擇、自主消費,首要的條件就是企業、消費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渠道應該是公平的。正是因為有了企業信息公示這一制度,企業的行為、市場的交易才能真正置於市場交易各參與方的監督之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才能得以維護,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實現,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現代市場體系才能完善。
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確立,使我國第一次在現代商事登記管理制度構建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里程碑。
專家解答2
建立企業年報公示制度是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大舉措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解答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葉林)
即將於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建立了一個新型的法律制度——企業信息公示制度。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包含一系列與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有關的制度,在此,本人只想就其中的年報公示制度,特別是與此前的企業年度檢驗制度對比,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廢除年度檢驗制度,建立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有助於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市場主體作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向社會負責,接受全社會的監督,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向政府部門負責。工商部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年對全部市場主體進行一次普遍檢查,還在客觀上解決了政府行政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提高了行政執法的針對性和社會價值性。
其次,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體現了政府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年報公示制度實行後,政府不再對企業申報的年度登記事項情況和經營情況進行審查,企業只需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報送相關信息,直接對社會進行公示,政府部門只負責監督檢查企業是否真實、及時地報送了年度報告信息;對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年度報告的企業不再進行行政處罰,而是將其放入經營異常名錄直至“黑名單”,並向社會公示,通過信息約束機制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企業無需再像過去那樣每年向工商部門提交一堆紙質材料,通過後還要拿著營業執照到工商部門加蓋年檢通過戳記,這就變直接管控為間接約束,實現了政府對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後監管,在客觀上實現了廉潔執法和工商登記註冊的便利化。
政府部門公示企業信息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公示企業年報信息,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和利用這些信息資源,有助於維護交易安全,有助於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實現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
最後,廢年檢、建年報公示,還有助於實現社會公眾需求和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平衡。
廢年檢、建年報公示,蘊含的改革深意是很值得回味和思考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的基本遵循。我認為,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是維護市場主體自由行商的私權和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政府公權的一個最佳平衡點,同時也是推進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和促進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最佳結合點。通過建立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把行政執法對企業自主經營過強幹預的手收了回來,轉而用於凸顯企業的主體責任、強化社會監督,通過信用信息的槓桿,實現了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有效調控的雙贏。

答記者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日前,國務院法制辦、工商總局負責人就《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要出台《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答:國務院2014年2月7日批准發布的《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度改為認繳登記制度,同時取消了企業年檢制度。推進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重要舉措,有力支撐了穩增長和保就業,有力激發了創業活力。建立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是保障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制度支撐,是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事後監管的重要舉措。建立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有利於通過運用信息公示、社會監督等手段保障公平競爭,強化對企業的信用約束,保護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利益,保證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為了從法律上規範和固定這一重要事後監管制度創新,有必要制定《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問:制定條例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放管並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制定條例的總體思路就是在大幅度放寬市場主體準入條件的同時,要求企業真實、及時公示信息,保障社會公眾特別是交易相對人準確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明確企業承擔信息公示的主體責任,政府承擔職責範圍內的公示責任和監管責任,努力形成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機制,促進企業誠信自律,創造良好市場經營環境。
問:條例對企業公示信息作了哪些方面的規定?
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其主動公示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企業信息,對交易當事人和其他利害關係人了解交易信息、便捷交易行為、提高交易效率、保護交易安全等有著重要意義。條例規定了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即時公示制度。
一是建立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條例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明確企業年度報告的報送期間、公示程式和公示載體,並把年度報告內容限定為能夠直接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基本信息,而對於企業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等信息,由企業自主選擇是否公示。
二是建立企業信息即時公示制度。為便於社會公眾及時了解企業情況,規定企業應當自信息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權轉讓等股權變更信息,行政許可取得、變更、延續信息,智慧財產權出質登記信息,受到行政處罰信息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三是明確企業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
問:條例對政府部門公示企業信息作了哪些規定?
答:除了企業需要履行有關信息公示義務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政府部門作為市場監管主體,在履行有關企業登記、備案、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職責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反映企業狀況的信息,這些信息對於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評價企業信用,擴大社會監督等有著重要意義,應當依法予以公示。
一是明確政府部門的公示義務。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企業註冊登記、備案,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登記,行政處罰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其他政府部門應當公示其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行政許可準予、變更、延續,行政處罰以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信息。
二是明確政府部門對其公示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負責。規定政府部門發現其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應當及時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證據證明政府部門公示的信息不準確的,有權要求該政府部門予以更正。
問:條例對企業不按照規定公示信息的行為規定了哪些約束措施?
答:條例在放寬準入限制的基礎上,轉變監管方式,從強化信用監管,促進協同監管等方面作出規定,為構建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約束機制,增強企業信用意識,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設立經營異常名錄製度。企業未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期限公示年度報告、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的期限公示有關企業信息,或者公示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並區別情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是設立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3年仍未履行公示義務的企業,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三是建立部門聯動回響機制。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用約束機制,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等工作中,將企業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的企業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此外,為鼓勵企業重塑信用,條例還建立了信用修複製度,規定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公示義務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移出經營異常名錄;企業自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之日起滿5年未再發生不按照本條例規定履行公示義務情形的,由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移出嚴重違法企業名單。
問:條例對政府部門監管責任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答:一是建立抽查制度。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公平規範的要求,根據企業註冊號等隨機搖號,確定抽查的企業,組織對企業公示信息的情況進行檢查。
二是建立舉報制度。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現企業公示的信息虛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舉報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進行核查,予以處理,並將處理情況書面告知舉報人。
三是設定法律責任。規定政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政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建立救濟制度。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政府部門在企業信息公示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